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种植方式对早晚兼用双季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3-11 10:50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13-2014年分别在长沙县路口镇试验基地及浏阳市永安镇农技站基地,以常规早稻中嘉早17、杂交早稻陵两优104为试验材料(早晚兼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双季稻直播、手插秧、点抛秧(丢秧)和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研究了种植方式对双季水稻茎蘖动态、生育期、LAI、干物质积累、冠层光辐射截获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2013年早季中嘉早17和陵两优104在不同种植方式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晚季差异显著,而2014年早、晚两季均差异显著。早稻两个品种均以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平均为9.17 t·hm-2(8.28 t·hm-2~10.10 t·hm-2),晚稻2013年以机插秧和手插方式产量最高(8.78 t·hm-2~8.79 t·hm-2),2014年以直播和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分别为(8.05t·hm-2~8.20 t·hm-2)和(7.79 t·hm-2~8.03 t·hm-2),从全年产量来看,两年均以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2013年为18.32 t.hm-2,2014年分别为16.07t.hm-2和16.77 t.hm-2),以手插秧方式次之,直播或点抛秧最低。(2)不同种植方式对两个品种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不大。有效穗数除2014年早季以机插秧方式最高外,其余均以直播最高,手插秧方式最低。而每穗粒数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以手插秧方式最多,机插秧和点抛秧次之,直播最少。总颖花量2013年早季以点抛秧最高,机插秧方式次之,直播最低;2014年早季中嘉早17以机插秧方式最高,陵两优104以手插秧方式最高,但均以直播最低,而晚季则以直播最高,机插秧方式次之,点抛秧最低。(2)在播、插期相同条件下,两个品种的全生育期相同,但年间有差异。早季品种作晚季种植生育期2013年缩短2~4d,2014年缩短11~22 d。早季的抽穗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种植方式间差异不大,晚稻直播推迟播种13~15 d,全生育期缩短了5~8d。(3)不同种植方式群体前期分蘖数和高峰苗数均表现为直播点抛秧手插秧机插秧,而后期直播方式的群体茎蘖消亡速率大于其它3种种植方式,点抛秧方式次之,手插秧和机插秧方式最慢。在整个分蘖增长过程中,手插秧和点抛秧方式的茎蘖消长是早发稳升缓降型,机插秧方式是缓发速升缓降型,直播方式是速发速升速降型。(4)不同种植方式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存在年间差异。2013年早稻中嘉早17、陵两优104种植方式间抽穗期、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为点抛秧方式最高且达显著水平,直播和机插秧方式次之,手插秧最低,花后干物质积累占总干物重表现为直播点抛秧手插秧机插秧趋势;晚稻中嘉早17抽穗期、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表现为直播点抛秧机插秧手插秧,而花后干物质积累占总干重表现亦为直播点抛秧手插秧机插秧趋势;2014全年中,中嘉早17、陵两优104两品种种植方式间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机插秧方式最高,手插秧、点抛秧次之,直播最低。(5)不同种植方式糙米率、精米率差异不大,整精米率手插与机插较直播与抛秧高,垩白率以直播最大、机插最小,以直播和机插两种种植方式垩白度较小,直链淀粉含量以直播手插机插点抛秧。由此可见,采用早晚兼用的品种搭配方式和机插秧栽培,有利于双季稻产量形成及其构成因子间的协调,同时缓解双季稻机插秧的季节矛盾。双季稻种植模式下,机插秧方式可以获得较高产量(选择适宜的品种),较高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产量构成因子比较协调,生长发育及产量均较适宜,与传统手插方式相比,省时省工,节约人工劳动力投入,是一项高产、稳产技术,是未来稻作技术发展的方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世兰,王九超,王向东;麦棉两熟种植方式浅析[J];中国棉花;1991年02期

2 刘广义,邱长国,方子成,,邢恩荣,高凤香;覆膜玉米种植方式的初步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5年05期

3 ;改变种植方式可提高蔬菜中的“健康因子”[J];广西科学;2000年03期

4 周均湖,滑端超,李素真,曾苏明,王延鹏;鲁豆12号不同种植方式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5 潘德怀;杨忠热;黄永林;罗群;;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7年07期

6 李丙军;;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农业;2012年21期

7 方冬哲;宋鸿;;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概念与标准——基于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的影响分析[J];当代经济;2013年02期

8 范福仁,莫惠栋,秦泰辰,胡雪华,吴一民;玉米种植方式研究[J];作物学报;1963年04期

9 陈俊钦;林文景;高汉芳;陈福强;张琳;;最佳种植方式系统分析初探[J];福建稻麦科技;1984年03期

10 李自修,韩海江,庄炳亮;粮油棉两熟种植方式与经济效益[J];中国棉花;198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程建平;吴建平;罗锡文;樊启洲;张国忠;周志艳;臧英;杨兵兵;;不同种植方式对早稻生育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韩勇;王俊;花明明;衡丽;顾超;许映飞;陈源;张祥;陈德华;;不同种植方式对盐碱地棉花产量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1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薛倩;立体种植方式展会抢风头[N];中国花卉报;2013年

2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3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4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5 记者范敏;海口改变椰子树种植方式[N];中国花卉报;2009年

6 张建文;广北农场特色产业拉动种植方式转变[N];东营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克鹏 通讯员 韩洪锋;创新带来种植方式的变革[N];淄博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谭立云;因地制宜按种植方式选择水稻品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9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10 通讯员 侯志刚邋石华康 记者 刘兴华;甜玉米让农民日子甜蜜蜜[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铁东;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2 周勋波;不同种植方式的农田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3 李杰;不同种植方式水稻群体生产力与生态生理特征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4 董浩;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作物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寒;宁夏干旱风沙区羊草保苗与种植技术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2 刘丽华;有机种植方式对红壤性稻田水稻的生态环境效益[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3 付晓;不同种植方式下盐碱地花生土壤盐分运移、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4 郭凯力;不同种植方式下护岸柳树根系分布和力学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张勇;不同种植方式对沈爆3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6 伍丹丹;种植方式对早晚兼用双季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7 张倩;种植方式与密度对夏玉米碳氮积累、运转和产量的影响[D];青岛农业大学;2013年

8 王俊学;旱地稀穴密株种植方式及其补灌水技术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9 高德军;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10 于舜章;精准灌溉条件下种植方式对作物耗水规律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38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438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9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