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两株产乳酸芽胞杆菌的鉴定、培养基优化及其对肉鸡部分微生态效应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1 07:24
   本试验选取了两株产乳酸芽胞杆菌BLZ01和SPL01,用试剂盒测定乳酸类型,并根据细菌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对BLZ01和SPL01进行初步的鉴定,再结合16SrRNA测序结果鉴定该两株芽胞杆菌。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它们的培养基进行了初步的优化。采用动物试验,研究它们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部分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试验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对细菌培养、革兰染色,对BLZ01和SPL01进行形态学分析。再结合它们各自的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分析。结果,BLZ01被鉴定为产左旋乳酸的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SPLO1为产乳酸的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2.使用单因素试验,运用生产中经常使用的发酵原材料,把BLZ01与SPL01的培养基进行初步优化。结果,芽胞杆菌BLZ01的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10 g/L,玉米粉10 g/L,黄豆粉15 g/L,菜籽粕5g/L,鱼粉10 g/L,尿素2 g/L,碳酸钙2g/L氯化钠5g/L, MgSO4 0.2g/L, pH为7.2~7.5。芽胞杆菌SPL01的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10 g/L,玉米粉1 0g/L,黄豆粉10 g/L,菜籽粕5 g/L,鱼粉10g/L,尿素2 g/L,碳酸钙5 g/L,氯化钠5g/L, MgSO4 0.5 g/L。3.选取150羽7日龄肉鸡进行试验,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其中A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饲喂基础日粮添加0.05%巨大芽胞杆菌BLZ01菌粉;C组饲喂基础日粮添加0.05%蜡样芽胞杆菌SPL01菌粉;D组饲喂基础日粮添加0.05%巨大芽胞杆菌BLZ01菌粉和0.05%蜡样芽胞杆菌SPL01菌粉;E组饲喂基础日粮添加0.1%添加巨大芽胞杆菌BLZ01菌粉和0.1%蜡样芽胞杆菌SPL01菌粉。(1)生长性能:在平均日增重方面,四个试验组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虽然复合活菌制剂D组和E组均高于单菌制剂B组和C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料重比方面,四个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在屠宰性能方面,四个试验组的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且复合活菌制剂D组的胸肌率均显著性高于B组和C组(P0.05),且复合活菌制剂E组的屠宰率、腿肌率均显著性高于B组和C组(P0.05)。在基础日粮中添加BLZ01和SPL01菌粉均能显著性提高肉鸡的增重及屠宰性能,且能降低料重比,同时BLZ01和SPL01的复合活菌制剂效果更优于它们各自的单菌制剂效果。(2)肉鸡免疫性能:虽然BLZ01和SPL01能提高部分肉鸡的免疫器官指数和新城疫抗体效价,但我们认为它们不具有显著性提高肉鸡免疫功能的作用。(3)肉鸡肠道菌群:四个试验组回肠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除C组乳酸杆菌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组差异均显著(P0.05);盲肠中乳酸菌数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四个试验组回肠、盲肠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均有所下降,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BLZ01和SPL01具有促进肉鸡肠道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有益菌生长的作用,同时抑制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的繁殖。(4) PCR-DGGE结果:通过Quantity one软件分析发现,肉鸡回肠、盲肠中均存在各自的特异性菌群,且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饲喂BLZ01和SPL01均不能改变这种差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BLZ01和SPL01可使肉鸡回肠、盲肠的肠道菌群种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且肠道菌种数量也得到了提高。回收的条带中已培养出的细菌是以乳杆菌属为主,包括唾液乳杆菌、口乳杆菌、乳酸杆菌和德氏乳杆菌,占已培养出细菌条带的44.4%。说明BLZ01和SPL01具有提高肉鸡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的作用。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S8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春;;产乳酸芽胞杆菌分离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牧业通讯;2006年03期

2 王芳;;乳酸高产菌种的诱变及选育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6年03期

3 王文君;乳酸对家禽性能有积极作用[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1999年05期

4 高年发;孙晓雯;许俊艳;刘冰;;细菌L-乳酸发酵培养基的优化[J];中国酿造;2008年07期

5 徐占胜;人体内的乳酸(C_3H_6O_3)代谢[J];中学生物教学;2002年Z1期

6 黄艳娜;刘振民;游春苹;;乳酸菌合成乳酸的研究现状[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6年01期

7 邢晓霞;姜建友;顾永华;;乳酸耦合发酵与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5年27期

8 黎笔熙;陶军;;乳酸监测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年02期

9 朱忠泗;刘有才;林清泉;;聚L-乳酸性能、制备及其用途最新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3年10期

10 田康明;周丽;陈献忠;左志锐;石贵阳;王正祥;;L-乳酸的发酵生产和聚L-乳酸的化学加工[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小娟;张日俊;;不同品种、日龄和饲养方式对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A];第四届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范磊;许国洋;徐毓琴;戴茜茜;张冬梅;潘康成;;丁酸梭菌制剂对肉鸡生长、抗氧化、肠道菌群和肠道粘膜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4年

3 赵鑫;谢红;;L-乳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的研究[A];2004年全国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蔡星家;椨瑛范;;新法用光电比色计测定血清乳酸脱氢的探讨[A];中国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生物化学)[C];1964年

5 苏勇;李博;朱伟云;;体外比较猪粪样微生物对D型和L型乳酸的发酵特性[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宋才良;李鸿鑫;蔺文成;谢青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对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7 张术斌;韩坤;曹守勤;;L-乳酸的毒性试验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8 姜晓林;苏勇;朱伟云;;猪源D型乳酸利用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代谢特性研究[A];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车建美;刘波;林海云;苏明星;;龙眼微生物保鲜功能菌短短芽胞杆菌保鲜活性物质生理生化特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徐凯;Simon Rayner;胡晓敏;袁志明;;几株近缘球形芽胞杆菌的全基因组比较分析[A];2013年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黄津丽;星汉公司3万吨/年乳酸项目投料生产[N];濮阳日报;2019年

2 通讯员 李明清 闵文武;首家博士后乳酸基地了不得[N];湖北日报;2012年

3 记者 刘彦章;L—乳酸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占领全球制高点[N];周口日报;2010年

4 江飞剑 袁佳杰;我市乳酸首次出口日本[N];台州日报;2011年

5 江爱民;乳酸产业生力军在楚崛起[N];中国航天报;2011年

6 ;乳酸消费市场增长迅猛[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7 王迪;乳酸作为pH值平衡剂激发市场需求[N];医药经济报;2008年

8 王乾;黑龙江大学新型乳酸酸菜制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9 王孟军;L-乳酸渐成新宠[N];医药经济报;2003年

10 特约记者 陈传武;武汉固德深度开发乳酸产品[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薇;乳酸的来源和生成途径研究及~(13)C对~(13)C标记化合物质谱行为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7年

2 苏斐;基于多组学的凝结芽胞杆菌优良工业发酵特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赵蕊;Lactococcus lactis有氧呼吸末期乳酸利用酶的鉴定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4 田康明;途径工程改造大肠杆菌转化甘油合成乳酸[D];江南大学;2013年

5 刘春红;5株有益芽胞杆菌工业化生产发酵工艺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6 郑自强;基于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芽胞杆菌杀线虫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Ghulam Hussain Jatoi;侧孢短芽胞杆菌A60蛋白激发子PeBL2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8 韩蓓;球形芽胞杆菌糖酵解途径及其相关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7年

9 卢正东;发酵与分离耦合高强度生产L-乳酸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车建美;短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对龙眼保鲜机理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冬梅;两株产乳酸芽胞杆菌的鉴定、培养基优化及其对肉鸡部分微生态效应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马治宇;乳酸菌及其培养液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及肠道结构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苏刚;粘质沙雷氏菌发酵生产D-乳酸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张铁丹;Lb.paracasei HD1.7合成L-乳酸的代谢调控及L-乳酸的提取纯化[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刘祺;Lb.paracasei HD1.7产L-乳酸相关酶的调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许丽媛;重组大肠杆菌利用木糖产高纯度L-乳酸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7 舒畅;乳酸加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8 刘献文;利用农副产物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9 赵鑫;L-乳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10 李海军;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高效生产L-乳酸工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16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16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4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