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05 10:38
东北地区约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3,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随着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的提高,玉米秸秆资源量也在不断增加。秸秆中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秸秆还田可补充或代替化肥的施用,改善因化肥过度施用所导致的农田土壤养分流失问题,是东北地区玉米农田培肥的主要途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以期为该区域秸秆还田提供科学依据。以4年(2016~2019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为平台,设置秸秆处理(S0:秸秆移除;S1:秸秆混拌还田;S2:秸秆翻埋还田)和还田深度(D1:10 cm;D2:20 cm;D3:30 cm)两因素,共计9个处理,连续2年(2018~2019年)研究了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还田深度(D)对0~1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产生显著影响。秸秆浅层混拌还田(S1D1和S1D2)处理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较S1D3处理显著增加10.57~19.49%。S2D3处理较秸秆浅层翻埋还田(S2D1和S2D2)处理显著增加30~4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2.土壤铵态氮...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
1.2.2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对土壤含水量及pH值的影响
1.2.4 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5 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2.4.2 土壤矿质氮含量
2.4.3 土壤含水量和pH值
2.4.4 土壤酶活性
2.4.5 土壤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3.1.1 土壤有机碳含量
3.1.2 土壤全氮含量
3.2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
3.2.1 土壤铵态氮含量
3.2.2 土壤硝态氮含量
3.2.3 土壤矿质氮含量
3.3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pH值的影响
3.3.1 土壤含水量
3.3.2 土壤pH
3.4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1 土壤蔗糖酶活性
3.4.2 土壤脲酶活性
3.4.3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3.5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分析
3.6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主成分分析
3.7 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
4.1.2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4.1.3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值的影响
4.1.4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5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分析
4.1.6 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734825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
1.2.2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对土壤含水量及pH值的影响
1.2.4 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5 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2.4.2 土壤矿质氮含量
2.4.3 土壤含水量和pH值
2.4.4 土壤酶活性
2.4.5 土壤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3.1.1 土壤有机碳含量
3.1.2 土壤全氮含量
3.2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
3.2.1 土壤铵态氮含量
3.2.2 土壤硝态氮含量
3.2.3 土壤矿质氮含量
3.3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pH值的影响
3.3.1 土壤含水量
3.3.2 土壤pH
3.4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1 土壤蔗糖酶活性
3.4.2 土壤脲酶活性
3.4.3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3.5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分析
3.6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主成分分析
3.7 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
4.1.2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4.1.3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值的影响
4.1.4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5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分析
4.1.6 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734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73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