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2-21 13:40

  本文关键词: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年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

薛彦飞  

【摘要】:土壤团聚作用与土壤中各种胶结剂胶结作用有关,而团聚体胶结剂受到土壤管理措施的影响。本文利用塿土长期定位试验,通过研究不同管理措施对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土壤团聚体胶结剂以及土壤性质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塿土团聚体形成和分布的机理。试验处理包括:裸地休闲(Fallow)、自然撂荒(Set aside)以及作物体系(Cropping),作物体系包括不施肥(CK),化肥氮(N)、磷(P)和钾(K)不同配施(N、NP、NK、PK、NPK),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S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1NPK、M2NPK),共11个处理。土壤取样深度为0-10、10-20以及20-30 cm原状土。团聚体胶结剂包括有机胶结剂(真菌菌丝密度、五碳糖、六碳糖、胡敏酸、富里酸、有机碳)和无机胶结剂(碳酸钙、粘粒、游离氧化铁、游离氧化铝);土壤性质包括p H、电导率、速效磷和速效钾。主要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有机胶结剂影响较大,与作物体系相比,长期休闲和撂荒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富里酸和五碳糖(除20-30 cm)含量,提高了真菌菌丝密度(除休闲)和土壤六碳糖(除0-10 cm)含量,对胡敏酸含量影响不显著。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无机胶结剂影响较小,与作物体系相比,长期休闲和撂荒对游离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铝(除10-20 cm)含量影响不显著。对碳酸钙和粘粒含量不同土层影响不一致。2)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有机胶结剂有较大影响。与CK相比,长期秸秆还田、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总体均显著降低了土壤菌丝密度,而显著提高了土壤五碳糖、六碳糖、胡敏酸以及富里酸含量。长期施用氮磷化肥(NP、NPK)基本上提高了土壤五碳糖、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降低了土壤菌丝密度,没有影响六碳糖含量。长期不施氮或不施磷(N、NK、PK)也提高了土壤五碳糖含量(除20-30 cm),但是没有影响菌丝、六碳糖(除10-20 cm)、胡敏酸以及富里酸(除0-10 cm)含量。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无机胶结剂也有一定影响。与CK相比,长期秸秆还田、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降低了游离氧化铝含量(除0-10 cm),基本没有影响粘粒以及游离氧化铁含量,对碳酸钙不同土层影响不一致。长期施用氮磷化肥(NP、NPK)较CK对游离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铝(除10-20cm)含量没有影响,对碳酸钙和粘粒不同土层影响不一致。长期不施氮或不施磷较CK提高了碳酸钙(除0-10 cm)和游离氧化铁含量,对游离氧化铝没有影响,对粘粒不同土层影响不一致。3)有机胶结剂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有机碳、富里酸和菌丝的含量显著影响表层土壤(0-10 cm)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其中富里酸为负效应。而亚表层土壤(10-20 cm)中平均重量直径受有机碳、多糖和菌丝的显著影响,其中多糖为负效应。无机胶结剂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只有电导率显著影响表层土壤平均重量直径,而且为负效应,其它均不显著。综合有机、无机胶结剂以及土壤性质的模型结果显示表层土壤上有机碳、胡敏酸、富里酸、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p H和碳酸钙均显著影响平均重量直径,其中富里酸、速效磷、p H和电导率对平均重量直径为负效应。亚表层土壤中有机碳、胡敏酸、多糖、菌丝、p H、碳酸钙和粘粒显著影响平均重量直径,多糖和胡敏酸对平均重量直径呈现为显著的负效应。在0-20 cm土层综合模型显示有机碳、多糖、菌丝和碳酸钙显著影响平均重量直径,其中多糖为负效应。综上所述,影响塿土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胶结剂为有机碳、多糖、菌丝和碳酸钙。另外,还有一些本研究未涉及的胶结剂可能影响塿土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东生;黄土与环境[J];科技和产业;2002年11期

2 雷梅,常庆瑞,冯立孝,陈同斌;太白山土壤特性及氧化铁发生学特征[J];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3 徐德福,黎成厚;氧化铁和有机质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物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刘恩科;赵秉强;梅旭荣;HWAT Bing-So;李秀英;李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年04期

5 洪坚平,谢英荷,罗培珍,柳六妮,王镔,樊文华;五台山区土壤多糖含量及其与农化性状相关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6 冯固,张玉凤,李晓林;丛枝菌根真菌的外生菌丝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04期

7 贾松伟,贺秀斌,陈云明;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及其活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3期

8 胡国成,章明奎;氧化铁对土粒强胶结作用的矿物学证据[J];土壤通报;2002年01期

9 刘军,王益权,王益,王静,曲艳娣;长期培肥过程中塿土物理性质演变规律[J];土壤通报;2004年05期

10 刘永辉,崔德杰;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分形维数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颜雄;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和旱地红壤的肥力质量、有机碳库与团聚体形成机制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国贤;关松;;土壤颗粒固碳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2 陈政;张辉;孙庆业;;铜陵铜尾矿废弃地中氧化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3 吉春龙;陈嘉园;陈秀芝;马继芳;田萌萌;金海如;;不同培养基质下丛枝菌根真菌对洋葱幼苗的侵染动态[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4 董明;王冬梅;;菌根菌对煤矸石环境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5 任镇江;罗友进;魏朝富;;农田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6 刘志杰;刘荫椿;;中国第四纪黄土古环境研究若干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4期

7 颜绍馗;汪思龙;范冰;李媛良;张代贵;;通过杉木采伐迹地撂荒重建乡土维管植物多样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8 马力,郝立波,潘军,刘洪涛,段国政;大兴安岭阿龙山地区流纹岩风化的地球化学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3期

9 于江;朱昌雄;郭萍;赵永华;;生物腐植酸对甘草生物量和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1年01期

10 孙长安;王炜炜;董磊;尹忠东;;我国植被恢复对土壤性状影响研究综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春燕;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2 刘杰;湘中南红壤地区土壤质量特征与退化红壤的肥力调控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郝文芳;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演替的生态学过程及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鲁艳红;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景燕;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魏世勇;氧化铁—层状硅酸盐矿物二元体的形成、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孝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属性变化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杨曾平;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性水稻土质量和生产力可持续性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刘梦云;黄土台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组分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小刚;甘肃沿黄灌区盐化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莹莹;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聂斌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丽娟;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俊鹏;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团聚体影响因素及其稳定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姜芃;植物篱条件下南方红壤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韩琳;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7 严晓燕;微咸水滴灌对南疆特色果树根区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影响的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1年

8 彭思利;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结构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9 于萌;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幼苗生长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荣合;不同的施肥措施对新造梯田土壤质量和作物作物产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志军;郭俊理;;秦岭太白山植被的群落特征[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张成娥,陈小利;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自然恢复的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J];草地学报;1997年03期

3 许树辉;地块尺度耕地质量评价与方法探讨——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4 马玉寿,郎百宁,李青云,施建军,董全民;施氮量与施氮时间对小嵩草草甸草地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3年03期

5 寇明科,王安碌,张生璨,苗建勋,康秀芬;不同施肥处理对提高高寒人工混播草地产草量的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03年04期

6 孙波,,赵其国;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7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J];地理科学;2003年01期

8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9 王良健,李显明,林致远;也论我国西南高山地区暗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J];地理学报;1995年06期

10 毛政旦;论山地气候带和气候型[J];地理研究;198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义祥;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2 佟小刚;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琪;红壤团聚体特征与物理化学性质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侵蚀过程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2 刘梦云;半干旱山区植被恢复中的土壤质量演变[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霍琳;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团聚体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4 殷明;长期不同施肥对黑土基本性状及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东奇,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2 李朝霞,蔡崇法,史志华,王天巍,张琪,孙站成;鄂南第四纪粘土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4期

3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施肥对棕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郭万伟;肖和艾;吴金水;丁龙君;刘守龙;;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素的分布特点[J];土壤学报;2009年01期

5 杨剑波;何腾兵;舒英格;宁婧;赵杨;;利用方式对石灰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03期

6 袁德玲;张玉龙;黄毅;唐首锋;任秉枢;;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团聚体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年03期

7 唐益群;张晓晖;佘恬钰;杨坪;王建秀;;贵州石漠化地区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6期

8 王虹艳;吴士文;马海洋;郭军玲;卢升高;;浙南易蚀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稳定机理[J];土壤通报;2010年02期

9 马帅;赵世伟;李婷;李晓晓;曾宪芳;;子午岭林区植被自然恢复下土壤剖面团聚体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2期

10 王亮;孙向阳;刘克锋;;不同施肥条件下微生物对棕壤团聚体和碳分布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窦森;;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关松;窦森;;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窦森;郝翔翔;;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腐殖质组成的比较[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团聚体分级特征[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于伟伟;王郦睿;张东亮;寇太记;苗艳芳;;臭氧污染对土壤物理结构与团聚体形成的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6 史奕;鲁彩艳;陈欣;;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7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8 郝翔翔;窦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史奕;陈欣;宋玉芳;沈善敏;;黑土轻组分C的积累分布变化及其与团聚体水稳性的关系[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10 李凯;窦森;;施肥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胡敏素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久渤;玉米秸秆碳在东北旱田土壤中的转化与固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芳;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对外源污染物(镉、铜和菲)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 马仁明;降雨条件下鄂南几个红壤团聚体破碎特征及坡面侵蚀响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冷延慧;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5 柴彦君;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6 闫峰陵;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7 王军光;集中水流内典型红壤分离机制及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杨伟;典型红壤团聚体力稳性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9 苑亚茹;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10 范如芹;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旭明;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主要养分赋存特征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黄金花;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薛彦飞;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刘威;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性、养分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刘冬;不同侵蚀度红壤团聚体中粘粒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许晨阳;土壤电场对粘土矿物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7 李婕;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碳、氮分布及碳矿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8 刘振东;粪肥配施化肥对华北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9 杜介方;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响[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10 郑晓萍;表征富铁土土壤侵蚀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物理学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2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22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c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