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原油管道敷设对沿线主要森林类型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中俄原油管道敷设对沿线主要森林类型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林业大学》 2015年
中俄原油管道敷设对沿线主要森林类型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
段天月
【摘要】:根据BCR连续提取法,对比分析漠河—大庆输油管道工程不同森林类型作业带和非作业带土壤重金属元素化学形态,研究管道敷设对大兴安岭典型3种森林类型土壤重金属Mn、 Cu、Zn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原油管道敷设之后,大兴安岭不同森林类型作业带土壤全Mn含量均有极显著提高(P0.01),管道施工对白桦次生林影响最大,0-20 cm土层平均全Mn含量增加2.31倍,兴安落叶松林增加幅度最小,为0.53倍。管道敷设后对Mn的化学形态也有很大的影响,0-20 cm土层白桦林弱酸可提取态-Mn (EX-Mn)含量增加最显著,为1.19倍,对兴安落叶松林影响相对较小,增加0.47倍;可还原态-Mn (RED-Mn)含量樟子松林变化最大,增幅高达7倍,兴安落叶松林影响相对较小,增加1.40倍;可氧化态-Mn (OXI-Mn)含量白桦林增幅最大,达5.11倍,樟子松林为3.20倍,兴安落叶松林为0.42倍;残渣态-Mn (RES-Mn)平均含量增加排序为白桦林(1.97倍)樟子松林(0.42倍)兴安落叶松林(0.17倍)。管道敷设后白桦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作业带土壤RES-Mn占全Mn含量比例分别降低了4.63%,10.99%,23.48%,RED-Mn则增加9.02%,12.38%,23.61%,白桦林,樟子松林作业带土壤OXI-Mn所占比例分别增加了5.46%,2.27%。(2)不同森林类型作业带土壤全Cu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尤其对樟子松林影响最大,0-20cm土层平均全Cu含量增加51.44%,白桦次生林增加幅度最小,为25.58%。管道敷设后对Cu的化学形态也有很大的影响,0-20cm土层兴安落叶松林EX-Cu含量增加最显著,为1.45倍,对樟子松林影响相对较小,增加0.82倍;RED-Cu含量樟子松林变化最大,增幅达80.68%,兴安落叶松林影响相对较小,增加23.59%;OXI-Cu含量樟子松林增幅最大,达1.15倍,兴安落叶松林为0.50倍,白桦林为0.35倍;RES-Cu平均含量增加排序为兴安落叶松林(34.07%)樟子松林(18.35%)白桦林(9.29%)。管道敷设后白桦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作业带土壤RES-Cu占全Cu含量比例分别降低了12.91%,5.43%,21.65%;白桦林、樟子松林作业带土壤RED-Cu所占比例分别增加了25.56%,19.63%,OXI-Cu分别增加了7.83%,42.13%。(3)不同森林类型作业带土壤全Zn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尤其对白桦次生林影响最大,0-20 cm土层平均全Zn含量增加3.37倍,樟子松林增加幅度最小,为0.44倍。管道敷设后对Zn的化学形态也有很大的影响,0-20 cm土层兴安落叶松林EX-Zn含量增加最显著,为63.38%,对白桦次生林影响相对较小,增加17.57%;RED-Zn含量樟子松林变化最大,增幅达1.19倍,白桦次生林林影响相对较小,增加0.28倍;OXI-Zn含量樟子松林增幅最大,达1.36倍,兴安落叶松林为0.24倍,白桦林为0.18倍;RES-Zn平均含量增加排序为白桦林(4.36倍)兴安落叶松林(1.43倍)樟子松林(0.39倍)。管道敷设后白桦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作业带土壤RES-Zn所占全Zn比例分别降低了26.82%,7.97%,3.59%,樟子松林作业带土壤RED-Zn所占总量比例增加了0.96%,樟子松林作业带土壤OXI-Zn所占比例增加3.01%。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元根,E.Paterson,C.Campbell;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及其微生物效应[J];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2 穆从如,杨林生;石油长输管道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环境科学;1995年02期
3 隆茜,张经;陆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J];海洋湖沼通报;2002年03期
4 郭丽新,郭书海,冷延慧,孙铁珩;西气东输河南至上海工程段沿线土壤扰动及其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5 张心昱;陈利顶;;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3期
6 刘宗平;环境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7 智颖飙;王再岚;马中;王中生;邓自发;李红丽;;鄂尔多斯地区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形态与生物有效性[J];生态学报;2007年05期
8 魏树和,周启星;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基本原理及强化措施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年01期
9 冯素萍;刘慎坦;杜伟;郭波;赵祥峰;刘海彬;;利用BCR改进法和Tessier修正法提取不同类型土壤中Cu、Zn、Fe、Mn的对比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9年03期
10 程金香,马俊杰,王伯铎,刘玉龙,林积泉;输油管道工程环境影响的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黄玉明;;我国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行为和相关效应的研究进展[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3期
2 刘奇;王化可;李文达;;重金属铅的生态效应及其地球化学循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王嘉;王仁卿;郭卫华;;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4 李玉成;淮河流域贝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与水污染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5 王再岚;智颖飙;李政海;张荷亮;EMMY Komada;刘玉虹;马文红;张建平;;鄂尔多斯东胜地区土地覆盖的景观格局[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6 余彬;郑钦玉;;土壤铅污染的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3期
7 毛海立;余荣龙;;铅锌矿渣堆周围农田土壤中铜和铅的分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8 郭彬;李许明;陈柳燕;李福燕;仝霞;魏志远;漆智平;;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9 杨帆;刘雷;刘足根;杨国华;黄精明;方红亚;;小飞蓬对Cd的耐性与吸收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10 王开勇;钱文东;茹思博;杨乐;庞玮;;绿洲棉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鑫;周涛发;唐宣;袁峰;范裕;;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生物技术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郑九华;冯永军;于开芹;刘西敏;;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评价指标的理论探讨[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周启星;师荣光;刁春燕;;污染土壤的超积累花卉诊断与修复过程的本质分析[A];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冯金飞;赵健;张卫建;卞新民;;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以沪宁高速为例[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志忠;毕华;;海南岛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效应[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海南论文集[C];2004年
6 孙宗连;肖昕;张双;王倩;胡飞;;小麦生长周期中土壤Cu的分布与迁移实验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张明;陈岳龙;杨忠芳;黄春雷;;湖南洞庭湖区Hg元素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明;蔡葵;王文娇;赵征宇;陈建美;;施肥对大棚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及生物效应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利军;武志杰;张丽莉;周礼恺;;第三章 中国土壤酶学研究:成就、问题及建议[A];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C];2005年
10 曾曙才;廖业佳;叶金盛;;深圳郊野公园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评价[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鸣;鄱阳湖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及环境容量估算[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李广;预处理后剩余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效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唐建生;桂中岩溶区铁锰结核土的重金属富积特征及对旱地作物毒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秦文展;露天铝土矿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詹杰;冠心康抗镉染毒致动脉硬化作用及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宋垠先;长江三角洲沉积物和土壤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翠兰;长春市绿地铅污染评价及其植物修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8 白向玉;剩余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的蚯蚓活化—花卉植物修复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张堃;两种叶菜镉、铅低积累品种筛选及其快速鉴别方法研究[D];中山大学;2011年
10 涂剑成;污水厂污泥中重金属脱除技术及污泥特性变化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忠俊;大环江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当地植被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林晓;郑州两区域土壤中重金属形态调查及铜、铬分析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敬佩;茶皂素在土壤重金属镉、锌污染修复中的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雪冉;矿区复垦土壤压实特征及蘑菇料施用改良效果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曹刚;三种药剂对荒漠区日光温室红地球葡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梁爽;华北平原特定地区土壤和植物重金属状况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付帅;湖南锡矿山重金属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D];南昌大学;2010年
8 程浩;施用猪粪及钝化剂对铜在水稻土—作物中迁移转化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李雪莲;东南景天镉超积累生态型根系分泌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陈桂荣;滇池底泥重金属释放机理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启星,宋玉芳;植物修复的技术内涵及展望[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03期
2 黄远峰,陈保雄,林楚雄,徐山瑛,喻本德,黄文杰;深圳市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治理及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3期
3 刘金祥,胡自治,任继周,梁秀,苏文娟;高山草原绵羊放牧生态及消化代谢研究 Ⅳ 采食量和消化代谢季节动态[J];草业学报;2001年03期
4 刘素美,张经;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归一化问题——以Al为例[J];东海海洋;1998年03期
5 高超,张桃林,吴蔚东;太湖地区农田土壤养分动态及其启示[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6 王效举,龚子同;红壤丘陵小区域水平上不同时段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和分析[J];地理科学;1997年02期
7 阳光,罗心,高立群;西气东输沿线水土腐蚀勘测方法[J];腐蚀与防护;2003年01期
8 ;STUDIES ON SOLUBI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PECIES OF Cu,Pb.Zn AND Cr IN SIMULANT ACID RAIN[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1994年01期
9 南忠仁,李吉均;干旱区耕作土壤中重金属镉铅镍剖面分布及行为研究——以白银市区灰钙土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0年04期
10 张鹏飞,田长彦,卞卫国,吕昭智;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J];干旱区研究;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文涛,姜晓华,刘继新;大兴安岭冻土地上兴安落叶松林生长分析[J];自然资源;1993年03期
2 王玉辉,周广胜,蒋延玲;兴安落叶松林生产力模拟及其生态效益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5期
3 谷会岩;金靖博;陈祥伟;王恩姮;周一杨;柴亚凡;;采伐干扰对大兴安岭北坡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9年02期
4 丁爽;王传宽;;春季解冻期不同纬度兴安落叶松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9期
5 姜海燕;闫伟;李晓彤;樊永军;;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魏江生;周梅;赵鹏武;景宇鹏;刘星岑;;兴安落叶松林型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7 蒋延玲,周广胜;兴安落叶松林碳平衡和全球变化影响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8 于海云;魏江生;王志军;;兴安落叶松林几种林型土壤氮含量的对比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5年S1期
9 于海涛;魏江生;周梅;王旭琴;张璇;;兴安落叶松林林下冻土中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张璇;魏江生;周梅;高建兵;;兴安落叶松林下冻土中硒元素的分布规律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牛香;魏江生;周梅;刘斌;;兴安落叶松林下土壤有机质的研究[A];2007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土壤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C];2007年
2 魏江生;于海涛;周梅;王林和;海龙;赵鹏武;;兴安落叶松林林下土壤中全氮分布规律的研究[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3 海龙;王树森;周梅;魏江生;赵鹏武;苏日娜;宋彩玲;;不同采伐方式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4 王文杰;祖元刚;;兴安落叶松林树干呼吸的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家宝;火干扰后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群落动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2 李冰;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健康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姜海燕;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4 焦洪双;采伐干扰和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更新及种群结构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腾;中俄原油管道对不同类型兴安落叶松林植被及土壤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段天月;中俄原油管道敷设对沿线主要森林类型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李莹;小兴安岭两种典型林型火后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金靖博;采伐干扰对大兴安岭北坡兴安落叶松林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5 李峰;兴安落叶松林分布及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6 王旭;不同坡位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7 闫淑英;寒温带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健康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彦军;兴安落叶松林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秀英;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积累特征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10 张最最;兴安落叶松林林隙特征与更新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俄原油管道敷设对沿线主要森林类型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8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