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异位性皮炎的中医证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22:08

  本文关键词:异位性皮炎的中医证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异位性皮炎,英文为Atopic Dermatitis(异位性皮炎)或Atopic Eczema,又称为遗传过敏性皮炎、特异性皮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难治性皮肤病,在新加坡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由于其病因比较复杂,治疗棘手,单纯西药疗效不够满意,而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对于异位性皮炎(类似湿疹)的症状描述,历代中医学家对于该病辨证论治的文献记载非常丰富,所以深入研究古今中医学家对于异位性皮炎的证治经验,从中探寻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丰富中医药学理论,缓解乃至解除病患反复发作之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全面收集整理古今医家对于异位性皮炎证治认识的相关文献资料,系统论述了历代医家对于异位性皮炎病名、发病原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大法、遣方用药认识的历史沿革,深入阐述了中医学对于异位性皮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理论,提出了异位性皮炎的中医治疗大法,并对当归芍药散治疗异位性皮炎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中医学认为异位性皮炎多属先天不足,禀赋不耐,脾失健运,湿从内生,久蕴化热,复感风湿热邪,蕴聚肌肤,内外合邪而成。或因后天饮食失节,脾运失常,生湿化热,湿热外发肌肤也可诱发该病。若湿蕴日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肌肤失养而反复不愈。病理变化虽然寒热虚实错杂,但以“气血失和”与“水湿不运”为基本病理表现,并贯穿于异位性皮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治疗之法亦当因证而异,但以“调血疏肝”与“健脾利湿”为基本大法。本研究依据Hanifin和Rajka的异位性皮炎诊断标准辨病,再按照《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针对“风湿蕴肤证”、“湿热浸淫证”、“脾虚湿困证”、“血虚风燥证”等异位病皮炎常见证型,以具有调血疏肝(治血)、健脾利湿(治水)功效的“当归芍药散”为基础方,针对风、湿、热、痒等证候表现侧重不同随证加减治疗该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研究结果希望能为临床医师治疗该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发,亦为今后在新加坡的临床研究、中成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异位性皮炎 中医药疗法 当归芍药散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75.9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绪论 (前言)11-14
  • 第一章 古代中医对异位性皮炎的认识14-46
  • 1.1 多样化的命名方式14-18
  • 1.1.1 以发病特点及形态的命名14-15
  • 1.1.2 以疮命名15-16
  • 1.1.3 以风命名16-17
  • 1.1.4 以癣命名17-18
  • 1.2 证候治法的认识沿革18-34
  • 1.2.1 先秦两汉18-21
  • 1.2.2 两晋至宋元21-27
  • 1.2.3 明清时期27-34
  • 1.3 分部论治的独特思路34-46
  • 1.3.1 全身泛发34-35
  • 1.3.2 头面、唇部35-37
  • 1.3.3 眉部37-38
  • 1.3.4 鼻部38-39
  • 1.3.5 耳部39-40
  • 1.3.6 胸部40
  • 1.3.7 手部40-41
  • 1.3.8 下肢41-42
  • 1.3.9 胭窝、肘窝部42-43
  • 1.3.10 踝部43-44
  • 1.3.11 脐部44
  • 1.3.12 阴囊部44-46
  • 第二章 现代中医对异位性皮炎的研究46-64
  • 2.1 辩证分型论治46-58
  • 2.1.1 风湿型46-47
  • 2.1.2 热盛型、湿热并重型47-51
  • 2.1.3 湿盛型、湿重于热型51-53
  • 2.1.4 阴虚、血虚风燥型53-56
  • 2.1.5 阴阳失调型56-58
  • 2.2 成方加减论治58-60
  • 2.3 验方论治60-64
  • 第三章 当归芍药散治疗异位性皮炎的研究64-96
  • 3.1 方剂简述64-66
  • 3.2 选方依据66-82
  • 3.2.1 当归66-70
  • 3.2.2 川芎70-72
  • 3.2.3 芍药72-75
  • 3.2.4 茯苓75-78
  • 3.2.5 白术78-80
  • 3.2.6 泽泻80-82
  • 3.3 常见证候82-85
  • 3.3.1 风湿蕴肤证82-83
  • 3.3.2 湿热浸淫证83
  • 3.3.3 脾虚湿困证83-84
  • 3.3.4 血虚风燥证84-85
  • 3.4 加减方法85-88
  • 3.4.1 湿邪偏盛的加减思路85
  • 3.4.2 热邪偏胜的加减思路85-86
  • 3.4.3 邪甚化毒的加减思路86
  • 3.4.4 阴亏夹湿的加减思路86
  • 3.4.5 卫阳不足的加减思路86
  • 3.4.6 瘙痒甚者的加减思路86-87
  • 3.4.7 根据不同发病部位的加减思路87
  • 3.4.8 兼心神失宁的加减思路87-88
  • 3.5 验案举例88-96
  • 3.5.1 风湿蕴肤证88-90
  • 3.5.2 湿热毒盛证90-91
  • 3.5.3 脾虚湿困证91-93
  • 3.5.4 血虚风燥证93-96
  • 结论96-98
  • 参考文献98-101
  • 附录Ⅰ:方药索引101-119
  • 附录Ⅱ:外科药物索引119-121
  • 附录Ⅲ-列表:古代医方简例121-124
  • 附录Ⅳ-诊断、证型、疗效标准124-126
  • 附录Ⅴ-常用配伍加减药物索引126-147
  • 致谢147-148
  • 作者简介1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贺军;孙思邈对中医皮肤病学的贡献[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李可;李林教授谈湿疹的辨病与辨证[J];北京中医;1999年03期

3 王文革;;汪受传教授治疗异位性皮炎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8期

4 高驰;朱建平;;宋代香方与医学[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05期

5 潘利忠;孙姝华;;张士卿运用中药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08期

6 彭勇;李斌;王英杰;武宗琴;柴维汉;;健脾祛风方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评价[J];中医药导报;2013年05期

7 黄英姿;马绍尧教授治疗湿疹经验[J];四川中医;2002年12期

8 范新六;赵唯贤;;《疡科心得集》“外科三焦辨证”学术思想探讨[J];四川中医;2008年12期

9 吕会玲;当归生地黄方治疗异位性皮炎31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2年08期

10 卜静波,李冰玲;四物汤加味配合外洗治疗异位性湿疹4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少峰;湿疹的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异位性皮炎的中医证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74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1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