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大容量数字相干光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速大容量数字相干光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相干光传输 数学信号处理 多输入多输出均衡 最大似然检测 先进调制码型 奈奎斯特波分复用 模分复用 色散估计
【摘要】:随着交互式游戏、高清点播电视、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高带宽网络业务的日益普及,人们对光纤传输系统的传输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相干光传输,采用相干检测及数字信号处理,一方面使得高阶调制格式及多维复用技术在单模光纤传输中的应用成为可能,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频谱效率及单纤传输容量;另一方面也为光纤链路中色散、偏振模色散、非线性效应等传输损伤的灵活补偿提供了新的选择,保证了高速光传输信号的传输质量。因此,数字相干光传输技术成为下一代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系统的必然选择。本文围绕高速大容量数字相干光传输,针对先进调制码型、多维复用及数字相干检测等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 (1)提出了一种基于CMA-MIMO均衡的Nyquist-WDM传输技术,解决了传统LMS-MIMO均衡法应用于Nyquist-WDM传输系统中对相位噪声敏感的问题。研究结果证明,CMA-MIMO均衡算法支持线宽20MHz以上的光频梳光源在Nyquist-WDM数字相干光传输系统中的应用。同时,MIMO均衡技术能有效地消除Nyquist-WDM系统中相邻信道频谱重叠引起的信道间干扰(ICI)。因此,仿真中对3x224Gbps DP-QPSK Nyquist-WDM信号,采用CMA-MIMO均衡算法能获取4.48bit/s/Hz的频谱效率而不引起信号传输质量的明显下降。Nyquist-WDM系统中16QAM信号相较于QPSK信号更容易受ICI及码间干扰(ISI)影响,我们提出采用LMS-MIMO反馈均衡技术,进一步实验验证了3×160Gbps双载波DP-16QAM Nyquist-WDM信号在640km单模光纤中的传输,获得了6.4bit/s/Hz的频谱效率。 (2)研究了基于最大似然序列检测的Nyquist-WDM传输技术,通过对基于归零(RZ)、载波抑制归零(CSRZ)和非归零(NRZ)脉冲调制的Nyquist-WDM信号进行传输性能分析,证明了在Nyquist-WDM传输系统中,通过在最大似然检测之前引入双二进制(duobinary)响应数字滤波器,能有效地抑制相邻信道频谱重叠引起的ICI影响以及降低最大似然检测的运算复杂度。仿真结果还表明,在背靠背的情况下,无论采用NRZ、CSRZ还是RZ脉冲调制,Nyquist-WDM信号传输的性能都基本相似,而在长距离单模光纤链路的情况下,RZ和CSRZ脉冲调制具有更好的抗非线性效应能力,传输后信号Q质量因子更高。 (3)基于一种具有大模式差分群延时的新型少模光纤,提出一种级联MIMO延时均衡方法,有效地消除模分复用传输系统中模分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耦合串扰。采用制备的少模光纤,对传输速率为80Gbps的QPSK两模复用系统进行仿真,结果证明,相比于普通MIMO均衡,级联MIMO延时均衡能获得1.7dB的Q质量因子提升。因此采用级联MIMO延时均衡技术能有效地消除基于少模光纤的模分复用信号间串扰。 (4)提出了一种快速盲色散估计的方法,在数字相干接收机中通过对相干检测后的信号做数字频谱叠加,能对长距离光纤链路的累积色散值进行快速、准确地估计。理论研究证明该色散估计方法既能有效地兼容于RZ/CSRZ/NRZ脉冲调制的DP-QPSK及DP-16QAM信号,也能兼容于采用升余弦滤波器滤波的Nyquist-WDM传输信号。实验结果表明只需4096个采样点,就能在数字相干接收机中实现7×112Gbps DP-QPSK信号在0-105ps/nm范围内的累积色散的估计,由于色散估计误差值引起的残留色散能通过低复杂度的数字偏振解复用模块进行完全补偿。
【关键词】:相干光传输 数学信号处理 多输入多输出均衡 最大似然检测 先进调制码型 奈奎斯特波分复用 模分复用 色散估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5
- 1.2 研究现状15-21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21-23
- 2 数字相干光传输系统基础23-42
- 2.1 引言23
- 2.2 发射机23-25
- 2.3 光纤链路25-30
- 2.4 数字相干光接收机30-41
- 2.5 本章小结41-42
- 3 基于MIMO均衡的Nyquist-WDM传输技术42-64
- 3.1 引言42-43
- 3.2 Nyquist-WDM信号MIMO均衡原理43-48
- 3.3 DP-QPSK Nyquist-WDM系统研究48-54
- 3.4 DP-16QAM Nyquist-WDM系统研究54-62
- 3.5 本章小结62-64
- 4 基于最大似然序列检测的Nyquist-WDM传输技术64-85
- 4.1 引言64-65
- 4.2 Nyquist-WDM传输系统中的最大似然检测原理65-71
- 4.3 DP-QPSK Nyquist-WDM系统仿真平台71-73
- 4.4 DP-QPSK Nyquist-WDM系统仿真分析73-82
- 4.5 本章小结82-85
- 5 基于少模光纤的模分复用传输技术85-96
- 5.1 引言85-86
- 5.2 基于少模光纤的模分复用传输系统模型86-87
- 5.3 新型少模光纤的设计与制备87-90
- 5.4 二次级联MIMO均衡算法90-91
- 5.5 DP-QPSK多模复用传输性能仿真91-95
- 5.6 本章小结95-96
- 6 高精度快速盲色散估计技术96-119
- 6.1 引言96-98
- 6.2 基于频谱叠加的色散估计方案98-105
- 6.3 色散估计仿真分析105-111
- 6.4 色散估计实验分析111-118
- 6.5 本章小结118-119
- 7 总结与展望119-122
- 7.1 论文工作总结119-120
- 7.2 未来工作展望120-122
- 致谢122-124
- 参考文献124-136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136-137
- 附录2 缩略词汇表137-1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楚;黄春晖;;改进型相干光检测系统的设计[J];激光与红外;2008年06期
2 ;利用非线性光效应发生相干光[J];压电与声光;1977年01期
3 ;泰克最新前沿相干光测试完整解决方案[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3年12期
4 蒋红艳;何宁;;基于声光效应的相干光探测方法的研究[J];光电子技术;2009年03期
5 吴亚民;李广成;;100G相干光模块设计[J];价值工程;2012年18期
6 李铁;柯熙政;谌娟;宁伟刚;;相干光检测系统中的偏振控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年11期
7 王安冬;刘岚;胡荣;刘武;;16QAM相干光接收相位恢复算法的研究[J];光通信研究;2013年05期
8 孙程远;相干光在嵌有随机粉粒和麻坑表面上透射主光场的实验及应用[J];光电子·激光;1995年01期
9 陈少华;黄春晖;;LabVIEW在零差相干光检测系统的应用[J];量子电子学报;2009年03期
10 高晓萍;2.5Gbps相干光传输接收装置[J];光机电世界;199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道均;胡荣;黎Pr;;相干光多频带DFT-S OFDM在长距离光纤传输中的应用研究[A];2012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优秀论文专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殊畅;高速大容量数字相干光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吕立冬;频分复用相干光时域反射系统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於涛;数字相干光接收机中色散估计算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日亮;2-6GHz宽带微波信号相干光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冯勇;数字相干光检测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4 闫成至;基于低相干光干涉的微波延时测量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张帅;基于导频的相干光OFDM系统信道估计研究[D];聊城大学;2013年
6 陶勇;基于OFDM的相干光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张斯尧;相干光OFDM系统中非线性损伤及其抑制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樊洋洋;高速相干光接收机关键算法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06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906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