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5 12:19
【摘要】: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惯性传感器,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高性能加速度传感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基于场致发射理论,集固体器件和真空微电子器件的优点于一身,具有灵敏度高、抗辐射、响应快、体积小等独特的优点,是高性能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新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迫切的应用需求。论文针对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研究中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锥尖阵列、初始发射间距可控和过载保护的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新结构。研究了场致发射理论,建立了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的理论模型;完成了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敏感结构的优化设计和仿真分析;突破了锥尖阵列制备、低温键合、ICP刻蚀等关键加工技术,开展了圆片级真空封装的探索研究,成功研制出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原理样品;研究了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测试方法,完成了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与分析。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介绍了真空微电子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的特点以及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确定了总体研究方案;(2)基于场致发射理论,分析了埃菲尔铁塔形和金字塔形场发射阴极锥尖的电学特性;建立了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的理论模型,研究了传感器的力学和电学特性,分析了影响传感器性能的主要因素;(3)根据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目标,提出了基于纳米锥尖阵列的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新结构。通过偏置电压控制初始发射间距,引入台阶扩大带锥尖阵列敏感质量块的可控位移,设计过载保护环实现对锥尖的保护。该结构降低了工艺难度,有效抑制了传感器的静电吸合失效;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敏感结构进行了静力学及动力学分析,优化了结构参数;提出了带双键合环的圆片级真空封装新结构;(4)采用优化的HNA各向同性湿法液制备了均匀、一致的埃菲尔铁塔形硅尖阵列,在硅尖表面沉积Ti W/Au复合金属薄膜,提高了器件的场发射性能;研究了工艺参数对阳极键合、Au/Si共晶键合的影响,优化了低温键合工艺,解决了电极发黑以及键合界面不均匀等问题,开展了三层真空键合探索;优化ICP刻蚀工艺,引入结构预释放微孔,解决了弹性梁释放中的侧向钻蚀和结构断裂问题,成功研制出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原理样机。(5)研究了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的测试方法,搭建了测试平台,完成了各性能指标的测试。在7.6V偏置电压,1.5V发射电压下,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的输出电流为52.4μA,灵敏度为1.06V/g,非线性度为0.91%,零偏稳定性为484μg,分辨率为27μg/Hz~(1/2),工作带宽为100Hz,工作温度为-20~55℃,抗冲击能力200g。
【图文】:

锥尖,阴极,阵列,模具


如图 1.1 所示。该场发射阵列具有良好的发射稳定性(±1.7%),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恶劣环境下。图1.1 采用模具转移制备的阴极锥尖阵列 (a) TiN;(b) a-C;(c) PtFig.1.1 Cathode tip array fabricated by mold transfer method (a) TiN; (b) a-C; (c) Pt2015 年,C.Prommesberger 等人报道了一种带栅极的 p 型硅尖场发射阴极,如图 1.2 所示。采用干法刻蚀技术与氧化锐化技术结合,制备了高度为 3μm,尖端曲率半径为 30nm 的硅尖。在 100V 发射电压,400V 栅极电压下,100 个硅尖的发射电流可达 35μA,并且具有较好的发射电流稳定性[41]。图1.2 带栅极的场发射阴极硅尖Fig.1.2 SEM image of a gated Si-tip为了进一步提高场致发射的稳定性

场发射阴极,栅极


[41]。图1.2 带栅极的场发射阴极硅尖Fig.1.2 SEM image of a gated Si-tip为了进一步提高场致发射的稳定性,,Schowebel 等人报道了用氢等离子体处理的方法,去除发射体表面污染、增强发射一致性。法国 LETI 的研究人员采用在衬底下方增加一层串联电阻的方法,制作了 Mo 锥尖场发射阴极,在整个平板上获得了比较均匀的发射,可将其应用于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中[42]。综上可见,尽管近年来在场发射阴极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场发射阴极锥尖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真正应用于真空微电子器件中的场发射阴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芦颖,魏子卿;星载加速度传感器的在轨运动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年04期

2 王永录;李兴凯;单光宝;;微型硅加速度传感器[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3年04期

3 ;加速度传感器在便携式设备中的应用[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6年06期

4 王代华;袁刚;赵艳;侯向红;;一种六维加速度传感器原理的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5 石云波;祁晓瑾;刘俊;孟美玉;;微型高过载加速度传感器的加工与测试[J];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6 ;加速度传感器[J];传感器世界;2009年03期

7 杜时英;;加速度传感器在嵌入式系统中的电路搭建及驱动的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3年01期

8 ;加速度传感器推动地震检测技术发展[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3年06期

9 于瑶;翁永志;袁同安;叶超;;气体加速度传感器的研制[J];物理实验;2013年09期

10 ;高温加速度传感器[J];仪器仪表通讯;197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代华;袁刚;赵艳;侯向红;;一种六维加速度传感器原理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杨文硕;杨利娟;刘传洋;;高频微加速度传感器的动态特性研究[A];2009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茅盘松;孟军;;微硅加速度传感器的发展[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达明;袁丽冬;;加速度传感器在倾斜测量中的应用[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5 孙景峰;杨庆新;张闯;杨文荣;刘福贵;;磁流体加速度传感器外围电路的研究与设计[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文荣;杨庆新;孟红芳;陈海燕;刘素贞;;磁流体加速度传感器磁场的分析与设计[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丽娜;董金明;赵琦;;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计步器系统[A];全国第二届嵌入式技术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刘国文;薛旭;张承亮;万蔡辛;刘雪松;李丹东;;一种“三明治”加速度传感器研究[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9 彭泳卿;陈青松;邹江波;;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压膜阻尼分析与设计[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C];2010年

10 钟秋海;张高明;李宪玉;;加速度作用下人体血容量数学模型辨识方法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寅虎;加速度传感器期待大市场[N];中国电子报;2004年

2 卢庆儒;应用广泛的3轴加速度传感器[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3 徐岩 编译;可靠性好的应变型加速度传感器[N];电子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赵艳秋;加速度传感器手机应用升温 特色应用带动技术升级[N];中国电子报;2010年

5 成都 温成宜 编译;加速度传感器用的驱动电源[N];电子报;2013年

6 ;MEMS为手机增添卖点[N];中国电子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荣;国投资产管理公司 拟转让联能科技9.68%股权[N];中国证券报;2011年

8 记者 邰举;机主跌倒手机可自动求救[N];科技日报;2007年

9 意法半导体大中国区模拟及传感器事业部技术市场经理 吴卫东;MEMS加速度传感器:市场持续增长业界期待双赢[N];中国电子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赵艳秋 冯晓伟 冯健;开发商借MEMS增势拓展加速度传感器组合新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晶晶;基于冗余并联机构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李蕾;基于nc-Si:H TFTs的加速度传感器特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3 李东玲;真空微电子加速度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袁刚;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系统及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张新;应变式三维加速度传感器设计及相关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6 汪延成;仿生蜘蛛振动感知的硅微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曾楠;光纤加速度传感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王雷;数字智能三分量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9 张祖伟;基于声光效应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10 张兆华;MOS环振式数字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娟;基于跑道型谐振腔固支梁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付芳艳;高速公路防连环撞预警装置设计[D];郑州大学;2015年

3 徐磊;基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木材无损检测仪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姚雪庭;摆锤式加速度传感器冲击校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罗配良;193nm激光制作的珐珀加速度传感器[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坤;一种V型悬臂梁结构的光纤F-P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7 赵源;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与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彭际群;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人体运动状态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李飞龙;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跌倒检测方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陶唐;基于ADXL345的动态人体姿势检测无线系统[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87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587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6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