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中国网民的政治价值观与网络抗争行为的限度

发布时间:2018-03-19 20:06

  本文选题:威权价值观 切入点:自由民主价值观 出处:《社会》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带来了政治价值观的变化,进而重塑着个体的政治参与行为,其中包括网络抗争行为。由于种种限制,互联网并不必然带来网络抗争,个人的政治价值观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概率抽样调查数据,本文首先构造了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倾向得分,然后用广义倾向值匹配估算了政治价值观对批评政府官员或政策和讨论集体行动这两种网络抗争行为的响应函数和干预效应。结果显示,越趋向自由民主价值观,个人拥有这两种网络抗争经历的概率越高,且呈现强化趋势。但是,这种作用具有阈值效应,即自由民主价值观达到较高水平后,更高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带来的网络抗争行为的发生概率反而更低。因此,除了来自政府和体制的外在限制,网络抗争还存在着内生于行动者本身的限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政治价值观对网络抗争行为产生的内在限制。
[Abstract]:China's market-oriented transformation has brought about changes in political values, thus reshaping individu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including online protest. Due to various restrictions, the Internet does not necessarily bring about network protest. Personal political valu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Based on the national probabilistic sample survey data, this paper first constructs the individual's political value tendency score. Then the response function and intervention effect of political values to criticiz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or policies and discussing collective actions are estimated by using generalized tendency value match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re liberal and democratic values are, the more liberal democratic values are. The more likely individuals are to have these two kinds of online struggles, and the more likely they are to intensify. However, this effect has a threshold effect, that is, when the values of liberal democracy reach a higher level, Higher liberal and democratic values lead to a lower probability of online protest.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restrictions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ystem, There are also limitations of the inner born actors. This paper proves the inherent limitation of the political values on the network protest behavior throug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跨学科学术工作坊基金项目(CCPDS-FudanNDKT15014)的资助~~
【分类号】:TP393.4;D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天广;季程远;;重访数字民主:互联网介入与网络政治参与——基于列举实验的发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2 黄荣贵;郑雯;桂勇;;多渠道强干预、框架与抗争结果——对40个拆迁抗争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5年05期

3 马得勇;王丽娜;;中国网民的意识形态立场及其形成 一个实证的分析[J];社会;2015年05期

4 池上新;;市场化、政治价值观与中国居民的政府信任[J];社会;2015年02期

5 郑雯;黄荣贵;桂勇;;中国抗争行动的“文化框架”——基于拆迁抗争案例的类型学分析(2003-2012)[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02期

6 李路路;钟智锋;;“分化的后权威主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及其变迁分析[J];开放时代;2015年01期

7 方师师;郭文丰;;转型社会中的政治信任与网络抗议——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因子分析[J];新闻大学;2014年06期

8 曾繁旭;钟智锦;刘黎明;;中国网络事件的行动剧目——基于10年数据的分析[J];新闻记者;2014年08期

9 钟智锦;曾繁旭;;十年来网络事件的趋势研究:诱因、表现与结局[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04期

10 陈云松;;互联网使用是否扩大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基于CGSS2006的工具变量分析[J];社会;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程远;王衡;顾昕;;中国网民的政治价值观与网络抗争行为的限度[J];社会;2016年05期

2 贾哲敏;;公众与政府网络传播-回应的过程、策略与动因[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3 谢颖;;围观就是力量吗?——影响政治参与有力感的因素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4 许鑫;;网络公共事件政府回应的现状、问题与策略——基于2007-2014年102个案例的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6年07期

5 郭凤林;严洁;;网络议程设置与政治参与:基于一项调查实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6 孟天广;季程远;;重访数字民主:互联网介入与网络政治参与——基于列举实验的发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7 李明洁;;互联网苍穹下的语言与抗争——以“喂人民服雾”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8 唐晶;陈英;;河西走廊地区农民土地价值观空间自相关分析[J];土壤通报;2016年03期

9 张涛甫;;从“心”出发,打造群众路线升级版[J];新闻与写作;2016年06期

10 王斌;胡周萌;;媒介传播与社会抗争的关系模式:基于中国情境的分析[J];江淮论坛;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天广;李锋;;网络空间的政治互动:公民诉求与政府回应性——基于全国性网络问政平台的大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2 孟天广;;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信任:实证测量与全貌概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3 游宇;王正绪;;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中观理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02期

4 肖唐镖;余泓波;;农民政治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五省(市)60村的跟踪研究(1999-2011)[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夏瑛;;从边缘到主流:集体行动框架与文化情境[J];社会;2014年01期

6 张明新;刘伟;;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与我国公众的政治信任——一项经验性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01期

7 后梦婷;翟学伟;;城市居民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基于五城市的抽样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01期

8 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的建构[J];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9 童梅;王宏波;;市场转型与职业性别垂直隔离[J];社会;2013年06期

10 王郅强;;身体抗争:转型期利益冲突中的维权困境[J];探索;201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学龙,杨小渭,罗红;社会转型期东西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同异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08期

2 李志,金莹,孟东方;防微杜渐 任重道远——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分析与公务员队伍建设[J];党政论坛;2005年05期

3 刘华才;黄红发;黄颂;左建桥;;“全球化”影响下我国政治价值观的建构及其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4 卢正涛;;试论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内容[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赖海燕;;民主、公平的政治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程世勇;;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变动的实证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12期

7 潘勤;;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外部因素[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左乐平;赖海燕;;民主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沈晖;连连;;社会改革进程中青年的政治价值观:中俄比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余华;;从区域传统看浙江人政治价值观的基本特点[J];观察与思考;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蔡文钦;;川南盐业资本家政治价值观的成因及作用浅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孔德元;尹忠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3 刘志洲;钱涛;;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发展[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阮青;政治价值观的核心[N];学习时报;2001年

2 桑玉成;政治价值观与政治生活的改善[N];解放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敏;理性务实,但缺远大理想[N];解放日报;2010年

4 湖南大学 李莉邋彭世文;高校党组织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者[N];光明日报;2007年

5 江苏无锡检验检疫局 吴蔚;让信仰成为一种力量[N];中国国门时报;2012年

6 马小亮;文化的发展亟需科学发展观引领[N];白银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翔;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政治价值观变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2 鲁贝贝;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 黄亚利;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4 刘芳;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价值观培养研究[D];大理学院;2015年

5 高丽娜;高职院校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柯章华;新兴媒体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7 吴丽美;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8 徐伟;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政治价值观比较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9 石艾鑫;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10 樊磊;多元文化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35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635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e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