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家系间的鉴别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8 09:23
【摘要】:本研究以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成功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新品种“光合1号”幼蟹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了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幼蟹在室外和室内的生长,并通过形态性状及微卫星DNA标记进行不同家系的鉴定,提出合适的鉴定方法。1.2015年6月上旬,将3个家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分别饲养在面积为40 m2(6.50m×6.15 m)的稻田围隔中,每个围隔约2500尾。2015年7月中下旬,随机从中选取各3个家系的幼蟹,放入室内300L的养殖缸(30尾/缸)中对比养殖。2015年8-10月连续测量了幼蟹的头胸甲宽、头胸甲长、体质量,用多重方差分析了环境、家系及生长阶段的性状参数。结果表明:养殖环境对A家系幼蟹生长性状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B家系则极显著(P0.01),对C家系,除了初始的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外(P0.05),其余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表明A家系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家系因素对幼蟹生长性状参数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表明遗传对于幼蟹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相关分析表明:蟹种的头胸甲宽、头胸甲长在两种养殖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14、0.305;体质量呈不显著正相关(r=0.146,P0.05),表明以头胸甲宽、头胸甲长为选育指标得到的后代对两种养殖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2.对中华绒螯蟹6个家系中每只幼蟹分别度量了18个形态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来进行处理和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家系、f家系趋异程度较高,a家系、b家系、d家系、e家系形态差异不大。判别分析显示:选用10个贡献大的参数建立的判别函数,a、b、c、d、e、f家系判对概率分别为:83.3%、93.3%、96.7%、93.3%、0%、100%,平均拟合概率为77.8%,交叉验证平均拟合概率为61.1%。但实际验证结果并不理想,其中a(e)家系幼蟹容易判入e(a)家系,b家系判对率为53.3%,c家系判对率为80%,f家系判对率为60%,d家系判对率为0%,因此基于形态参数的家系判别分析并不适用于本育种群体全部家系,形态差异很难作为本育种群体家系鉴别的依据。3.中华绒螯蟹新品种“光合1号”已经经过了多代的选育,传统的方法对于揭示其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显然不足。本实验中,通过使用模拟以及真实数据,采用12对微卫星DNA引物对5个“光合1号”家系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及亲权鉴定。结果显示该群体保持有高的遗传多样性。12对微卫星引物有较高的多态信息。基于等位基因频率的模拟分析表明:当使用4对与5对微卫星标记时,其累计排除概率分别达到95%和97%。模拟分析表明:当使用4对微卫星标记时,99%的后代能够正确找到其亲本,基于真实数据的概率则为97%。进一步,当微卫星标记数达到7个时,5个全同胞家系的后代能够全部正确归入所属家系。采用非加权平均法对所有家系后代个体进行聚类发现:94%的后代可以正确归入所属家系。该研究表明:“光合1号”中华绒螯蟹保持有很好的遗传多样性,同时这些微卫星标记在该品种的亲权鉴定中将有更大的应用。这些理论基础的研究工作都将为中华绒螯蟹未来的育种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图文】:

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家系间的鉴别研究


不同环境下养殖的各家系幼蟹的头胸甲宽Fig.2-1Thecarapacewidthofjuvenilecrabfromdifferentfamiliesindifferentenvironments

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家系间的鉴别研究


不同环境下养殖的各家系幼蟹的头胸甲长Fig.2-2Thecarapacelengthofjuvenilecrabfromdifferentfamiliesindifferentenvironments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91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义;吴旭干;何杰;王春;李晓东;刘乃更;王幼鹏;成永旭;;长江、黄河、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扣蟹的形态学及生化组成[J];中国水产科学;2016年02期

2 慈元吉;黄姝;岳武成;王军;王成辉;;饲养环境对中华绒螯蟹仔蟹生长与蜕壳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3 刘青;刘皓;吴旭干;何杰;董鹏生;王幼鹏;成永旭;;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5年04期

4 吴廉;慈元吉;黄姝;茅海成;王中清;王成辉;;中华绒螯蟹配套系育种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比较与选择压力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5年02期

5 徐海龙;刘杨;谷德贤;乔秀亭;;渤海湾4种蟹类形态性状关系及对体质量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4年03期

6 王中清;黄姝;茅海成;周陆;王成辉;;中华绒螯蟹奇、偶年天然群体的遗传差异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7 唐刘秀;许志强;葛家春;陈乙荣;赵沐子;杨家新;;中华绒螯蟹3个育种基础群体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8 田盛君;李晓东;姜玉声;刘胥;杨红威;原振政;郑岩;;“光合1号”中华绒螯蟹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与多态性标记的筛选[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9 熊良伟;李真;马克异;邱高峰;;利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分析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遗传分化[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年12期

10 肖鸣鹤;肖英平;吴志强;胡向萍;;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消化酶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2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洪美玲;水中亚硝酸盐和氨氮对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毒性效应及维生素E的营养调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陆;闽江水系绒螯蟹的遗传变异与遗传渐渗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2 刘磊;三疣梭子蟹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及微卫星DNA标记进行家系鉴定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付春鹏;中华绒螯蟹经济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筛选[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2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562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d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