【摘要】:作为无线网络性能最基本的指标,网络容量对各种无线传输技术的设计与实现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针对无线通信网络容量的渐进性分析一直是信息论领域的热点问题。进一步的,决定多用户干扰网络容量的因素众多且各因素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信息理论界引入了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Do F)这一概念来界定各因素间的制约与促进关系,进而度量网络容量。自由度可看作为网络容量的一种一阶近似,其在高信噪比条件下对网络容量衡量的准确度可达到100%。同时,干扰对齐(Interference Alignment,IA)作为一种可有效提升网络自由度的新兴干扰管理技术,自诞生至今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进一步的,基于干扰对齐的多用户干扰网络自由度研究已成为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且相关研究内容可归结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对自由度外界的研究,即对多用户干扰网络客观存在的最大自由度的证明;第二,对自由度内界的研究,即对能够最大程度逼近多用户干扰网络自由度外界的可达方案的设计。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成果十分有限。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证明现有的几种典型多用户干扰网络,例如异构双层干扰网络、认知中继协作干扰网络、多小区蜂窝网络的自由度外界;同时,基于干扰对齐技术构造相应网络的可达于或可最大程度逼近于自由度外界的自由度内界方案。本文在归纳总结了当前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展开了课题的研究。首先,论文对宏蜂窝小区与小小区并存的异构双层干扰网络的自由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中不但构建了在宏蜂窝小区内部覆盖多个小小区的广义异构双层干扰网络模型,而且通过对该网络模型下自由度外界的证明和自由度内界可达方案的设计,进行了该网络模型下自由度“紧”性的论证。其中,在对自由度内界可达方案的构建过程中,充分利用干扰对齐互惠性原则简化了构建过程,并利用基站端异构天线数目的特征,在发射端联合设计干扰对齐预编码矩阵,使得小小区和宏小区基站端分别实现一对一和多对多的干扰对齐,从而最大程度压缩了干扰信号所占信号空间维度。同时,为验证所构建的基于干扰对齐的可达方案的正确性,论文分别重点证明了可达方案中小小区基站端和宏基站端接收信号空间内期望信号空间与干扰信号空间的独立性。论文相关论证所得的自由度结论具有普适性,对宏蜂窝小区与小小区并存的异构双层干扰网络的宏基站和小小区基站发射数据流数目的协同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为进一步提升多用户干扰网络容量,论文深入研究了认知中继协作对干扰网络自由度的提升问题。首先,论文具体研究了在多天线认知中继协作下的两用户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干扰信道,从研究该信道的自由度内界入手,提出了基于干扰中和思想的认知中继协作波束赋形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认知中继协作,该干扰信道的总自由度相比于无中继及传统中继情况可得到有效提升。其次,论文重点研究了在多天线认知中继协作下的多用户干扰网络,提出并证明了该网络模型下的自由度外界。同时,通过联合应用信道对角化、干扰中和以及干扰对齐的思想给出了该网络在用户数和认知中继天线数之和为偶数时的自由度外界可达方案。最后,通过与传统中继及无中继方案在自由度及可达速率等方面的比较分析,验证了通过认知中继的协作可有效提高网络传输速率和自由度的结论。最后,论文引入了拓扑干扰管理的思想来探索在无限扩展的六边形多小区蜂窝网络中,基站端仅已知网络拓扑结构的拓扑干扰管理方案。具体的来说,论文首先针对传统6/7自由度对齐频率复用方案对干扰过于敏感的问题,建立了新的具有L层干扰结构的无限扩展的六边形蜂窝网络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了对应于各干扰层结构的自由度内外界,并设计了对应各干扰层连接结构的对齐频率复用方案。进一步的,论文重点分析了与传统3频率复用方案具有相同干扰距离的单层干扰六边形蜂窝网络模型,建立了该模型下潜在的自由度外界可达的最优方案,并提出了具有正交化特性的、更易于实现的1/2自由度对齐频率复用方案。最后,通过仿真对比了论文所提的1/2自由度对齐频率复用方案、传统的6/7自由度对齐频率复用方案以及3频率复用方案在理想用户分布和非理想用户分布条件下的可达速率及抗干扰能力,充分验证了各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志刚;夏晓忠;;移动WiMAX的频率复用分析[J];电信科学;2007年03期
2 丁志刚;夏晓忠;;移动WiMAX的频率复用分析[J];邮电设计技术;2007年04期
3 惠蕾放;李建东;陈丹;张文柱;;无线网络中基于博弈论的频率复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李华;移动电话网中非规则频率复用方式的分析[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1999年02期
5 费连;小寻呼系统频率复用问题的研究[J];中国无线电管理;1999年06期
6 孙亮;;几种新型频率复用技术的比较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年03期
7 李玲玲;;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频率复用方案探讨[J];软件导刊;2007年11期
8 李美玲;田启川;董增寿;刘鸣;;部分频率复用技术性能分析及研究[J];通信技术;2008年08期
9 王鹏;肖海林;;基于部分频率复用的多小区协作方案及容量分析[J];电讯技术;2012年11期
10 覃兆坤;余浩农;张琳;;基于软频率复用的动态频率协调方案[J];数据通信;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敏;;蜂窝移动通信常用频率复用技术及其比较[A];四川省通信学会199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陈锡斌;;频率复用馈源系统极化特性分析[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3 程楠;孟德香;;TD-LTE组网抗干扰性能研究[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郑旭升;杨捷;陈秀娟;;GSM无线网络扩容安全及策略的研究[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8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9年
5 韦泽训;;LTE无线组网规划与频率应用分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GSM网上的频率复用[N];人民邮电;2001年
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副处长 李威;发展时不我待 扩容应做先锋[N];人民邮电;2000年
3 ;W—OFDM在无线接入的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1年
4 黑龙江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 薛叶渠;从质量中找效益[N];人民邮电;2000年
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张卫江;华为:打造多样化容量解决方案[N];通信产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璎园;基于干扰对齐的无线网络自由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梁a\;无线中继网络中的频率复用与中继选择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基于部分频率复用的LTE小区间干扰协调[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邹超毅;基于遗传算法的自适应软频率复用分配算法[D];广西大学;2015年
3 李方标;LTE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赵富琦;基于LTE的Femtocell网络中频率复用算法的优化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许英越;针对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复用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6 吴耿民;基于结构因素的GSM频率优化及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陈浩凯;多跳中继网络的中继部署和频率复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治;蜂窝异构网络中的频率复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9 吴丽丽;GSM频率复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李美玲;软频率复用技术研究及其在LTE系统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
本文编号:
2522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52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