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21:28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极大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存在是其基本面相,其深层本质是文化价值领域的分化和冲突,也即“个体自由”与“价值共识”的冲突。这对社会发展秩序、个体生存发展都构成一种“现代困境”和威胁。从规律的意义上审视,在人类社会共同体中,只有形成对某种主导价值观的价值共识,人们才有可能为了其共同利益而奋斗,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才会有所遵从。但是,现代社会的价值共识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价值共识达成比较看,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情况,如果说传统社会的价值共识是建立在社会未分化的基础上,常态情况下价值共识的统一性并不能成为一个显性问题,那么,现代意义上,在社会日益分化的基础上,文化的“多元”、“多样”和“多变”则对价值共识形成持续性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才能找到恰当的价值共识之路,由此引发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诉求和实践思考,且只有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共识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成为多元文化的“核心”和“主导”。因此,如何形成“价值共识”是一个值得理论探讨的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治理急需解决的现实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这既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又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与整合多种文化所蕴涵的“同一性”和达成价值共识的要求。当今世界,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的交往,其深层次都是价值观的交往。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整合社会意识、汇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秩序,都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涵摄了社会发展与社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与形成价值共识具有逻辑同构性。研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问题,即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着力的指示。我们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论假设,即,只有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普遍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成为全社会共享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精神力量和行为规范。可以说,价值共识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它主要针对和致力于解决的是价值多元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价值观涉及诸多具体观念,就其深刻性和根本性而言,作为文化灵魂的价值观,只有达至普遍性和原理性方能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追求和学科专业诉求。本研究选择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问题的分析和反思。而“价值共识”则是指不同文化主体之间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对某种价值观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达成一致的态度。因此,本研究将以价值共识为切入点,系统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产生根源、理性基础、主体构成、可能性实现途径等问题,期待为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有益的探索。全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追问和探究当代中国寻求价值共识的前提依据。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3)价值共识的性质、任务隐藏于其产生的时代条件和背景之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不是自因而是他因的。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审视价值共识问题的产生根源,即是对当代中国价值共识问题成因的全面梳理和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廓清。本研究分别从文化交往全球化、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转型以及文化分化等维度阐释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对价值共识的迫切需要和诉求,并以此论述价值共识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价值共识关涉到文化自信、社会和谐稳定,并且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第二部分,价值共识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节点。价值共识作为一种意识,它本质上是一种评价性的存在。价值评价与真理性认识不同:真理性认识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是主体向客体的趋近;而价值评价解决的是“为什么”或是“为了谁”的问题。价值共识以真理性认识为前提,但价值共识是主体尺度、效益尺度,遵循目的性原则。而是否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是动力和动机原则。正确的未必选择,只有正确且满足主体利益,主体才更可能选择。正如列宁所述:“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满的‘定义’中去。”(4)“价值共识”的生成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追求“价值共识”?“共识”什么?如何达成“共识”?所以第二部分要重点回答价值共识何以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关节点问题。大众的思想文化是“多”——多元、多样、多变的事实性存在;价值共识是“多”中求“一”的“应然”努力——凝聚价值共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本质是个体意识的社会同一性或社会凝聚。即,我们研究的价值共识是如何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而不是对其它别的价值观的价值共识。讨论价值共识问题,首要的是要弄清楚价值共识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弄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内在结构,把握其发展方向,实现“精准”共识。本部分从不同维度分别对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进行解读。解析了价值共识的四个基本特征,即基础的复杂性、层次的公共性、达成的动态性和利益的共享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进行定位,并着重分析了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逻辑起点、过程结构、理论结构和层次结构。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实现之机制分析,老子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解决价值共识的生成问题,“多”与“一”转换的关节点问题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直接现实性及其精神机制实现的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和多维辨思。恩格斯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5)本部分从筑牢社会共同思想基础这一首要目标、构筑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点目标和培养向上向善的时代新人这一主体目标等三个方面确定价值共识的目标机制;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为思想导引、满足社会个体利益发展需要为内驱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驱动力三个方面论述价值共识达成的动力机制;从构建全局顶层设计、宣传舆论导向、文化浸润感染三个方面确定价值共识的保障机制;从全社会整体优化、各阶层有序优化、意识形态建设优化三个方面讨论价值共识的整体优化机制。第四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形成的创新研究。价值共识的达成关键是“借需”推进。要从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构建需要全社会对“共识需要”必要性、迫切性有“共识”,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价值观有“共识”,对达成“共识”人人有责有共识等方面激发需求。不断坚持和改进党对文化的领导权,通过分析“和而不同”与“异中求和”中西有别整合之路,坚定走中国价值共识之路的信心。价值共识作为一个综合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短板或漏洞都会影响到价值共识达成效果。从价值共识的培育渠道来看,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渠道。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是不可分割的双向动态过程,“自上而下”是方向盘,没有“自上而下”的引领,则“自下而上”是一个漫长的、不可预知方向的过程;“自下而上”是基本盘,没有“自下而上”,则“自上而下”就没有落脚点和支撑点,就是无根之萍。第五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之客观基础和实践要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价值共识的研究应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角度全面理解,首先要充分考虑社会主体的经济生活利益诉求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达成中的作用,并充分兼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识形态应当通过与文化形态的结合实现自身的价值整合功能问题。避免纯粹政治工具化意识形态以及纯粹经济利益意识,致力于“价值共识”与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现实化生存相融合的文化实践精神挖掘。价值共识是一个基于现实而不是仅仅在头脑中完成的过程,共享利益客体的存在是价值共识形成的必要基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其社会基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人民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这就要求价值共识须与时俱进,深耕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借力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势”。同时,从以国家文化安全为基点主导价值共识的构建、以中国梦为文化符号凝聚价值共识、认同选择和创新价值载体并转变价值话语方式“借力”推进等三个方面对价值共识的理论与实践做进一步的丰富与提升。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令辉;;论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切入点与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12期

2 王丽;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涵及其定位[J];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10期

3 季芳;;多元文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人民论坛;2015年29期

4 姚红;郭凤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理论意蕴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12期

5 林芳;郭健彪;;论后现代文化思潮下的价值共识与教育创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期

6 李前进;周峗;;中国转型期价值共识危机的根源及其破解之道[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7 梁红军;;基于价值认同的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8 郭建宁;;核心价值观: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J];人民论坛;2014年24期

9 张东伟;;有效化解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思考与探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10 王锁明;;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性及路径思考[J];人民论坛;2014年11期



本文编号:2738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738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d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