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真菌对丹参酚酸生物合成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对丹参酚酸生物合成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林业大学》 2015年
丛枝菌根真菌对丹参酚酸生物合成的影响
刘灵
【摘要】:中国传统药材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唇形科鼠尾草属,其干燥的根和根茎皆可入药,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心脑血管疾病等,能够祛瘀止痛、清心除烦和活血通经。众所周知丹参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我们把药用活性化合物分为丹参酮和酚酸两大类,丹参酮类化合物主要以二萜结构存在,属于脂溶性成分,目前分离鉴定出的约有30余种:而酚酸类物质主要是水溶性结构,目前这类化合物结构明确的约有20余种。植物和菌根之间具有很密切的共生关系,菌根菌与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生体,在植物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丛枝菌根是一类古老的、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的菌根,植物和丛枝菌根的共生关系使丛枝菌根真菌帮助宿主植物提高对水和矿物质营养特别是对磷的吸收效率,对保持生态平衡、稳定和提高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力起到重要作用。在丛枝菌根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会与丛枝菌根真菌进行信号转导,包括一系列的信号分子的识别、交换等,植物在这一过程中会分泌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诱导丛枝菌根加速分支,而相应的菌根真菌则会分泌脂质几丁寡糖,它作用于植物并且促进菌根的形成。通过对已有模式植物共生现象的研究发现在这种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很多植物基因参与到共生形成的信号转导过程中。1.丹参转录组及菌根信号途径分析选取丹参的根和叶两个组织样品进行454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通过转录组测序所获得的reads进行拼接,共获得64,139条unigene,其中5,424条在根和叶中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从丹参转录unigene数据库中进行挖掘,我们获得了参与菌根信号途径的两个重要基因RAM2和DMI3,通过对其表达水平的分析可进一步研究菌根与丹参的关系。2. 丛枝菌根真菌对丹参酚酸类生物合成的影响用带有丛枝菌根真菌的沙土培养丹参6周,染色后利用显微镜观察菌根的形态,可以观察到和对照组明显不同的丛枝菌根结构。随机选取接种15周丛枝菌根真菌后的植株测量生物量,比较干重发现菌根侵染后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生物量显著升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量丹参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如咖啡酸(Caffeic acid)、丹参素(Danshensu)、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其含量均有显著地增加。根据菌根真菌侵染组和对照组的酚酸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Real-time PCR结果显示PAL1, C4H,4CL2, TAT的相对表达量有明显提高。从丹参植株里提取RNA并反转录后进行Real-time PCR,得到结果菌根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因子RAM2和DMI3的表达量也有所上调。本文通过丛枝菌根真菌对丹参的侵染形成丛枝菌根后,研究共生关系形成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与次生代谢产物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变化间的关系,为人们深入研究酚酸合成以及共生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67.53;S18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余世春,琚小龙,段广勋;丹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概况(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王芊,曹德君;丹参对培养的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和胶原形成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年01期
3 焦蒙丽;曹蓉蓉;陈红艳;郝文芳;董娟娥;;水杨酸对丹参培养细胞中迷迭香酸生物合成及其相关酶的影响[J];生物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4 郑妍;朱利民;;酚酸类化合物的应用及改性研究新进展[J];应用化工;2007年09期
5 汪洪钢,吴观以,李慧荃;VA菌根对绿豆(Phaseolus aureus)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土壤学报;1989年04期
6 石兆勇;张晓锋;王发园;;菌根真菌对土壤呼吸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1期
7 刘连成;董娟娥;张婧一;党小琳;行冰玉;杨喜玲;;Ca~(2+)对丹参培养细胞中迷迭香酸合成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生物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8 石兆勇,陈应龙,刘润进;菌根多样性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9期
9 周洁;王栩鸣;陈斌;陈娟;杨勇;余初浪;严成其;陈剑平;;基于Gateway技术的低成本植物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系统[J];浙江农业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博;丹参迷迭香酸代谢酪氨酸支路重要基因克隆及调控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爱红;唐德平;王廷璞;魏娟;王勤;;DLE对CCl_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2 董明;王冬梅;;菌根菌对煤矸石环境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3 秦岭,董清华,郑来友,陈淑霞;菌根对板栗幼苗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蔡天革;蔡宇;余绍蕾;冯笑珍;;芪丹煎剂有效成分提取方法优选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11期
5 张旭红,王幼珊,王殿武,邢礼军,倪小惠,陈宁,刘志轩;丛枝菌根真菌对大豆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杨磊;贺学礼;;芦苇根际AM真菌生态学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边秀举,胡林,李晓林,张福锁;VA菌根对坪草矿质养分吸收及草坪质量影响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1年03期
8 黄世臣;李熙英;;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菌根菌对山杏实生苗抗旱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贺学礼,李斌;VA菌根真菌与植物相互选择性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9年03期
10 董宇翔,于兰,齐柏,李航,王润杰;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慢型克山病[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彭岳林;蔡晓布;薛会英;张永清;;西藏高原草地植物AM真菌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宇航;陈政明;;应用菌根多样性技术提高野生正红菇采收量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闫红波;吴清;杜守颖;;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SFE-CO_2萃取丹参中脂溶性有效部位的工艺[A];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C];2009年
4 吴志刚;郭兰萍;汪洪钢;黄璐琦;蒋有绪;朱永官;孔维栋;陈保冬;;VA菌根对苍术生长发育及挥发油成分的影响[A];全国第二届中药资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韩丽华;袁彬;吴鸿;王学敏;;丹参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2)[A];第四届“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资料汇编[C];2013年
6 徐士勋;程亚涛;王艳慧;林锦旋;王鹏龙;叶永山;雷海民;;中药单体化合物治疗肝损伤实验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乌仁陶格斯;内蒙古典型森林类型土生空团菌生态分布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2 帅波;非创伤性ONFH患者脂质代谢相关因子及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的临床研究及中医药的治疗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赵冰洁;加味达原饮对急性肝损伤湿邪内蕴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张恒艾;丹酚酸A对脑微血管栓塞大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李东;热胁迫下丹参次生代谢比较转录组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严提珍;利用母体血浆游离的胎儿DNA通过缺失断裂点内父源SNP的检测进行纯合α~0-地中海贫血的无创伤性产前排除诊断[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7 李孝波;两头尖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郁怡汶;草莓光合作用对水分胁迫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丁里玉;抗纤1号胶囊的制备及加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10 吴春华;植物多样性对铅污染土壤的响应及其生态学效应[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元峰;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保护效应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陈桥;三七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丹参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帅;扶正化瘀组分中药有效组分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亚琴;丹参水溶性成分溶出在线检测及动力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何浏;丹参化学成分纯化工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舒柯;航天诱变丹参生物学效应以及植物学特征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谭锦辉;内服补肾活血汤外敷颠倒散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温远珍;基于标准汤剂指纹图谱评价的肝脂消颗粒剂药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郑炜贞;养阴生津活血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刘懿;益肝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朝霞,王地;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4年03期
2 陈应龙,弓明钦,王凤珍,陈羽,张美庆;我国南方桉树人工林菌根合成及其多样性研究(英文)[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0年02期
3 宛国伟;董娟娥;梁宗锁;李进瞳;王武军;;培养条件对离体丹参根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12期
4 王春丽;梁宗锁;李殿荣;杨建利;;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对丹参幼苗中蔗糖代谢和酚酸类物质积累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7期
5 刘鹰翔;计志忠;;迷迭香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3年06期
6 王冬姐;李玉龙;张秀红;岳显智;;丹参的临床应用新进展[J];黑龙江医药;1999年04期
7 张美庆,王幼珊,邢礼军;我国东、南沿海地区AM真菌群落生态分布研究[J];菌物系统;1998年03期
8 刘润进,李敏,孟祥霞,刘新,李晓林;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和棉花内源激素的影响(英文)[J];菌物系统;2000年01期
9 盖京苹,刘润进,孟祥霞;野生植物根围的丛枝菌根真菌Ⅱ[J];菌物系统;2000年02期
10 李海燕,刘润进,束怀瑞;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病性的作用机制[J];菌物系统;200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宛国伟;诱导子对丹参酚酸类化合物含量及合成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郑丽玲;不同来源地丹参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勇春,冯固,李晓林;接种不同VA菌根真菌对红三叶草利用不同磷源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1年09期
2 任嘉红,张晓刚;VA菌根真菌提高沙棘抗旱性机理的研究[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3 曾松荣,方白玉;VA菌根真菌研究概况[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2期
4 刘世亮,骆永明,丁克强,李华,曹志洪,吴龙华,宋静;菌根真菌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修复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5 张万红;唐明;;中国北方VA菌根真菌资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盛敏;唐明;张峰峰;黄艳辉;杨保伟;;土壤因子对西北盐碱土中VA菌根真菌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8年04期
7 魏改堂,汪洪钢;VA菌根真菌对药用植物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生长、营养吸收及有效成分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89年05期
8 毕国昌;赵志鹏;郭美珍;;柑桔幼苗接种VA菌根真菌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1990年02期
9 林先贵;VA菌根真菌在台湾园艺作物中的应用[J];世界农业;1992年04期
10 张亮成;;菌根真菌与植树造林[J];大自然;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群;石宁;冯固;;不同菌根真菌接种效应差异及相互作用[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朱国胜;刘作易;喻子牛;桂阳;;一种新的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单菌丝团分离方法[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郭良栋;;菌根真菌与全球变化[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方扬;张小平;王元元;Kristina Lindstrom;;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与应用[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5 林先贵;冯有智;张华勇;陈瑞蕊;王俊华;张佳宝;褚海燕;;高通量基因测序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我国北方潮土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陈丽娜;刘晓华;曹荷艳;吕英民;;丛枝菌根真菌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2[C];2012年
7 彭思利;申鸿;郭涛;;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涛;孙羽;田长彦;冯固;;丛枝菌根真菌对四种短命植物生长发育和种子生产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9 冯固;张福锁;李晓林;张俊伶;;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作用与调控[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贺忠群;贺超兴;张志斌;邹志荣;;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良惠;[N];山西科技报;2003年
2 支勇平;[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3 陈茂春;[N];河南科技报;2006年
4 ;[N];吉林农村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哲;蓝莓菌根真菌解磷特性及定殖特点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刘灵;丛枝菌根真菌对丹参酚酸生物合成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赵兴宇;大兴安岭野生蓝莓菌根真菌分离及定殖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江玲;黑麦草、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番茄品种Cd吸收、富集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5 冯国辉;丛枝菌根真菌对能源草柳枝稷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马雪亭;菌根真菌与石斛属药用植物地理分布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范永强;菌根真菌分离鉴定及其对两种浆果植物的侵染[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吕梅;云南几种濒危野生兰花菌根真菌的筛选及菌根结构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5年
9 迪丽努尔;新疆伊犁地区VA菌根真菌资源、分布及抗旱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赵平娟;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对丹参酚酸生物合成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2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