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6-09-24 17:27

  本文关键词: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发表 > 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 2014-05-25 发布:  

  2014年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4年1期

  摘 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聚焦社会背景新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合理定位;应根据学科实践定位和研究对象特殊矛盾的变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导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的时代内涵;应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形态、活动形态、组织形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健康发展。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定位; 性质;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012-05
  从1984年全国高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走过3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教育对象、价值、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概念体系,以主干学科与分支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主要框架的理论体系及相关教材体系,建立了层次完整(涵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类别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依托,以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知识借鉴的平台体系。展望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仍任重道远,面临着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的历史任务。[1]本文认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通过进一步明确学科的合理定位,厘清学科隶属关系,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及功能,深入把握学科性质的时代内涵,增强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特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态的整体发展,丰富学科内涵、提高学术水平。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实践意蕴
  明确学科定位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提基础,涉及对思想政治教育隶属关系、功能作用的根本认识,决定学科建设的方向、成效和着力点。
  学科定位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作为理论问题,学科定位明晰是一门学科在学科体系和专业目录中的隶属关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作为实践问题,学科定位揭示的是一门学科介入社会实践的问题领域、研究视角、方法理路及应有功能。因此,明确学科定位需要同时遵循理论与实践两个逻辑。理论逻辑是一门学科从人类知识总体中独立出来的内在依据,遵循理论逻辑就是按照学科的知识类型和内在结构明确该学科在学科体系和专业目录中的隶属关系及外延范围。实践逻辑是一门学科获取社会认同和资源支撑的现实规定,遵循实践逻辑就是根据一定时期社会实践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明确该学科的价值旨趣、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理论逻辑是实践逻辑的理性表征,实践逻辑是理论逻辑的现实基础;离开理论逻辑,对实践逻辑的遵循就会丧失科学的认识指导,离开实践逻辑,对理论逻辑的遵循就会成为抽象空洞的概念“楼阁”;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统一于人们关于学科定位的认识之中。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随着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中,其学科定位的理论逻辑应该说已经得到基本厘清,人们关于该学科的根本隶属关系也达成了广泛共识,然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性质特点、功能使命等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存在较大争议。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2]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理论逻辑以及由此所确立的理论定位的全面认识,不但要靠深入的理论思考,更要靠社会实践条件的充分发育。只有根据社会实践条件的发育状况,深入把握学科的实践逻辑,明确学科的实践定位,才能将对学科定位的理论逻辑及理论定位的认识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获得既富有理论必然性又具有实践合理性的定位判断。但是实践条件的发育不会一蹴而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逻辑及实践定位也不会随着其理论逻辑及定位的基本厘清一劳永逸地确定下来,而只能从一定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部署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出发,才能获得全面合理的认识。所以,明确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应聚焦我国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以及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和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把握下述三个方面的实践性基准:
  聚焦社会环境新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背景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开放环境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既融入世界学科格局、跟踪世界学术前沿、借鉴国外学科建设有益经验、占领世界学科发展制高点,又在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基础上,以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和学科性的表征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宏观定位。在科技信息化所带来的技术环境变革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既善于利用各类新技术平台更新教育载体、拓宽教育渠道、扩大教育辐射力,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引导力和掌控力,有效应对因信息技术的非对称性带来的思想渗透压力、因信息传播的多元性带来的价值选择困惑、因网络介入公共事件的迅捷性带来的社会应激问题的功能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深入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既构建与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道德秩序,又消除以物本主义、器本主义为核心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倾向的价值定位。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在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明确如下定位:一是思想引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将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基础和最终目标,针对人们在国家治理问题上可能发生的认识偏差(如“按照西方‘治理’概念的含义,来套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简单认为‘治理’的概念只是西方政治理论和管理理论的专利”[3]),引导人民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提高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理性认识,在科学解答“六个为什么”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中厘清东西方国家治理理念和制度选择的本质区别,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认同和拥护,避免使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成为敌对势力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口实。二是制度建设定位。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说到底就是要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和育人功能,将确保制度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人民在制度建设中思想行为的一致性,培育党员干部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作为自身的基本定位。三是风险化解与共识凝聚使命。深化改革就是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而利益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思想行为的碰撞冲突,使有序改革、社会稳定和科学发展面临各种风险。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将化解改革风险、凝聚改革共识作为自身的建设定位,探索在利益高度分化又深度融合的复杂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进行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的规律和方式。   聚焦党和国家对宣传思想工作新要求,在不断创新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一论断为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将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作为发展定位。为此要处理好“变”和“不变”的关系,既能为革除束缚体制机制弊端以及陈旧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落后做法提供思想引领,又要始终坚持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核心原则与成功经验;处理好“前进”与“复归”的关系,既要为各项事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理论、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处理好“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既要形成富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实践体系,又要为人类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普遍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既服务党和国家工作的普遍大局,又可以破解不同行业、区域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时代内涵
  学科性质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并确证自身实践价值的本质属性,贯穿体现在该学科的体系建构和不断发展之中,受学科的定位及其研究对象所规制。学科理论定位规制一门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知识性质,学科实践定位规制一门学科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展现出来的功能性质,而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则是对学科知识性质和功能性质的根本规制,是一门学科之为学科的关键。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5]但任何一种研究对象都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其所处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研究对象在不同时空中的发展变化,就赋予了学科性质以不同的时代内涵;这种内涵不是对学科根本性质的背离,而是其具体的、历史的显现,是学科性质历时性的表现形态。对此恩格斯曾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6]可见,学科分类的目的不仅在于划分不同学科的类别,更在于把握学科在“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中的具体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7]。这一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服务一定社会和阶级思想统治的意识形态性、植根现实的实践性、反映社会发展本质和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目的性等根本性质规范[8],正是依据这些性质规范人们才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划归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明确了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定位。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方式、价值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对人们思想品德水准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践定位的发展,也使构成学科研究对象特殊矛盾的双方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必须在坚持根本性质规范不变的前提下,着力彰显如下新的时代内涵:
  更加彰显主导性。多元多变多样是现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如何在多元中坚持主导、多变中把握方向、多样中谋得共识,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在指导理论、根本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着力彰显主导性。在指导理论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在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支撑。在根本目标上,要坚持为培育“四有”公民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探索为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德育支撑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结构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交锋交汇中体现民族文化鲜明特征,在各种性质意识形态碰撞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作用,在多样化价值观念交织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
  更加突出发展性。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和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更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将发展概念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之中,形成了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心理学、发展哲学和现代伦理学等一系列新兴分支学科。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看,随着发展主题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嵌入进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之中,如何突出学科性质的发展性内涵已成为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在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张力不仅为满足社会思想道德要求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敞开了空间,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趋势。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在坚持根本性质规范的前提下,警惕西方意识形态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对立起来的理论“陷阱”,切实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努力以社会发展带动整合个人全面发展,以个人发展推动促进社会的发展。事实上,早在21世纪初,郑永廷教授就率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念,对其内涵、特点及表现进行了深入阐述[9],并在不同著作或文章中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发展、功能发展、领域发展、方法发展等问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论。张澍军教授也从时代变迁角度指出:“同革命动荡年代相比,我国进入常规性稳态的社会运行状态后,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合理转换根本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从服从、服务于革命运动转向重在社会建设和人自身建设。”[10]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发展性内涵。
  更加富有综合性。分化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就认为:“分化概念比当代的任何其他概念都更为贴切。”[11]现代化不仅历时态地造成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发展性,而且共时态地引发了社会分工细化和社会阶层分化,并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日趋多样、社会价值共识的危机加剧,在此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面对研究对象特殊矛盾的分化差异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应更加彰显综合性内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层次与阶段的综合。彰显层次性内涵就是要根据学科研究对象的结构性分化差异进行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理论建构,彰显阶段性内涵就是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性分化差异进行分阶段、过程性的动态理论研究。二是宏观和微观的综合。彰显宏观性内涵就是要将学科建设纳入人类现代化整体图景和社会有机体结构之中进行元理论层面的研究,彰显微观性内涵就是要深入不同群体、不同思想道德领域、不同心理结构层次之中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三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彰显理论性内涵就是要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及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对弥合社会思想分歧、增强社会价值认同、增进社会价值共识的作用机理。彰显实践性内涵就是要探索社会分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创新的方法路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着力点
  促进学科发展是厘清学科定位、把握学科性质的根本旨归,也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目的。学科作为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依据认识对象的特殊矛盾所形成的有利于知识、技能、价值观传承和发展的分门别类的制度安排,有“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12]三种存在方式。学科发展实质就是学科存在方式的进步,这种进步不是某一种存在方式的具体发展,而是三种存在方式相互联结、协同并进的发展。因此,促进学科发展应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跃进而非局部突破、深层创新而非表面改善、持续发展而非短期繁荣。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形态由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内容板块所构成的知识体系,集中表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科知识形态发展,关键在于完善学科布局及其顶层设计。学科布局是学科知识体系的空间分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完善学科布局首先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主干学科与分支学科的关系,着力开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研究的各主干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原理、历史、方法发展较好,比较研究相对缺弱。这既有学科资源占有不足、学科资源分配不合理与比较研究相对难度较大等原因,更与人们对比较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密相关。其实,比较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一方面,比较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真正建立的必要条件。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马克思曾明确提出过如何运用比较方法从特殊的“一般生产”中提升出抽象的“生产一般”:“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13]同样,我们要想构建“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就必须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殊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和系统比较,否则就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成为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而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及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比较研究是真正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国特色”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13]只有通过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比较研究,我们才可能发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明确自身建设发展的根本定位。面向未来,应着力开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研究的主干学科建设布局,从现在的“三足鼎立”(原理、历史、方法)走向“四分天下”(原理、历史、方法、比较),逐步构建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此外,完善学科布局及顶层设计,还应在坚持学科性质规范、概念规范的前提下,以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交融交叉的“重叠地带”,努力将各类相关学科知识纳入自身知识体系之中,并对之进行改造,以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活动形态是指学科知识的研究活动、学科教材的编撰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师生互动中所发生的知识创造活动。其中,研究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础,既可以为编撰活动提供知识资源,又可以为教学活动和知识创造活动提供理论引领。所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形态发展关键在于创新研究活动形式。创新研究活动形式必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总体定位、依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否则这种创新就要么成为脱离学科边界的“他者”,要么成为无益于实践的理论抽象。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活动的合理形式是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转化。它一方面探寻的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论成果如何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自觉的思想行为,另一方面探寻的是如何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或问题凝练提升为理论,并在理论逻辑中加以妥善解决,从而为其实践解决提供理论支撑。对我国而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较为强调第一个方面而对第二个方面重视不够,较为突出政策强制力在“理论转化为实践”中的作用而对理论说服力重视不够。面对这种情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形态发展,应当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贯通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组织形态是指以知识的研究、传授和创造为基础和纽带所形成的学术共同体。组织形态发展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学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促进组织形态发展应该抓住观念、规则和结构三个关键建设环节。首先,观念建设是学科组织形态发展的认识基础。观念建设的缺失或薄弱,会使学术共同体普遍缺乏必要的学科认同感和自律性,从而发生“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现象。一段时期以来,有些研究者之所以身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中,却设立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选择其他学科的研究选题,占据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资源,却消极指责学科建设、贬低学科地位,就是由于其学科自觉性不强、学科自律性不够。其次,规则建设是学科组织形态发展的制度保障。学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规则制度。任何一个依托某个学科进行研究的学者都应遵守该学科的各项规则制度,否则就会突破学科范畴,违反学科规范。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三个层级的规则体系:一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价值规则,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为框架的知识规则,三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为基础的修养规则。最后,结构建设是学科组织形态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学科能否形成代际完整、学术重镇纷呈的共同体结构,是判断该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组织结构建设关键要进一步完善学科后续人才的培养体系(特别是硕博培养体系),厘定学科准入标准,激活学科现有学术资源以形成多样性的学术重镇。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形态的发展要以强烈的学科观念为基础,以共同或相似的学术旨趣和学术规范为保障,以学术创新、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为样式,将共同体成员的研究专长、研究成果凝聚起来,形成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53.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4.
  [3]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科学把握“国家治理”的含义[N].光明日报,2013-12-29(7).
  [4]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2).
  [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93.
  [7]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8]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规范与建设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2013(7):8.
  [9] 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Z1):36-38.
  [10] 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34.
  [11] [美]亚历山大.分化理论:问题及其前景[J].姚莎莎,译.国外社会学,1992(1).
  [12] 孙绵涛,朱晓黎.关于学科本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07(12):31-35.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责任编辑:杨淑珍]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2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22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9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