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后阅读”:内容、传播与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22-02-15 06:24
  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正在经历网络化、日常化转向,以阅读场景的改变为核心机制,以社交、多元、碎片、日常、互动、去中心为基本特征。“后阅读”是与新媒体、新需求相适应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后”意味着对传统阅读的批判与反思。与传统阅读方式相对应,“后阅读”强调阅读方式的全方位转向,不只是阅读形式的转变,更是阅读功能和阅读内涵的转变。在“后阅读”影响下,阅读文本的生成与叙事、用户接受习惯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都发生改变,诸多现有的既定规则需要重新梳理和构建以适应这种新型阅读引发的变革。本文围绕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后阅读”开展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后阅读”是新媒体驱动下的新型阅读方式。传播新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同引发了阅读方式的“创造性破坏”,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对阅读方式的影响更为彻底。“后阅读”的产生以第三次阅读革命为背景,以全新媒介景观为参照,以后现代主义为文化依托。“后阅读”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机械论”和“最终因”。从机械论的视角看,传播新科技的确直接导致了“后阅读”现象的出现,但这并非技术决定论的视角,技术并未决定社会,而是技术具体化了社会。从最终因的角度来看,“后阅读...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方式变革
        1.2.2 新媒介生态下文本生成与叙事创新
        1.2.3 传播新科技与传统文化传播
        1.2.4 互联网阅读与信息秩序批判
    1.3 主要研究成果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组织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后阅读”:新媒体技术驱动下的新型阅读方式
    2.1 阅读的基本概念
    2.2 阅读的发展历程
        2.2.1 阅读方式的变迁
        2.2.2 阅读史上的三次阅读革命
    2.3 新媒体技术催生新型阅读方式
    2.4 “后阅读”概念阐释及缘起
        2.4.1 “后阅读”概念阐释
        2.4.2 “后阅读”的提出背景
    2.5 “后阅读”的产生原因:机械论与最终因
    2.6 新媒体技术促使“后阅读”形成新特征
        2.6.1 依赖于新媒体技术的阅读需求
        2.6.2 多元化的内容生成
        2.6.3 多形态的内容传播
    2.7 “后阅读”:辩证否定的发展状态
        2.7.1 狂欢节的幻象
        2.7.2 对用户的控制、利用与麻醉
        2.7.3 双管齐下发挥正向作用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后阅读”影响下阅读文本的生成与叙事
    3.1 从用户中发掘富矿:阅读文本生成的新起点
        3.1.1 用户生成内容:信息盈余下的阅读文本生成
        3.1.2 用户生成内容提升用户创作积极性
        3.1.3 用户生成内容为行业“造血”
        3.1.4 用户生成内容的不足
    3.2 机器生成内容:新技术驱动下的阅读文本生成方式
        3.2.1 机器生成内容的分类
        3.2.2 机器生成内容的构成
        3.2.3 机器生成内容的优势分析
        3.2.4 机器生成内容的局限性
        3.2.5 完善技术手段,控制数据质量,提升机器生成内容的“情感”内涵
        3.2.6 机器生成内容引起的思考:“娱乐式”的包容
    3.3 游戏化叙事:“后阅读”影响下的阅读文本新叙述
        3.3.1 游戏与游戏化
        3.3.2 游戏者受众与叙事游戏化
        3.3.3 阅读文本与游戏的适配
        3.3.4 游戏化叙事的案例分析
        3.3.5 游戏化叙事的关键点
        3.3.6 游戏化叙事下的社交转向
    3.4 场景化、碎片化的内容分发:阅读文本生成与叙事的最终归宿
        3.4.1 与接收场景适配的内容分发
        3.4.2 碎片化趋势的辩证对待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阅读”环境下的传播效果实现——以传统文化传播为例
    4.1 传统文化的内涵
    4.2 “后阅读”影响下的传统文化传播状态
        4.2.1 传统文化整体性正在受到冲击
        4.2.2 文化内涵的传播方式正在改变
        4.2.3 “后阅读”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辩证对待
    4.3 新媒体发育的“后阅读”方式,传统经典的传播利器
    4.4 传统经典与新媒体“后阅读”的有效对接
    4.5 传统文化传播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4.5.1 “交互式”传播塑造文化新体验
        4.5.2 “碎片化”内容形态提升文化传播广度
        4.5.3 “浅阅读”方式渗透文化传播深度
    4.6 “后阅读”的解构与逆反,传统经典文化传播不可忽视的障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辨证的视角:“后阅读”的双向审视
    5.1 辨析的双重理论视域
    5.2 “后阅读”的读者解放与“符号民主”——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呼声
        5.2.1 读者主导的“接合”
        5.2.2 “游击队员”到“正规军”的角色转换
        5.2.3 灵活的阅读场景催生多元意义
    5.3 “后阅读”的隐性异化与魔力控制——法兰克福学派的警惕
        5.3.1 “后阅读”中工业化的新表征
        5.3.2 新技术引发的控制升级
    5.4 以批判为武器,让抵抗成为常态
        5.4.1 批判的日常生活转向
        5.4.2 延展为“外向性批判知识”
        5.4.3 批判型受众的培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的总结、不足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未来工作展望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本文编号:3626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3626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f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