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6-11-10 18:40

  本文关键词: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发表 >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发布日期: 2012-12-06 发布:  

  2012年第1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5篇

2012年第1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生态分析方法;借鉴研究
中国论文网
  [摘要]借用生态学(含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领域。目前这种借鉴研究分两种:一是借用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具有明确的学科交叉研究特点;二是仅借用生态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来研究,属于研究视角、思维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及其系统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引入生态分析方法的价值性与必要性、生态分析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10-0082-07
  借用生态学(含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得益于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借用生态学方法进行交叉研究的启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诉求也促使人们开始转为用体现整体、联系、共生、动态、依存、协调等的生态视角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的梳理与回顾,从而把握当前研究的总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后续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溯源
  生态学、生态哲学、教育生态学、德育生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依次从时间上构成了一条清晰的学术演进逻辑。“生态学”一词最早由索瑞(H.D.Thoreau)于1858年提出,但第一个给生态学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生态学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随后其理论与方法逐渐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进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类生态学、政治生态学、生态哲学、教育生态学等边缘分支学科相继出现。可以说,如今的“生态”概念已远不是起初伴随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原初概念了,它已被赋予了多重意义,生态学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日益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生态学研究直接源于教育生态学的启迪。
  教育领域借鉴生态学研究有三个颇具标志性的学术事件:一是1932年美国学者沃乐(Waller)在其《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生态论”概念,通常认为这是教育学研究中正式引入和使用“生态学”一词的开始;二是1966年英国学者阿什比(Ashby.E)在《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成为了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第一人;三是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生态学”开启了教育生态学这一分支学科的研究。
  在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要早于内地,方炳林(台湾)的《生态环境与教育》和李聪明(台湾)的《教育生态学导论——教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就分别于1975年和1989年出版。中国内地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0年,吴鼎福、诸文蔚合著的《教育生态学》是内地第一本教育生态学专著。1992年,任凯、白燕出版了第二本《教育生态学》。近年来,诸如教育生态管理、高等教育生态等著作陆续出版,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生态研究的发展。可以说,教育生态学目前仍然是中国教育学分支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教育生态学研究为德育研究提供了不少启迪。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相关研究就开始出现。在CNKI总库中以“教育生态”、“生态方法”等为题名跨库检索1979—2011年间的文献,可以直观国内教育领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增多的,而德育生态研究则是近几年才逐渐增多的。(见表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生态学理论观点的引入同德育生态研究大致同期。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文献数量和研究深度尚不及教育生态研究。在CNKI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为题名检索1979—2011年间的文献,共检索出文献54篇,其中期刊全文数据库4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11篇。(见表2)
  从检索来看,邱柏生教授2004年发表的《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一文成为目前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他引39次。作为较早把生态视角引入,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学者之一,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2009)一书是目前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界运用生态分析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性分析的著作。除此之外,戴锐、卢岚、黄平槐等先后发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2007)、《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9(20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发展价值研究》(2010)等论著,提出了许多观点。同期,不少本学科学位论文也以此作为选题,对推动相关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的主要涉域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域中的生态问题研究主要以引入生态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论为主,而直接移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理论比较少。其主要涉及引人生态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的原因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社会生态)的内涵、特征与构成,生态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意义与启示等。
  1.引入生态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缘起问题。
  大部分文献都会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引入生态有关理论方法的原因和重要性问题,也就是回答“为什么要借鉴”的问题。通常,研究者会先给出一个关于生态分析方法或生态观的理解,并据此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分析。尽管现有文献多有“生态学方法”、“生态观”、“生态思维”等之类用词,但其意指大体相同,就是将自然生态观抽象转化为哲学生态观,使原本属于生物学、生态学意域之中的实体性生态概念转变为思维观念层面的生态概念。“生态思维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统一性、丰富多样性和开放循环性,它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开启了一种新的整体论思维方式。”这种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生态思维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中,就形成了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为何要引入生态理论与方法,“视野扩展论”、“研究范式论”、“方法发展论”、“观念创新论”最具代表性。如认为生态学(含教育生态学)成为了本学科继心理学、接受学、传播学等之后又一新的交叉学科,开拓了研究视野。有人认为,“用生态论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把人的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发展中的一次突破与进步”,把“生态论”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有的学者将“生态”作为与“环境”既区别又联系的概念,并通过对二者差异的分析提出了引入生态分析的必要性,如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不是指这一学科以往对社会环境的组成要素的一般研究,即静态的研究,而是突出了对全部社会因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协调整合关系的动态研究”。强调关系性、动态性、整体性等具有生态特性的研究思维,显然是一种研究方法的新尝试。有的研究者认为,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其生态价值,关注人的生命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更新理念。简言之,之所以引入生态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就在于能够形成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思维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发展。
  2.对“生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嫁接后的相关概念分析。
  现有文献中,,常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等这样一些术语。尽管研究者对其界定大多表述不一,但总体上都以“生态”一词所蕴含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为依据。例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认识,有人认为,“由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生态性,它们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有人认为,“就是从生态思维来把握和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结构关系中来把握,运用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有限与无限统一性等思维形式,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诸种构成要素的生态作用关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外在社会存在及其活动的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也是一个常见术语,只不过尚无明确定义。从关系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实质在于“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差别。社会生态是与自然生态对应且系统结构构成最复杂的,而且也是对人的价值观塑造、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主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比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范围大为缩小,其研究必要性却大为增强。关于“社会生态”概念,目前也无一致界定。有人认为,“社会生态是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在自我生长与复杂互动中形成的社会变迁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构成了社会生态分析的三个基本向度”。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有人认为,是指“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影响的内外部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结构的总和。”
  3.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比较研究。
  “环境”与“生态”的异同,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是不得不需要首先厘清的问题,其涉及“生态”同现有作为结构要素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生态问题研究在本学科当中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价值,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确有其一致性,但也有明显差异。就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而言,人处于生态之中,而立于环境之外,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区别在于:环境是外在地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而生态则是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的整体形态,它依赖于内外部的良性循环。环境所强调的是环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而生态则强调各环境要素的作用之间存在的平衡关系。”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联系和差异源于“生态”与“环境”的差异。“生态”同“环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现在:当被用于实体描述或表征对象时,两者都具有很多内涵上的一致性,因此二者时常被混用或合为“生态环境”概念使用。当对生态加以抽象理解作为分析方法和价值观时,其蕴含着比环境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体现着动态性、系统性、整体性、联系性、制衡性、发展性等特性。生态学研究的是有机体同其所依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强调生态就是要求把人和其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作整体性的关系研究。
  4.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及其价值的分析。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这两方面的探讨是最多的。事实上,生态论方法与生态价值彼此联系,都是对生态概念加以抽象、提炼后得出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世界,包括人、自然和社会都看作有机的生命体,这些生命体广泛而普遍地内在联系着,这就是生态的世界观;用和谐、平衡、综合和内在关联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是生态的方法论。”有人认为,“生态论方法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实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其具体形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因素认识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因素互动方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共生方法”。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更倾向于一种对方法论的追求,而不大关注考察自然界‘自然生态’的内容;而生态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更倾向于对自然生态内容的选择与偏好,而不大关注方法论方面的借鉴”。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有人提出这是一种发展性价值,“是指基于‘生态的价值’基础之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动,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有人则认为,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定义,明显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不但应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生态价值”,也应包含“生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研究“偏离了唯物主义的学术主张”,是一种“不恰当的选择”,提出“用‘生态世界观’和‘生态方法论’把思想政治教育解读和描述为一种‘生命体’,势必会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和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害的”。
  统而观之,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生态视角来开展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尽管有关观点和概念很多,分析的问题也不少,但都不外乎“生态学理论观点的直接借鉴”与“生态价值与思维方法借鉴”两种。而且,后者占绝大多数。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
  研究的评析与展望
  应当承认,从生态的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种综合研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1.为什么会出现“生态”关注。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关注“生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四条:对有效性问题的根本关注,学科研究思维范式(有学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范式”一说)的科学化需要,深化环境、结构、过程等基础理论,自觉扩展学科研究视野。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深嵌于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大背景中,社会结构的变迁和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相生相伴。开放性既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成为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需要全局性、前瞻性、国际性的视野。在日益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就“教育而论教育”的思维实际上有一定局限。一些研究者越来越把思想政治教育纯粹当做了一个“教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这对研究而言,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偏误。“许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创新’不可谓不多,但却总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将自身的创新看做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地、整体性地实施,而是各个环节相脱离地进行改革和创新”。研究中突出“生态”关注,实质就是强调把教育对象及其所处的各种复杂繁芜的环境联系起来作整体性、动态性的考察,用系统的眼光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各个“社会有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具有一种基于教育教学的微观研究思路之外,还需要一种基于普遍交往关系的宏观研究思路,这两种思路共同构筑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
  2.现有研究的缺陷。
  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体现在:一是研究中大多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等术语,实际上缺乏对引人生态学的实质和意义的明确框定,对借用生态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同借用生态学(含教育生态学)的具体理论不太作区分。二是研究成果较为弥散,零星观点多、系统阐述少。有的成果有生态之“名”而无生态之“实”,如简单地套用一些生态学或教育生态学的有关术语、个别结论或某一观点;有的陷于纯概念的空洞推演;有的热衷于生态价值及其思维观念的意义、启示等的一般性阐述,对与思想政治教育怎样结合的关键问题语焉不详,导致即便抛离“生态”的语境限定,其结论也能够得到直接推导,或者是不论自立;有的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教育功能或内容混淆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三是部分研究割离了现实,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丧失了对实践的指导。四是偏于宏观描述性研究,缺乏对具有基础性、本源性的理论问题展开学理剖析。
  3.可能的研究思路与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
  “生态”的本义是构成某种生物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及其相互关系。今天,“生态”一词蕴含着从局部考察到整体观照、从系统研究到研究系统、从静态理解到动态分析、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从人类中心到生态本位的理念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的基本前提是需要预先明确“生态”的具体理解。笔者以为,可从本体、方法和价值三个层面来理解“生态”,即作为实体描述的生态概念、作为分析方法的生态概念、作为价值观念的生态概念。基于这三种理解,我们可以归纳得出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点启示:
  一是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塑造人的社会生态系统。事实上,“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是社会系统当中的一个独立系统。部分是离不开整体的。教育这一社会系统与社会中的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一种动态的依存关系。教育系统不能把自身封闭起来,就教育而论教育,而应该在研究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寻找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或者是大(宏观)社会生态系统当中的一个子(微观或次级)系统。这个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机平衡则成为了实效性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政党系统,又存在于政治系统,同时又活动于社会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于大系统,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被决定是主要的,相对独立性是非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分析也就确立了整体性、动态性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
  二是可以运用生态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系统、整体、动态、联系、协同共生等内属于生态特性的视角、思维、观念、原则来分析解决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既看做是生态系统当中的社会生态系统,又看做是社会生态系统当中的一个子系统,这是基本视域的确立。因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主体(教育者、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内外部影响人的因素的总和)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内容可以最直接地引人这种分析方法:一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自身及其与外部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运行过程问题的分析;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关系的分析;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与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关系的分析。例如,在微观层面上,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主渠道为例,教师和学生构成了课堂生态主体,课堂、教材、课容量、课时、课件等均成为了课堂生态环境。我们可以分析课堂设置、教室布局、座位编排、课堂容量、内容与课时设置、教学媒介等对教育对象听课注意力的影响。同样,还可以分析朋辈关系、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间关系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影响。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实现与人的生存发展共和谐。以生态观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对人、自然、社会的关切,而不是人、自然或社会任何一方的“对立面”或“异己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个体存在发展的一种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最大化的体现。以生态观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我们会有一种新的角度。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提出实际上暗含了一系列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视域转换的问题,这些认识视域的转换本身也正是生态价值观及方法论的体现:如从“课堂建构”走向“交往建构”的教育形态转向;从“文本”到“人本”的知性教育观转向;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到“所有人都是主体也是对象”的主客体关系转向。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生态学之间的理论与方法“交集”,找准借鉴研究的学术定位。这是基本前提。尽管生态学或教育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已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术语、思维与话语体系,但需要在借用时加以分析,有选择性地吸收。二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域中“生态”与“环境”的联系与区别。生态概念的引入与本学科基础理论当中的环境是什么关系应预先明确。引人生态概念是作为与环境概念相对应,且体现为对环境认识的一种补充深化,还是介入生态分析方法和观念来研究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属于不同层次,需要区别。三是明确借鉴研究的目的、原则及限定论域;学科与学科之间是有边界的,综合研究必定涉及研究的目的、借鉴原则和有效论域问题。四是关于借鉴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方面已有不少成果有所涉及,但总体上尚缺乏完整的概括总结,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探讨,特别是应着重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化研究。
  [责任编辑 李文苓]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70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f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