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高海拔土壤中稻瘟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抗菌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02 19:39
【摘要】:为了获得对水稻稻瘟病菌具有拮抗效应的细菌菌株,我们分别从西藏采集了米拉山口、工布江达、达孜县、比日神山、墨脱县龙达村、贡嘎县以及日喀则等七个地区的地表5-10 cm层的土壤,通过土壤梯度稀释和平板涂布法分离获得了共计232株形态各异的细菌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出了一株对稻瘟病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细菌,通过对该菌株的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测定确定了其类型,并对其适宜的碳源、氮源和环境条件等进行了探究,同时对其发酵适宜的环境因素和营养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发酵液的稳定性和拮抗菌及其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和孢子的影响。另外,对发酵液中有效抑菌物质进行了简单的提取,并完成了对拮抗菌的抑制机理的初步探索。主要结论如下:从西藏地区的7个不同地点采集的土样中共分离出232株形态有差异的细菌,通过初筛和平板对峙法进行复筛,发现贡嘎县土样中有一株具有较强的对稻瘟病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相对抑菌效率达到了90%。通过传统的生理生化鉴定与16rsD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属Bacillus atrophaeus。通过检测OD600和相对抑菌效率,确定了该拮抗菌最适生长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粉,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生长最适初始pH为7-8。拮抗菌发酵条件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谷氨酸钠,最适发酵温度为30℃-35℃,为节约能源,可选用30℃,最适发酵初始pH为8。有机氮源的利用效率高于无机氮源,二糖的利用效率高于单糖和多糖。利用不同方法对发酵液中抑菌物质进行粗提取,发现有效抑菌物质类型并不单一,可能包括大分子蛋白,低分子肽类等,并且具有较强的极性。通过对发酵液稳定性检测,发现抑菌物质对酸碱环境,紫外辐照不敏感。在40-80℃范围内,对温度敏感性不高,抑菌效率无显著变化,当温度高于100℃时,相对抑菌效率显著降低。较好的稳定性决定了该拮抗菌具有开发为生物农药的潜力。拮抗菌发酵液对稻瘟病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抑菌物质对病原菌细胞膜造成破坏,增大细胞膜通透性,导致胞内电解质、蛋白质以及糖外泄,阻碍了菌丝的营养供应,抑制了病原菌的发育。经处理的菌丝发生扭曲变形,原生质凝结,膨大断裂。经处理的孢子一方面被延迟了萌发时间,一方面极大的缩短了芽长长度。最终导致了病原菌生长受到抑制。拮抗菌一方面通过菌体与病原菌发生营养和空间位点上的竞争,一方面在发酵过程中分泌抑菌物质,综合作用抑制病原菌生长。但具体抑菌物质的种类以及生防制剂制备方式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35.111.41;S47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桂芝;联苯乙酮缩氨基硫脲及其铜(Ⅱ)配合物对稻瘟病菌的抑菌活性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2 郑小波,张正光;稻瘟病菌无性重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董继新,董海涛,何祖华,李德葆;一个水稻与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互作相关新基因的克隆[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年01期

4 余艺涛;稻瘟病生理小种田间鉴测及防治策略[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5 邱福林,王大为;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垦殖与稻作;2004年03期

6 高朝斌;稻瘟病高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2005年06期

7 孟军,赵明富,何月秋;稻瘟病菌重组研究概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王伟新;福建省2004年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05年02期

9 张永庆;赵明富;何月秋;;稻瘟病菌诱导突变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朱水财;;稻瘟病的发病症状与防治[J];福建稻麦科技;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雯雯;张正光;王源超;郑小波;;稻瘟病菌SNARE蛋白Mgsec22功能分析[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文平;王嘉琪;李彦利;王海;温嘉伟;任金平;王继春;;中国东北吉林省稻瘟病菌与水稻品种互作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继圣;郑士琴;郑武;周洁;鲁国东;王宗华;;全基因组预测稻瘟病菌的分泌蛋白[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世宏;靳春鹏;阳晓红;魏毅;刘金亮;潘洪玉;赵文生;彭友良;;东北极端低温对稻瘟病菌的致变效应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俊;刘杏忠;;稻瘟病菌一个新基因的分子功能研究[A];2010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博谊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徐鑫;龙子文;赵传纪;刘新琼;王春台;;武陵山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文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晓梅;郭晓莉;姜兆远;李莉;孙辉;任金平;;2008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致病性分析[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8 林成增;周洁;郑祥梓;王琴秋;何守贵;王宗华;鲁国东;;稻瘟病菌几丁质酶家族基因功能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朱晓寒;周腾胜;陈继圣;王宗华;;稻瘟病菌中一个假定的ADP核糖基化因子ARF6的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甘代耀;翁启勇;王乌齐;江文清;;稻瘟病菌致病性及抗病育种[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海峰邋方又平;江西 严把种子关控制稻瘟病[N];农民日报;2008年

2 农业植保专家 任金平;用水稻品种混栽技术控制稻瘟病[N];吉林农村报;2014年

3 植保专家 任金平;稻瘟病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N];吉林农村报;2014年

4 屈明光 曾德禄;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获重大突破[N];农民日报;2000年

5 田伯光;日本发现抗击稻瘟病基因[N];农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汪波;攻克稻瘟病[N];人民日报;2001年

7 曾德禄 王立新;我省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获重大突破[N];云南科技报;2000年

8 冯国明;近年稻瘟病为何高发[N];湖南科技报;2007年

9 ;保护性稻瘟病防治剂——三环唑[N];四川科技报;2001年

10 涂飞;水稻病害防治[N];四川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勇;稻瘟病菌精氨酸合成途径基因的功能分析及稻瘟病菌代谢组学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环晶;粳稻地方品种薄稻苗期抗稻瘟病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王妍;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等位基因鉴定及抗瘟新基因的定位和克隆[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齐尧尧;稻瘟病菌Rab蛋白的定位与生化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田红刚;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性改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6 张震;稻瘟病菌MoSFA1和MoHB1基因鉴定与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7 汤蔚;非折叠蛋白反应相关基因MoHAC1和MoIRE1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杨娇艳;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14α-去甲基化酶与抑制剂的结合特性与新型杀真菌剂筛选[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江鸿;我国稻瘟病菌新鉴别体系的构建及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10 王立安;钙信号传导途径参与稻瘟病菌生长及致病性的调控[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家顺;苯甲酸对稻瘟病菌作用机制初探[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2 许鸣一;稻瘟病菌四种生理小种的形态和生长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夏令治;超级早稻中早39的抗稻瘟病遗传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陈杰;西南地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吡唑醚菌酯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机理[D];西南大学;2015年

5 童源;稻瘟病孢子图像识别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黄鹏云;组蛋白H3甲基化模式在稻瘟病菌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7 易军;稻瘟病菌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谢倩凤;稻种资源的抗瘟性评价及分子标记鉴定[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9 李莹;抗稻瘟病早粳稻空育131(Pid2/Pid3)的培育[D];黑龙江大学;2015年

10 唐郑华;稻瘟病菌Rho3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75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575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4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