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16:27
【摘要】:中国是经济发展大国,也是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国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矛盾问题,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健康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国际形势发展,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是既要发展我国特色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的强力决策。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建设必须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在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推动下经济社会转型、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具有的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绪论(第1章)和正文(第2-6章)和结语(第7章)三个部分。第1章,绪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问题。生态问题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而生态危机又是人类不正当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在相互矛盾中,人类一直寻找其中的原因,从多种视角对生态问题的起因、危害、后果、解决办法进行了研究探索。对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展开了全球性的大讨论,各国学者各抒己见,进行深刻系统的研究探讨、提出各种真知灼见,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国内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即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第2章,全球视野下现代化进程中生态危机思考。阐述生态危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引起的文明困境,剖析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与特征,以及生态文明的自然、社会、文化方面的维度问题。生态危机与现代化、生态危机与工业化,在外在表象上是一致的,都是如影随形的、不离不弃的。工业化的无序发展,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我国发展现代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生态危机,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决定生态文明的产生。只有解决生态危机,才能实现现代化。第3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资源。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挖掘和梳理;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综合整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进行文化传承分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值得借鉴的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批判与超越。黑格尔的自然观将自然看做是人为的抽象自然,并将这种人为的抽象自然引向让人无法理解的领域;而费尔巴哈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将唯物主义引进自然观,但仍然是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二元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两者的基础上,以自然为第一性的基础,通过实践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最终形成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生态问题在表象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复归,而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是在建国初期阶段就开始对建设生态文明有所关注,人与自然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对立,但互相之间存在对抗。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工业文明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对严重枯竭的资源和污染环境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同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流派代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态危机产生原因,评判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构想解决生态危机的社会形态是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文化根基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是主客未分的朴素思维方式,“主客二分”是近代思维方式,但都是人与自然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朴素思维创造了人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的境界格局,近代思维则将人与自然分裂开来。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研究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思维,则为生态文明提供理论资源,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和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视域出发。第4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重点研究现代化进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行分析;研究历届领导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过程;解读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总体布局和“五化”协同经济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特征。在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由于国情的原因,生态问题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及资源配置问题,国家地理环境状况与政策导向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叠加,突显出中国“特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手段,现代化的实现是最终目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在继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好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公平正义、不平衡充分问题。因此,唯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技术水平,提高整体综合国力,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形成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第5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在过程理念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可以说,在未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一直会存在着问题。只有不断解决问题,才能够逐渐实现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具备规划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治理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一种新型文明的诞生必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尚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一方面,相关主体之间的矛盾需要解决,在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客观上还存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制约性因素;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和“碎片化”的情况,使生态文明建设不像经济建设那样那么具有自主性和吸引力,难以成为个人、企业以及政府主动追求的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上存在一些传统思维、制度依赖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基础。第6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本章将提出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方针,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路径方案,即经济路径、政治路径、文化路径和社会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修正案都明确将“美丽”纳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与此相对应,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在总纲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内容进行了增补。这对于引导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增强节约、环保、生态意识,培养生态文化底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基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深度融合,打造创新现代化建设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的“两山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绿色发展理念,指明了绿色发展道路,指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落实了实践路径。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创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局面。第7章,结语。通过对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要明确建设我们国家精神文明的目标和方向,生态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了具体且又符合实际的理性精神。无论是在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与人相关联的人类世界里,还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都为整个人类社会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321;D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林;李涛;王志忠;丁莉;余白露;王俊峰;秦英;;宁夏生态移民自杀意念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年07期

2 韩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思维方式转变[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吕铁;;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业的应对战略[J];学习与探索;2012年09期

4 罗康隆;邹华锋;;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生态维护理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马永庆;;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思考[J];伦理学研究;2012年01期

6 华启和;;气候伦理:理论向度与基本原则[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蒋学杰;刘辉;;科技文化的“合理性”及其界限——兼论科学创新中的计划主义[J];黑龙江史志;2009年22期

8 陈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J];学习月刊;2009年22期

9 郇庆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向度[J];江汉论坛;2009年09期

10 王永明;;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J];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2691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91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c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