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11 19:27
【摘要】:由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bphus(Drechsler)Drechsler]引起的玉米小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进一步了解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群体特性,本文研究了来自福建省南平、宁德、福州、三明、莆田、龙岩、漳州7个地区的131个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131个菌株菌丝的生长速率在7.5 mm/d-14.0mm/d之间,平均值为11.70mm/d,产孢量在4.22×10~5个/mL-117.00×10~5个/mL之间,平均值为37.50×10~5个/mL,孢子萌发率在57.00%-100.00%之间,平均值为92.00%,各菌株萌发孢子的单双芽管比值在0.15-3.56之间,平均值为0.7。2.在玉米苗期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测定131个菌株对玉米主栽品种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病情指数介于25.82-71.21之间,平均值为48.80,致病力表现为强、中、弱的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22.14%、71.75%和6.11%。菌株致病力与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3.建立了玉米小斑病菌的ISSR-PCR反应体系,筛选出的13条多态性引物用于131个DNA样品扩增,共扩增出141条DNA条带,多态性条带比为100%,表明福建玉米小斑病菌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态性。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757时,所有供试菌株可被分为6个类群,类群Ⅰ、Ⅱ、Ⅲ、Ⅳ、Ⅴ和VI分别含有38、12、13、33、34和1个菌株,分占菌株总数的29.01%、9.16%、9.92%、25.19%、25.96%和0.76%。初步分析表明菌株遗传聚类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与菌株致病力、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生物学特性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35.1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廖蕾;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31期

2 甘林;代玉立;滕振勇;阮宏椿;杜宜新;石妞妞;陈福如;杨秀娟;;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J];农药学学报;2016年02期

3 张小飞;李晓;崔丽娜;邹成佳;杨晓蓉;向运佳;;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zeicola)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J];植物保护;2015年03期

4 陆宁海;吴利民;郎剑锋;霍云凤;石明旺;刘晓娟;;玉米小斑病菌对碳氮源的利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05期

5 陆宁海;吴利民;郎剑锋;霍云凤;石明旺;;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6 赵存亮;;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北京农业;2015年03期

7 王文斌;张荣胜;罗楚平;尹小乐;刘永锋;陆凡;陈志谊;;中国主要稻区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群体遗传多样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14期

8 马佳;范莉莉;傅科鹤;余传金;李雅乾;陈捷;;哈茨木霉SH2303防治玉米小斑病的初步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年01期

9 任海英;李岗;戚行江;韦继光;梁森苗;郑锡良;颜丽菊;朱潇婷;;杨梅凋萎病菌异色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英文)[J];浙江农业学报;2013年06期

10 谢伟烈;郑卓辉;谢艳华;曹学文;;5种杀菌剂防治甜玉米小斑病田间药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群;玉米小斑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有效药剂和生防菌株的筛选[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郭丽媛;中国北方玉米产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3 邱小燕;四川省玉米小斑病菌群体多样性及对烯唑醇的敏感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杨丽敏;影响玉米小斑病抗性鉴定的因子分析及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5 殷昌义;玉米小斑病防治的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6 孙友位;利用SSR标记分析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578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578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7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