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云业务的光传送网动态路由等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07:01

  本文关键词:面向云业务的光传送网动态路由等关键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云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及数据中心在全球的大规模建设,使得传统的互联网服务模式正在逐步被云服务模式所取代,云业务将成为未来光传送与接入网承载的主流业务之一。而云业务在业务类型、流量统计特性及其对网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差异化需求上都呈现出与传统互联网业务明显不同的特征。如何有效地承载云业务,在满足业务QoS要求的前提下,优化网络资源利用率是承载数据中心间云业务的光传送网和云业务接入网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因此,面向云业务的光传送与接入网关键技术成为当前光网络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针对实现数据中心问云业务有效承载的光传送网控制结构、路由、信令和关键算法,居民用户云业务接入(云端接入)的多业务QoS保障策略,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成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工作包括:(1)数据中心间的云业务呈现出多样化的流量统计特性和差异化的QoS要求,对数据中心间光传送网的动态和灵活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光传送网控制结构出现了难以实现弹性资源提供、灵活的功能可扩展和动态网络重构的问题。针对上述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有状态路径计算单元(Stateful Path Computing Element, S-PCE)云和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GMPLS)联合的数据中心间光传送网控制结构。通过将云计算的虚拟化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引入到数据中心间光传送网控制平面,实现了弹性资源提供和功能可扩展,设计了相应的多域动态路由机制,使之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云业务差异化QoS的动态建路或重构的需求。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与传统分布式控制结构相比,在跨域路径计算请求量远大于域内请求的情况下,平均建路时延降低41.7%;局部S-PCE故障情况下,网络平均阻塞率降低10%。(2)新型的实时云业务对数据中心间光传送网的动态建路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控制平面需要提供更低时延和网络资源开销的信令机制。然而,随着数据中心间光传送网向着大规模多域的方向发展,复杂化的光网络环境和不断变化的网络连接状态使得信令折回次数增加和建路时延变长。为降低动态建路时延,本文提出了一种双向递归区域重路由信令折回改进机制。在信令发生折回时通过双向递归的方式由回溯点计算出一条绕过路由失败和重路由失败节点的区域路径,从而解决了由于网络规模变化、信令折回点位置和次数等因素带来的网络动态建路时延大的问题。理论分析计算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与传统折回机制相比最优时只需多付出2.5%的链路和波长资源占用量,就能带来48.6%的建路时延的降低。(3)传统的多点对多点(Multi-point to Multi-point, MP2MP)组播路由和波长分配算法通常只针对单域的光网络环境,而数据中心间光传送网在朝着多域的方向发展。传统基于单域网络环境提出的MP2MP组播路由算法在多域网络环境下出现了网络资源占用量大、多QoS约束下组播成功率低和路由计算开销大的问题。同时,多域光网络环境中的MP2MP组播又引入最优化域序列、最小化核心点数量和核心所属域等问题。针对上述难题,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时延和最小网络资源代价约束的多核点共享树快速启发式算法。该算法通过虚拟化和加权聚类的方法将MP2MP组播的最优化组播域序列选择和核心点域的归属问题转化到虚拟单域中求解,从而实现了满足QoS约束的MP2MP组播树建立。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单域网络环境提出的算法相比,网络的波长资源平均占用率降低7.6%,路由平均成功率提高15.3%,算法平均执行时间降低52.6%。(4)承载居民用户云业务接入的云端光接入网不仅接入传统的互联网业务,而且还要接入对网络QoS要求更为苛刻的新型云业务。针对云业务在云端光接入网中准确识别并进行有效的差异化QoS保障的新需求,本文首先对云端光接入网承载的云业务等各种业务进行分类,确定了基于端口号和自定义协议的云业务识别方案;其次,根据不同云业务在时延、时延抖动和丢包率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动态流量均衡和组合分级队列调度的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云端接入网下行QoS保证方案,从而为云业务等多种业务提供动态按需的差异化QoS保证;最后,基于自研40G相干PON实验系统对所提QoS保证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三类不同的云业务在40 km PON网络中平均时延分别为207 μs、1.1 ms和2.1 ms。最大时延抖动分别为1.3μs、79μs和121μs。实现了为不同类型的云业务提供差异化的QoS保障,满足云业务在云端光接入网段传输的QoS要求。
【关键词】:云业务 光传送网 重路由 多对多路由算法 光接入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30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3-17
  • 1.2 数据中心间光传送网和云端光接入网研究现状与技术挑战17-22
  • 1.2.1 数据中心间光传送网控制结构研究现状与技术挑战17-18
  • 1.2.2 大规模多域光传送网信令机制研究现状与技术挑战18-19
  • 1.2.3 多对多组播动态路由研究现状与技术挑战19-21
  • 1.2.4 云端光接入网多业务QoS策略研究现状与技术挑战21-22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结构安排22-25
  • 参考文献25-30
  • 第二章 数据中心间光传送网控制结构设计及路由机制研究30-55
  • 2.1 引言30-32
  • 2.2 S-PCE云和GMPLS联合的数据中心间光传送网控制结构32-44
  • 2.2.1 基于GMPLS的光传送网控制平面技术概述32-35
  • 2.2.2 方案概述35-38
  • 2.2.3 功能结构38-44
  • 2.3 基于S-PCE云的路由机制44-49
  • 2.3.1 基于S-PCE的路由信息同步策略44-45
  • 2.3.2 支持策略解析和多约束条件的路由计算45-49
  • 2.4 仿真分析49-52
  • 2.5 本章小结52
  • 参考文献52-55
  • 第三章 基于S-PCE云的数据中心间光传送网信令改进机制研究55-73
  • 3.1 引言55-56
  • 3.2 双向递归区域重路由信令折回机制56-61
  • 3.2.1 方案概述56-57
  • 3.2.2 PATH消息折回机制57-59
  • 3.2.3 RESV消息折回机制59-61
  • 3.3 数学模型及性能分析61-67
  • 3.3.1 多域光网络信令折回问题数学建模61-62
  • 3.3.2 重路由成功率性能分析62-64
  • 3.3.3 连接建立时间性能分析64-67
  • 3.4 仿真分析67-70
  • 3.5 本章小结70-71
  • 参考文献71-73
  • 第四章 多对多组播动态路由算法研究73-86
  • 4.1 引言73-74
  • 4.2 多域光网络多对多组播路由与波长分配问题74-77
  • 4.2.1 问题描述74-75
  • 4.2.2 算法理论模型75-77
  • 4.3 基于时延约束和最小资源占用量的启发式算法77-81
  • 4.4 仿真分析81-83
  • 4.5 本章小结83-84
  • 参考文献84-86
  • 第五章 云端光接入网QOS策略研究86-113
  • 5.1 引言86
  • 5.2 方案概述86-88
  • 5.3 基于负载均担的动态流量均衡策略88-90
  • 5.4 流分类、优先级映射与业务识别方案90-95
  • 5.4.1 流分类策略90-92
  • 5.4.2 优先级映射92-93
  • 5.4.3 业务识别方案93-95
  • 5.5 组合分级队列调度机制95-96
  • 5.6 基于40G相干PON系统的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96-111
  • 5.6.1 40G相干PON实验系统概述96-97
  • 5.6.2 基于负载均担的动态流量均衡策略实验验证97-103
  • 5.6.3 组合分级队列调度机制实验验证103-111
  • 5.7 本章小结111
  • 参考文献111-113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113-116
  • 6.1 论文总结113-114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114-116
  • 附录 缩略词116-119
  • 致谢119-12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120-121
  • 发表论文情况120-12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1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曾庆济,杨旭东;光传送网的一体化网管研究[J];通信技术;2002年01期

2 任海兰;光传送网的性能监控[J];光通信技术;2004年08期

3 李晖;光传送网技术及发展趋势[J];电信网技术;2004年11期

4 王雪;杨铸;;光传送网中负载抖动累积的分析[J];光通信研究;2009年03期

5 谢庆华;;光传送网(OTN)技术特点及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2年07期

6 王尧;;OTN(光传送网)在铁路方面应用及发展综述[J];科技与企业;2013年09期

7 张煦;电传送网向光传送网进化的过程[J];光通信研究;2000年01期

8 陶振宁;光传送网的性能监测技术[J];电子产品世界;2000年12期

9 任顺尧;光传送网标准的研究进展[J];中兴新通讯;2000年06期

10 毛谦;光传送网(OTN)的抖动性能要求[J];光通信研究;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进凯;张奇;王健;;下一代光传送网技术发展与应用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孙跃建;;贵阳供电局新大楼光传送网建设思路初探[A];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优秀论文集[C];2010年

3 熊映辉;;光传送网中客户信号的映射和复用[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崔学民;;浅谈光传送网[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伍浩成;;光传送网的保护技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郝明;王晶;芮科慧;;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光传送网作战效能评估[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袁振涛;杨铸;;一种光传送网保护方案的设计与实现[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8 李允博;李晗;柳晟;;软定义网络在光传送网领域的应用探讨[A];2013年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胡秀园;卢利锋;丁慧霞;;电力大容量光传送网中基于P圈的单链路故障保算法[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范载云;;光传送网中的新光纤[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春鸽;光传送网将保持稳步发展[N];人民邮电;2003年

2 陈觅;OTN交换:光传送网的架构革命[N];人民邮电;2014年

3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张海懿;面向互联网——光传送网开启转型之路[N];人民邮电;2014年

4 ;日新月异的光传送网[N];人民邮电;2000年

5 童学文;智能化:掀起光传送网新一轮变革[N];人民邮电;2004年

6 高辰;软件定义光传送网让网络应需而变[N];人民邮电;2014年

7 张海懿;光传送网的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N];人民邮电;2008年

8 张树先 李杨;中国移动建设西部省际光传送网[N];通信产业报;2002年

9 倪斌;光电混合:高速光传送网组网策略的革命[N];人民邮电;2014年

10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传送与接入研究部主任 张海懿;光传送网三剑齐发[N];通信产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秦攀科;面向云业务的光传送网动态路由等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邓歆;光传送网告警相关性分析及其应用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3 张会彬;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曹俊忠;WDM全光传送网生存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王烨;WDM光传送网保护设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6 房超;光传送网(OTN)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超;光传送网维护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2 贾明;城域光传送网基础设施优化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刘宏;关于厦门网通城域光传送网规划和建设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4 邓升成;光传送网映射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宫彦春;光传送网综合管理系统适配层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王丽琼;光传送网优化软件中路由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左书佳;光传送网(OTN)技术研究与应用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刘杰;济南城域光传送网规划设计[D];山东大学;2007年

9 凌惜沫;光传送网资源规划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妮;光传送网光通道层信号封装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面向云业务的光传送网动态路由等关键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57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5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