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塿土无机碳储量及其与有机碳的转化关系
本文关键词:长期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塿土无机碳储量及其与有机碳的转化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年
长期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塿土无机碳储量及其与有机碳的转化关系
杨文静
【摘要】:全球约1/3的陆地面积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土壤碳库主要以无机碳的形式存在,储量大约是有机碳储量的2-10倍。研究土壤管理措施对无机碳的影响对温室气体之一CO2排放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24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灌溉、旱作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肥料管理措施对土壤无机碳剖面分布和储量的影响,探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之间的联系。灌溉定位试验包括自然撂荒(Setaside)、裸地休闲(Fallow)、不施肥对照(CK)、氮肥(N)、磷钾(PK)、氮钾(NK)、氮磷(NP)、氮磷钾(NPK)、秸秆+氮磷钾(SNPK)、氮磷钾+低量有机肥(M1NPK)和氮磷钾+高量有机肥(M2NPK)11个处理。旱作定位试验包括自然撂荒(Setaside)、裸地休闲(Fallow)、不施肥对照(CK)、氮磷(NP)、氮磷钾(NPK)、氮磷钾配合有机肥(MNPK)6个处理。室内培养试验用灌溉地CK和M2NPK处理的土壤样品,添加不同水平外源钙(葡萄糖酸钙)。研究有机物矿化分解过程中土壤无机碳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塿土中无机碳的土壤剖面分布均类似“S”形曲线,0-40 cm土层较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无机碳含量呈较快下降,在80-140 cm处最低,然后逐步升高到160-180 cm达到最高值,之后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灌溉条件下,耕层(0-20 cm)有机碳储量撂荒处理显著高于休闲;平衡施肥处理显著高于CK,表现为:CKNP≈NPKSNPKM1NPKM2NPK。0-100 cm土层无机碳储量,裸地休闲处理显著高于自然撂荒和作物体系;作物体系中M2NPK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0-300 cm土层无机碳储量,裸地休闲处理显著高于自然撂荒;作物体系中施用有机肥处理则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0-100 cm土壤无机碳储量与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25),但0-300 cm土体无机碳储量与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P=0.060)。表明在该区域灌溉条件下平衡施肥特别是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并不能增加土壤无机碳固存。旱作条件下0-100 cm土层无机碳储量,作物体系显著高于休闲、撂荒处理;施肥处理显著高于CK。0-300 cm土层无机碳储量,NPK处理显著低于CK、NP、MNPK处理,后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撂荒显著高于休闲处理和作物体系;作物体系中表现为CKNP≈NPKMNP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0-3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施肥处理显著高于CK,且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无机碳含量随着土壤pH的降低而减少。添加有机物料和外源钙培养42天后,土壤中无机碳的含量显著增加,其影响程度随着外源钙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有机碳含量低的土壤中土壤pH和外源钙对无机碳含量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3.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根绪,程国栋;西北干旱区土壤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2 赵生才;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机制及发展趋势——第236次香山科学会议侧记[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3 贾宇平,段建南;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碳酸盐碳的空间分布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4年02期
4 荣井荣;李晨华;王玉刚;唐立松;陈效民;;长期施肥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2年04期
5 于严严;郭正堂;吴海斌;;1980—2000年中国耕作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6期
6 潘根兴;中国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量研究[J];科技通报;1999年05期
7 黄耀;孙文娟;;近20年来中国大陆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J];科学通报;2006年07期
8 黄斌;王敬国;金红岩;徐善威;;长期施肥对我国北方潮土碳储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9 杨长明,欧阳竹,董玉红;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5年08期
10 李月梅;曹广民;王跃思;;开垦对海北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贾莉洁;长期不同施肥和管理对塿土耕层土壤磷形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燕;袁玲;;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2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不同钾肥品种及用量对香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3 赵春芝;张守仕;王超;刘连航;陈利平;刘荣宁;;流动注射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效磷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4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5 姚玉敏;王秀峰;于喜艳;杨凤娟;史庆华;;不同栽培基质对甜瓜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6 郭文文;诸葛玉平;李建勇;宗晓庆;娄燕宏;;转基因番茄栽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7 王东红;史庆华;王秀峰;魏珉;胡瑾瑜;郭长美;;蚯蚓粪对樱桃萝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8 刘腾飞;张丽霞;韩晓阳;;茶树专用控释肥在幼龄茶园的肥效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9 刘腾飞;张丽霞;张民;韩晓阳;彭正云;江崇焕;;控释肥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10 余文娟;田雪梅;夏文通;温飞燕;魏珉;;农业废弃物作为番茄穴盘育苗基质配方的筛选[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性质研究[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卷)[C];2005年
2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张祥明;;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常江;杜艳;姚艳娟;;安徽省主要土壤铅含量及其与小麦幼苗生长相关性研究[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虎成;徐坤;;水肥一体化对生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A];山东园艺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晓燕;代明亮;李松涛;李天忠;;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在梨树上的应用效果研究[A];梨科研与生产进展(五)[C];2011年
9 王妲;曲柏宏;;钙处理对苹果梨叶片及果实生理特性的影响[A];梨科研与生产进展(五)[C];2011年
10 张钊;白向玉;周磊;;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在污泥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贺春燕;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3 陈波浪;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侯钰荣;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俊峰;氮、水和温度对羊草有性生殖及克隆生长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吉艳芝;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郑光辉;江苏部分地区土壤属性高光谱定量估算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张春红;废纸二次纤维氰乙基化改性及制备复合材料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韩春丽;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雅丽;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武少伟;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莫琼;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马琳;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材料筛选及除砷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倪玲珊;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潘媛;不同油菜品种硼吸收利用差异与细胞壁组分关系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宁大伟;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朱小娇;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杨莹莹;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费云舟;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君,张明普;黄潮土长期轮作施肥土壤有机质消长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李孝良,于群英,陈世勇,沈先云;土壤无机磷形态生物有效性研究[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高中超;迟凤琴;赵秋;;施肥对退化草原植物群落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07年02期
4 赵景波;古土壤CaCO_3淀积层与大气降水入渗形式研究[J];地理科学;1995年04期
5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6 王绍强,朱松丽,周成虎;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异性特征[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7 俞海,黄季焜,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中国东部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8 潘根兴,曹建华,周运超;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中的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0年04期
9 李长生;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0年04期
10 吴海斌,郭正堂,彭长辉;末次间冰期以来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气候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素霞;黄土高原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磷素分布及其有效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杜佳佳;土壤磷素分级及植物有效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菊,吴金水,童成立,杨钙仁,胡荣桂,唐国勇;三江平原湿地沉积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变异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4期
2 张德全,桑卫国,李曰峰,王宗泉,盖文杰;山东省森林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S1期
3 佟小刚;王伯仁;徐明岗;张文菊;;长期施肥红壤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储量及其固定速率[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12期
4 李洁;盛浩;周萍;袁红;廖超林;黄运湘;张杨珠;;亚热带丘陵几种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分布[J];土壤通报;2013年04期
5 王百群,吴金水,吴振海;子午岭次生林区植被中有机碳的储量[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10期
6 张城;王绍强;于贵瑞;何洪林;张文娟;王伯伦;陈庆美;吴志峰;;中国东部地区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6年02期
7 慈恩;杨林章;马力;唐玉姝;程月琴;殷士学;;长期耕作水稻土的有机碳分布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5期
8 Mohammed Alamgir;M.Al-Amin;;异速模型评估森林植被生物量有机碳储量(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8年02期
9 石福臣;李瑞利;王绍强;Sasa Kaichiro;;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及全氮分布与积累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7期
10 尤孟阳;李海波;韩晓增;;土地利用变化与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密度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漆良华;范少辉;艾文胜;毛超;孟勇;;湘中丘陵区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土壤热水浸提有机碳垂直分布与季节动态[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周银;郭燕;史舟;;浙江省水稻土有机碳库储量估算和比较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魏云敏;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刘琼;东海上层海洋有机碳储量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黄雪夏;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固定及碳汇效应[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张旭辉;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与土壤升温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和CO_2排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张黎明;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演变模拟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静;长期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塿土无机碳储量及其与有机碳的转化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汉向;哈泥泥炭地进现代有机碳沉积速率空间分异的植物物源输入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马旺;辽河源主要森林类型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子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孙玥;土地利用对吉林省东部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颖;黑龙江省黑土不同形态有机碳变化特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金;黄土丘陵区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及来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7 刘丽;黑龙江省黑土有机碳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马昕昕;黄土丘陵区深层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 任卫东;长期不同施肥和管理措施对塿土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敬业;长期施肥对红壤不同来源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长期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塿土无机碳储量及其与有机碳的转化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8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98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