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PLC型无源光子集成器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3 22:18

  本文关键词:硅基PLC型无源光子集成器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模分复用(MDM) 光子集成光路(PIC) 平面光波光路(PLC) 隐现叠加模 光功分器 可调型光耦合器 可调MZ型滤波器 耦合结构


【摘要】:随着模分复用(MDM)技术的进展,对平面光波光路(PLC)型无源光子集成光路(PIC)器件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硅基PIC器件以其成本低廉、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兼容和稳定性高等优点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硅上二氧化硅(SoS)和绝缘硅(SOI)无源PIC器件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影响器件性能的模式、传输以及关键元部件,提出、设计并研制PLC型无源PIC器件。第一章,首先综述了MDM技术研究进展,然后简要回顾了与MDM系统密切相关的PIC技术研究现状,总结了光波导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介绍了硅基光波导制备工艺和耦合技术,最后给出了全文工作目标与主要内容。第二章,发现并定义了单模脊波导中存在着另一类隐现叠加模(HS模)。采用等效折射率法(EIM)推导得出HS模的特征方程和模场分布函数。基于所建立的HS-EIM分析模型以及全矢量有限元法(FV-FEM)仿真模型分析并对比了单模SoS脊波导中HS模的特性,发现HS模是导致脊波导模间串扰、模式跳变以及突发损耗等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合适的激励方式可降低HS模的影响。第三章,采用EIM与FV-FEM,确定了SoS光波导单模工作条件。探究了波导入/出端口、传输段以及分路部件中HS模演化过程及其与导波模的相互作用现象,找到抑制HS模的结构与方法。提出并优化设计了线性/非线性渐变波导、双Taper型滤模器和新型正分/斜分单元,给出1×8/16/32光功分器优化设计版图。最后,探究了SoS光波导中的偏振相关问题。第四章,提出了三种SoS-PLC型模式/偏振/波长选择器件,包括基于HS模多模干涉(HS-MMI)效应的可调型耦合器、缓冲层嵌入柱体阵列型TE起偏器以及基于开放臂结构的单级/级联可调马赫-曾德(MZ)型滤波器。基于2D-FD-BPM进行了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第五章,提出了三种硅基光子芯片与光纤耦合结构,包括三维叠加型光波导、正弦型光栅波导与阶梯光栅型反射镜结构。采用FE-BPM分析了三类结构中的光波特性,给出了优化设计结果。第六章,给出了SoS-PLC光波导工艺和PLC型无源光子器件测试方法。自主搭建了PLC型条状/单一光子器件封装测试平台。实验探究了单模脊波导中HS模式特性,验证了HS模是导致直脊单模波导模间串扰和模式跳变的起因。第七章,完成了对加工制备后的SoS-PLC型1×8/16/32光功分器的测试,获得符合国家标准的第三方检测合格报告。开展了偏振相关问题实验研究。最后,测试分析了SoS-PLC型模式/波长选择器件的性能。
【关键词】:模分复用(MDM) 光子集成光路(PIC) 平面光波光路(PLC) 隐现叠加模 光功分器 可调型光耦合器 可调MZ型滤波器 耦合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25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缩略词表12-14
  • 第一章 绪论14-40
  • 1.1 模分复用技术14-18
  • 1.1.1 模式复用/解复用15-16
  • 1.1.2 模式激励/转换/放大16-18
  • 1.1.3 MDM中的光纤结构18
  • 1.2 光子集成技术研究进展18-23
  • 1.2.1 光波导材料与集成方式19-20
  • 1.2.2 单片集成技术20-21
  • 1.2.3 混合集成技术21-22
  • 1.2.4 三维立体集成22-23
  • 1.3 光波导分析方法研究现状23-26
  • 1.3.1 解析法与半解析法23
  • 1.3.2 数值分析方法23-25
  • 1.3.2.1 FEM23-24
  • 1.3.2.2 FE-BPM24-25
  • 1.3.3 模式探究与抑制方法25-26
  • 1.4 硅基光波导工艺技术进展26-30
  • 1.4.1 硅基光波导制备工艺进展26-28
  • 1.4.2 PLC型光波导耦合技术28-30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30-31
  • 参考文献31-40
  • 第二章 脊波导隐现叠加模理论分析40-64
  • 2.1 HS模EIM分析模型40-53
  • 2.1.1 脊波导HS模40-50
  • 2.1.1.1 TE-HS模41-45
  • 2.1.1.2 TM-HS模45-50
  • 2.1.2 偏移激励对HS模的影响50-53
  • 2.2 HS模EIM分析与结果讨论53-58
  • 2.2.1 HS模叠加特性分析53-55
  • 2.2.2 HS模与积分常数的关系55-56
  • 2.2.3 HS模与结构参数的关系56-58
  • 2.3 HS模FEM分析与结果讨论58-61
  • 2.3.1 HS_(00)模特性分析58-60
  • 2.3.2 HS_(10)模特性分析60-61
  • 2.4 本章小结61-62
  • 参考文献62-64
  • 第三章 SoS-PLC型光功分器优化设计64-86
  • 3.1 PLC型光功分器结构及指标64-65
  • 3.2 单模波导优化设计65-67
  • 3.2.1 波导截面结构65
  • 3.2.2 单模条件分析65-67
  • 3.3 关键元部件中HS模分析与抑制67-79
  • 3.3.1 入/出端口67-71
  • 3.3.1.1 线性渐变波导68-69
  • 3.3.1.2 非线性渐变波导69-71
  • 3.3.2 模式滤除71-72
  • 3.3.3 多级分路72-79
  • 3.3.3.1 正分单元72-74
  • 3.3.3.2 斜分单元74-79
  • 3.4 偏振相关问题分析79-81
  • 3.4.1 刻蚀角度影响分析79-80
  • 3.4.2 缓冲层裂纹影响分析80-81
  • 3.5 SoS-PLC型光功分器优化设计版图81-84
  • 3.5.1 SoS-PLC型1×8光功分器82
  • 3.5.2 SoS-PLC型1×16光功分器82
  • 3.5.3 SoS-PLC型1×32光功分器82-83
  • 3.5.4 SoS-PLC型光功分器版图83-84
  • 3.6 本章小结84
  • 参考文献84-86
  • 第四章 SoS-PLC型模式/偏振/波长选择器件分析与设计86-106
  • 4.1 基于模式选择效应的可调型光耦合器设计86-89
  • 4.1.1 可调型光耦合器结构及原理86-87
  • 4.1.2 可调型光耦合器仿真分析87-89
  • 4.2 基于缓冲层嵌入柱体阵列的TE起偏器设计89-93
  • 4.2.1 TE起偏器结构及制备工艺89-90
  • 4.2.2 TE起偏器优化设计90-93
  • 4.2.2.1 CABL-WG特性分析90-92
  • 4.2.2.2 TE偏振态起偏器优化92-93
  • 4.3 单级/级联可调MZ型滤波器设计93-100
  • 4.3.1 单级可调MZ型滤波器设计94-98
  • 4.3.1.1 单级可调MZ型滤波器结构及原理94
  • 4.3.1.2 基于线性材料臂的可调MZ型滤波器仿真设计94-96
  • 4.3.1.3 基于非线性材料臂的可调MZ型滤波器仿真设计96-97
  • 4.3.1.4 上下臂功率差对可调MZ型滤波器的影响分析97-98
  • 4.3.2 级联可调MZ型梳状滤波器设计98-100
  • 4.3.2.1 级联可调MZ型梳状滤波器结构及原理98
  • 4.3.2.2 级联可调MZ型梳状滤波器仿真设计98-100
  • 4.4 SoS-PLC型无源光子器件晶圆版图100-103
  • 4.5 本章小结103-104
  • 参考文献104-106
  • 第五章 硅基光子芯片耦合结构分析与设计106-120
  • 5.1 三维叠加型光波导耦合结构106-110
  • 5.1.1 三维叠加型光波导耦合结构及原理106-107
  • 5.1.2 三维叠加型光波导耦合结构分析及设计107-110
  • 5.1.2.1 模斑转换器107-108
  • 5.1.2.2 凹槽型周期结构108
  • 5.1.2.3 楔形光纤108-110
  • 5.2 正弦型光栅耦合结构110-115
  • 5.2.1 布拉格条件110-112
  • 5.2.2 正弦型光栅耦合结构优化设计112-115
  • 5.3 阶梯光栅型波导反射镜115-119
  • 5.3.1 阶梯光栅型波导反射镜结构115-116
  • 5.3.2 阶梯光栅型波导反射镜仿真分析116-117
  • 5.3.3 阶梯光栅型波导反射镜制备工艺117-119
  • 5.4 本章小结119
  • 参考文献119-120
  • 第六章 SoS-PLC型无源光子器件制备及测试技术120-132
  • 6.1 SoS-PLC光波导制备工艺120-121
  • 6.2 PLC型无源光子器件测试方法121-125
  • 6.2.1 插入损耗121-122
  • 6.2.2 方向性122-123
  • 6.2.3 均匀性123
  • 6.2.4 偏振相关损耗123-124
  • 6.2.5 回波损耗124-125
  • 6.3 PLC型光子器件耦合封装测试系统125-128
  • 6.3.1 条状光子芯片阵列测试平台125-126
  • 6.3.2 单一光子器件耦合封装测试平台126-127
  • 6.3.3 耦合封装工艺127-128
  • 6.4 SoS-PLC光波导模式特性实验研究128-130
  • 6.5 本章小结130
  • 参考文献130-132
  • 第七章 SoS-PLC型光子芯片测试结果及分析132-148
  • 7.1 PLC型光功分器测试与结果分析132-138
  • 7.1.1 PLC型光功分器实验室测试结果132-137
  • 7.1.2 江苏省通信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站测试结果137-138
  • 7.1.3 结果分析138
  • 7.2 SoS-PLC型模式/波长选择光子器件测试与结果分析138-145
  • 7.2.1 可调型光耦合器测试结果及分析139-142
  • 7.2.1.1 锥形光纤制备139-140
  • 7.2.1.2 可调型光耦合器测试结果140-142
  • 7.2.2 单级/级联可调MZ型滤波器测试结果142-145
  • 7.2.2.1 单级可调MZ型滤波器测试142-143
  • 7.2.2.2 级联可调MZ型梳状滤波器测试143-145
  • 7.3 本章小结145-146
  • 参考文献146-148
  • 结论及展望148-150
  • 致谢150-15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152-156
  • 攻读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152
  • 已发表和录用的期刊论文152
  • 已发表和录用的会议论文152-153
  • 已投递论文153
  • 已授权发明专利153-154
  • 已申请发明专利154-15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研究的项目156-158
  • 附录158-166
  • 附录A158-160
  • 附录B160-166
  • 表格索引166-168
  • 图形索引168-1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姬,赵鸿麟,杨恩泽;硅光波导的束传播法设计及制备[J];光学学报;1995年03期

2 王又发,王奇,鲍家善;有限长非线性光波导的研究[J];中国激光;1996年02期

3 康寿万;光波导理论中的伽辽金方法(英文)[J];光子学报;2000年03期

4 王哲哲;赵高扬;李美莲;盛淑月;张晓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光波导的制备[J];功能材料;2008年06期

5 郭海文;黎永前;丁丽娟;叶芳;;一种新型液/液光波导的模拟研究[J];机械制造;2011年09期

6 石邦任,刘骥;指数型光波导的近似解析法[J];电子学报;1994年02期

7 ;光波导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5年03期

8 潘姬,,赵鸿麟,杨恩泽;硅单模脊形光波导的三维模拟及实测结果[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5年01期

9 ;光波导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6年01期

10 ;光波导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一涛;黄寅;丁心仁;赵璐;汤毅;;紫外写入条形光波导芯区折射率的测算[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先鑫;硅基集成光波导生物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蒋卫锋;硅基PLC型无源光子集成器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梁华伟;光波导光学相控阵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亮玲;离子注入与离子交换平面和条形光波导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焦扬;离子注入与离子束刻蚀制备平面和条形光波导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磊;离子注入平面与条形光波导的优化条件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毕篆芳;环形谐振腔中高效率二次谐波产生与金红石光波导的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董宁宁;介电晶体光波导和纳米颗粒中的微荧光及非线性效应[D];山东大学;2012年

9 陈聪;铒镱共掺有机聚合物硅基平面光波导放大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郝寅雷;离子交换玻璃光波导器件制备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琼;光波导环形谐振腔生化液体传感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罗莎;高精度光延迟线设计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武明;基于相位恢复的光波导相控阵光束优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张斌;片间光互连电路与光波导的设计及仿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宋tq;离子注入与热扩散法制备光波导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赵雷;粗糙表面高数多模光波导的局部光散射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祥斌;铒镱共掺光波导放大器增益特性的仿真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梁华伟;光波导阵列电光扫描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罗薇;热离子交换光波导的制备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彭文强;聚合物光波导超精密模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15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515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5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