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监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1 15:10

  本文关键词: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监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是由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网络设备组成的大规模、分布式的异构系统,它将计算过程与物理过程紧密融合,其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商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正确、全面地观察和理解物理世界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应用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通过感知部件产生的数据来获得物理世界的信息。由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是由多种异构网络(例如无线传感器网络、3G、蓝牙等)互联而成,其网络设备涉及多种不同的感知器和不同的执行器。不同感知设备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数据。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研究中,如何有效的融合这些多模态数据进而正确的反映物理世界的状态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事件能够有效的反映物理世界的状态,本文研究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的事件监测问题,并从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模型、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覆盖、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检测以及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调度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为了抽象和描述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的事件,本文研究了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模型问题。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通过部署在系统区域内的传感器节点来获得物理世界的信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通常包含若干个异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些异构网络包含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节点,这些节点具有不同的感知、计算和通信能力。将异构的传感器节点获得的不同类型的感知数据融合是一个十分重要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提出了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模型,以事件为载体将多种不同模态的数据融合计算。文中描述并定义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的事件,给出了基本事件和复合事件的定义,并提出了事件的合成规则。我们还提出带有置信度的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模型。能够反应物理世界状态或者对象信息的最小的数据看做基本事件,并且仅涉及单一模态的数据,基本事件通过一系列的合成规则不断地合成复合事件。这些由多模态的数据组成的复合事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在事件模型中,我们引入了置信度,每一个基本事件的置信度表示其对复合事件发生的支持程度。进而使模型能够提供灵活、有效的事件的近似处理。其次,为了保证事件能够被正确、全面的监测,本文研究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的覆盖问题。事件覆盖是事件监测的基础和关键。覆盖质量反映了事件或者网络区域被监控的效果。传统的覆盖问题中考虑基本事件,这些基本事件仅涉及单一模态的数据并且仅描述某一侧面的性质。然而,监测的对象通常都十分复杂,并且不能被单一模态的数据简单判定。因此,我们首次提出并研究监测系统中复合事件的覆盖问题,其中复合事件是由多模态数据生成的基本事件复合而成的。复合事件覆盖问题的目标是确定最佳的代价分配方案,既确定每类节点需要部署的数量,进而保证监测系统在代价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佳的事件监测效果。本文形式化的定义了复合事件的最优覆盖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复杂性。提出了两个精确算法和一个近似算法来解决最优覆盖质量问题。精确算法适用于节点类别较少或者需要精确结果的应用。近似算法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应用中。另外,本文对精确算法的效率和近似算法的近似比都进行了分析。然后,为了快速的获得事件的信息,本文研究了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检测问题。事件检测是监测系统的基本任务之一。不同类型的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复合事件检测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传统的事件检测方法需要收集所有的事件数据,无疑会造成巨大的能量开销。然而,组成复合事件的多模态数据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每一种模态的数据从不同的侧面描述复合事件的信息,并为复合事件的发生提供支持。因此利用了模态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部分感知数据来近似地检测复杂的事件。本文研究带有置信度阈值的复合事件近似检测问题。为了减少能量消耗,我们形式化定义了最优传输模式问题,该问题的目标是尽量减少传输到基站的数量,在保证基站获得的数据能够有效的判定复合事件的同时,使传输消耗的能量达到最小值。我们分析了最优传输模式问题的复杂性,并针对不同情景给出了基于动态规划的精确算法和基于贪心策略的近似算法来解决该问题。最后,为了延长事件监测的服务周期,本文研究了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调度问题。传感器节点通常是由电池供电的,因此在保证系统的监测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能耗,延长系统的生命周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节点调度利用了感知数据的冗余性,为解决系统能量瓶颈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在近似事件检测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调度,该问题的目标是在满足事件的近似监测效果的同时,制定最优的节点调度策略,尽可能的降低节点的能量消耗,最大化系统的生命周期,进而保证事件监测的可持续性。本文分析了节点调度问题的复杂性,并证明其属于NP-完全问题,并设计了近似算法来解决节点调度问题,证明了近似算法的近似比。
【关键词】: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多模态数据 复合事件 事件覆盖 事件检测 节点调度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20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1章 绪论15-34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5-17
  • 1.2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简介17-19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19-29
  • 1.3.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研究进展19-25
  • 1.3.2 事件监测问题的研究进展25-29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9-33
  • 1.4.1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模型的研究30-31
  • 1.4.2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覆盖问题的研究31
  • 1.4.3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检测问题的研究31-32
  • 1.4.4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调度问题研究32
  • 1.4.5 研究内容之间的关系32-33
  •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33-34
  • 第2章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模型34-50
  • 2.1 引言34-36
  • 2.2 事件36-39
  • 2.3 基本事件39-45
  • 2.3.1 基本事件的描述39-41
  • 2.3.2 基本事件的时间关系41-44
  • 2.3.3 基本事件的空间关系44-45
  • 2.4 基本事件的合成45-46
  • 2.5 带有置信度的事件模型46-48
  • 2.6 本章小结48-50
  • 第3章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覆盖问题50-74
  • 3.1 引言50-54
  • 3.2 最优覆盖质量问题54-58
  • 3.2.1 基本思想54
  • 3.2.2 问题定义54-57
  • 3.2.3 最优覆盖质量问题的复杂性分析57-58
  • 3.3 最优覆盖问题的精确解法58-63
  • 3.4 最优覆盖质量问题的近似解法63-67
  • 3.4.1 算法描述63-65
  • 3.4.2 算法的复杂性和可近似性65-67
  • 3.5 实验分析67-72
  • 3.6 本章小结72-74
  • 第4章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检测问题74-93
  • 4.1 引言74-78
  • 4.2 相关工作78
  • 4.3 最优传输模式问题78-80
  • 4.4 最优传输模式问题的复杂性分析80-83
  • 4.5 最优传输模式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83-85
  • 4.6 最优传输模式问题的近似算法85-88
  • 4.7 实验分析88-92
  • 4.8 本章小结92-93
  • 第5章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调度问题93-111
  • 5.1 引言93-97
  • 5.2 相关工作97
  • 5.3 预备知识及问题定义97-102
  • 5.3.1 预备知识97-98
  • 5.3.2 事件的监测方案98-99
  • 5.3.3 问题定义99-102
  • 5.4 复杂性分析102-103
  • 5.5 调度算法103-106
  • 5.6 实验分析106-109
  • 5.7 本章小结109-111
  • 结论111-113
  • 参考文献113-12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128-130
  • 致谢130-131
  • 个人简历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建武;于晓燕;齐伟;;图书馆中的多模态应用[J];图书馆界;2011年01期

2 保罗·范登侯汶;杨颖;;多模态论辩话语重构:以美国广播公司一则新闻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3年04期

3 王学东;胡宋敏;谢辉;丁帅;曹高辉;;多模态网络主题资源聚合与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4年07期

4 胡壮麟;;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J];符号与传媒;2011年01期

5 张薇;徐筱秋;;基于云教育平台的多模态输入优化模型建构[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年05期

6 郭志斌;;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听力多模态教学模式[J];新闻爱好者;2010年14期

7 ;《妈祖文化的多模态语篇研究》简介[J];莆田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王瑜;穆志纯;徐正光;;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年02期

9 胡阿旭;陈贵萍;于洪志;;多模态语音实验室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黄戎;肖超;;多模态策略在复杂控制过程中的应用(英文)[J];机床与液压;2012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东;谷珍;杨燕平;白鹤;;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及效果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2 张霄军;;多模态语料库:抢救濒危语言的有效途径[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夏凡;王宏;;多模态情感数据标注方法与实现[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4 赵贤;;多模态基底系统性质研究[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友安;胡云安;周绍磊;;Hammerstein系统的多模态模型及其两步辨识法[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钟若飞;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SZ-4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处理与应用评价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康志峰;;口译中多模态的AA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黄俊辉;李文政;李学军;;基于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医疗设计与肿瘤精确治疗[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9 孟祥亮;史元春;杨欣;;基于分层原语的多模态输入统一访问接口[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在SZ-4飞船模拟验证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刘垠;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N];大众科技报;2009年

2 罗绵卫 王建成;中国航天科工高分专项实现零突破[N];中国航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静;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监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宝磊;多元优化过程记忆算法及动静条件下多模态寻优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4 潘鸣威;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重构与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逯波;多模态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6 谭帅;多模态过程统计建模及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7 王洋;多模态图像检索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张志坚;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融合算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刘亚楠;多模态特征融合和变量选择的视频语义理解[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叶剑华;三维及多模态人脸识别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洁;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2 邵荣;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玉竹;中美报刊政治漫画的批评性多模态话语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4 周德英;基于多模态互动意义的公益广告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蒋迪;计划生育宣传画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6 宋康利;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平面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7 张君艳;中国文化网主页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凌霄;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平面商业广告英汉翻译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杨晓倩;多模态语篇分析[D];宁夏大学;2015年

10 葛欣;中职英语物流词汇多模态教学模式探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监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506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b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