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加工厂污泥及其焚烧灰中磷释放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水产品加工厂污泥及其焚烧灰中磷释放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海洋大学》 2015年
水产品加工厂污泥及其焚烧灰中磷释放特性研究
张彩杰
【摘要】:磷是不可自然再生资源,在自然循环过程中逐渐减少,需加速开采磷矿石,以弥补维持生命所需磷。目前,可被人类经济开采的磷矿石是有限的,污泥作为污水处理后的最终产物,其中含有大量的磷,国内外学者已开始研究从污水和污泥中回收磷资源技术,从污泥中回收磷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以水产品加工厂污泥为原材料,分别研究了湿污泥和污泥焚烧灰中磷浸出特性,详细分析了加酸、加热条件下污泥及其焚烧灰中PO43--P浸出量及TP浸出率变化规律,并研究了加酸条件下,焚烧灰中磷浸出时伴随的重金属浸出特性。提取温度、无机酸种类、无机酸投加量对湿污泥中磷释放特性的影响结论如下:加热和加酸均能促进污泥中磷的释放,但单独加热或加酸时,污泥中磷释放率较低,加热条件下,污泥中TP释放率仅由常温时的3.2%增加到了80℃的6.6%和160℃的13.3%;加酸时,三种无机酸对磷释放的促进作用效果表现为H2SO4 HNO3HCl,投加HCl时,污泥中TP最大浸出率为49.3%,而投加H2SO4和HN03时,最大浸出率分别达到了69.3%和74.1%,但此时HN03投加量是H2SO4的两倍。焚烧温度、浸提液种类和浓度、液固比、浸提温度以及浸提时间对污泥焚烧灰中磷释放特性影响结论如下:焚烧灰中TP浸出率受焚烧温度影响较小,但污泥上清液中PO43--P浸出量由600℃的150.0 mg/g增加到了900℃时的172.7 mg/g,增加了15.1%。酸浓度变化对磷浸出影响较大,最佳浓度为0.5 mol/L,用H2SO4和HCl提取磷时,TP浸出率高达95%以上,用HN03浸提时,TP浸出效果较差,但浸出率也在80%以上。焚烧灰中磷浸出量随液固比的增加而增加,但液固比超过50后,磷浸出量增加不明显,提取磷的最佳液固比为50。浸提温度对焚烧灰中磷浸出影响较小,且浸出溶液中90%以上为PO43--P,用酸提取磷时选择常温条件即可。酸浸提焚烧灰中磷时,表现为快速释放,缓慢平衡的特点,10min左右的时间就基本达到磷释放的极限值。不同浓度酸条件下,焚烧灰中磷浸出随液固比变化趋势相似,均是磷浸出率先随液固比增大而增大,而达到一定浓度后,浸出率基本不再增加,不同的是对应H2SO4临界浓度为0.2 mol/L, HCl和HN03临界浓度均为0.5 mol/L。不同因素对污泥焚烧灰中重金属浸出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900℃焚烧灰中Cd、Ni和Pb的浸出率最大,分别为40%、22%和3%左右,600℃时Zn浸出率最大,约为50%,Cr和Cu最大浸出率分别为23%和18%左右,对应焚烧温度均是700℃。以H2SO4为浸提剂时,重金属浸出较少,Cd、Cr、Cu、Ni、Pb和Zn的最大浸出率分别为23.1%、18.0%、19.5%、12.9%、4.8%和21.1%。不同重金属最大浸出率所对应的液固比不同,Cu、Ni、Pb和Zn分别在液固比为30、30、70和50时浸出率最大,而Cd和Cr在实验液固比范围内未出现最大浸出率。焚烧灰中重金属的浸出与磷浸出类似,均呈现快速浸出特点,以H2SO4为浸提剂时Cd、Cu和Pb随浸提温度升高浸出率增大,Cr、Ni和Zn浸出率受浸提温度影响较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昌;曾萍;宋永会;程建光;于会彬;祝超伟;李斌;;超声与碱预处理对剩余污泥磷及有机物释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5期
2 苑宏英;祁丽;吴丽杰;宋建阳;汤韬;;酸碱联合调节剩余污泥过程中磷的释放及形态转化[J];中国给水排水;2014年03期
3 邹海明;吕锡武;李婷;;诱导HAP结晶回收污水中磷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4 全桂香;严金龙;;电镀污泥中重金属酸浸条件试验[J];环境工程;2013年02期
5 ;Recovery of phosphorus as struvite from sewage sludge ash[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2年08期
6 刘宁;陈小光;崔彦召;柳建设;徐晓雪;;化学除磷工艺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年07期
7 李伟新;;浸提时间对城市污泥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年02期
8 陶飞飞;田晴;李方;杨波;;共存杂质对磷酸铵镁结晶法回收磷的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9 毕东苏;郭小品;陆烽;;富磷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水解与生物释磷机制[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12期
10 郝晓地;衣兰凯;王崇臣;仇付国;;磷回收技术的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Xueyu Liu;Zhonghou Xu;Jianfeng Peng;Yonghui Song;Xiaoguang Meng;;Phosphate recovery from anaerobic digester effluents using CaMg(OH)_4[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6年06期
2 邹海明;吕锡武;;反硝化脱氮除磷-侧流磷回收工艺效能[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10期
3 魏金山;刘雪瑜;刘晓玲;郭继香;向连城;宋永会;;曝气与投加NaOH对养猪废水厌氧消化液磷回收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05期
4 杨露;平倩;李咏梅;;低磷浓度下鸟粪石结晶成粒及反应器流态模拟[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04期
5 魏铭泽;张彩杰;戚秀芝;张科亭;金春姬;;水产品加工厂污泥焚烧灰中磷及重金属释放特性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6 王伟国;;城市污水的化学除磷及磷回收技术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09期
7 付志敏;陶兰兰;徐静;刘明珠;李婷婷;张志磊;;中温碱解预处理促进剩余污泥厌氧产甲烷的研究[J];环境工程;2016年01期
8 余磊;谢益东;季海冰;庞晓露;刘劲松;;不同pH浸提条件对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重金属浸出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年01期
9 王琳杰;余辉;;HAP结晶法回收生活污水中磷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工程;2015年12期
10 艾立群;张彦龙;朱祎姮;;微波碳热还原转炉钢渣脱磷研究[J];钢铁钒钛;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汉龙;严媛媛;何群彪;戴晓虎;周琪;;酸碱法预处理低有机质污泥的效果研究及条件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2 姚璐璐;涂响;于会彬;徐东耀;韩璐;宋永会;;三维荧光区域积分评估城市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去除[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3 徐微;吕锡武;;诱导结晶磷回收技术处理低浓度含磷废水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12期
4 王亮;彭志雄;;化学辅助除磷药剂比选及试验研究[J];广东化工;2011年07期
5 史静;吕锡武;张怀玉;杨子萱;;缺氧段碳源浓度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高学艳;;污水中磷元素的净化措施[J];煤炭技术;2011年06期
7 张健;;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化学除磷工艺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21期
8 罗富金;;城市污水处理升级改造中化学除磷原理及费用[J];山西建筑;2010年29期
9 李伟民;刘杰;王涛;王启栋;;A~2/O工艺的旁路化学除磷及污泥减量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7期
10 俞蕴芳;顾俊;;城市污水化学除磷药剂的选择实验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琦;上海市将建7座污泥处理厂[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8期
2 刘超;污泥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探讨[J];山西建筑;2003年15期
3 ;清华大学研制成功移动式污泥处理装置[J];环境卫生工程;2003年04期
4 王永昌;探索治理制革污泥的新对策[J];西部皮革;2004年12期
5 孙玉焕,骆永明;污泥中病原物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及其削减途径[J];土壤;2005年05期
6 俞崇武;;资金,污泥治理不可承受之重[J];华东科技;2008年02期
7 杨琦;;亚洲最大污泥处理设施全面开建[J];给水排水;2009年04期
8 王发珍;李天增;;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理技术[J];建设科技;2009年07期
9 ;中日研讨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J];建设科技;2011年05期
10 袁业飞;;“排污不治污”乱象何时终结?——聚焦中国污泥处理困境[J];中华建设;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洪江;;污泥低温碳化技术分析和应用实例[A];2012(第四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静;梁轲;;炭化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洪;徐庆元;王华峰;宋宝增;;污泥处理与处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A];生物质能源开发应用与固废污染控制——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处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健;;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A];2007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俞锐;左明;王菲菲;;污泥直接制砖的可行性再分析[A];2009(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中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论文集[C];2009年
6 黄伟;俞林火;叶静;马军伟;郑纪慈;;污泥复肥的农业应用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7 董庆海;罗继亨;;污泥制建材产品的新技术[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8 王峰;乔庭明;南文哲;任洪华;高坤;;济钢球团配加利用炼钢污泥[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陈玲;董庆海;;污泥制建材产品的新技术[A];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Ⅰ)——污泥再生利用[C];2005年
10 贺建峰;;炼钢炼铁污泥的处理和应用[A];全国冶金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佛山日报记者 孔德钦;[N];佛山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雪梅;[N];民营经济报;2012年
3 记者 唐爱平;[N];湖南日报;2012年
4 见习记者 程凤 通讯员 鄢祖海;[N];湖北日报;2013年
5 本报通讯员 徐晶锦 记者 晏利扬;[N];中国环境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姚伊乐;[N];中国环境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吴殿峰;[N];中国环境报;2014年
8 张岳南;[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记者 杨永芹;[N];重庆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凯 巩劲标;[N];中国水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欣强;A+OSA污泥减量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施万胜;污泥水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吴青;生物可降解螯合剂IDS与GLDA去除工业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庆;压实污泥作为尾矿屏障的可行性及微生物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杨珊珊;A~2MO-M工艺强化污水处理及原位污泥减量效能及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刘贤淼;造纸脱墨污泥制造纤维板及除臭初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7 刘福东;填埋场固化污泥屏障材料的阻滞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肖汉敏;污泥热干燥与焚烧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炎辉;赤红壤坡地上污泥污染物随地表径流流失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10 王伟云;污泥间接薄层干燥与热压力耦合脱水干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拜得珍;红壤中污泥N、P、K释放及淋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2 王存坡;不锈钢冷轧副产污泥的优化利用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齐亮;两性污泥脱水剂的制备及其对污泥絮体特性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伍琳瑛;脉冲超声耦合水力空化浸取分离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赵松辉;污泥粘壁与三段法干燥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宣梦茹;污泥中具有生物有效性重金属的化学法去除及效果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胡艳平;铜冶炼废水污泥电动修复装置与技术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5年
8 王雨;预干燥污泥与煤矸石混燃技术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9 魏长河;化工废水处理污泥中有机污染物累积与分布特征[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10 李欢;大尺度污泥堆肥发酵槽吹吸式排风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水产品加工厂污泥及其焚烧灰中磷释放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6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