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旁观者现象的道德思考

发布时间:2020-08-07 07:46
【摘要】: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却屡屡出现见死不救的旁观者现象,它是道德冷漠的典型写照,既有个体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如果任其发展,这不但会对社会个体道德的健康发展与完善起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更会阻滞社会道德建设的有序进行。因此,正确认识目前社会中的这一现象,分析此现状产生的深刻根源,重视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并找出解决旁观者现象的有效途径,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旁观者现象的成因,并寻求解决途径来调节现实社会中道德要求与道德行为的矛盾,达到社会主体间的彼此关怀、团结互助、和谐共存、彼此促进,并最终使人类能自由而和谐地生活于现实社会中,为实现道德主体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社会道德建设的有序进行提供一种伦理支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分析众多见诸报端的旁观者现象,概括旁观者的定义,从社会心理学分析这是一种“旁观者效应”,即个人对紧急事态的反应,从伦理学的角度引出其实质:旁观者通过逃避道德义务而逃避危险,放弃了自己的德行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对“旁观者”这一群体的见解,论述这一现象存在的条件,人际关系的陌生使得彼此毫无关联,群体凝聚度松散,为“旁观”提供了可能性;古代消极文化和现代大众文化的影响使主体价值观错位,“旁观”有了长期存在的文化根源;社会道德榜样的缺失使人美丑不分、善恶不辨,“旁观”有了存在的土壤。继而论述其产生的消极后果—人际的疏远,社会道德的冷漠和功利化。 第二部分,从心理、主体、社会三个方面深刻剖析旁观者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心理原因,旁观者面对紧急事态时,对于是否采取行动,心理会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从行动犹豫到责任分散再到放弃责任。二、个体道德原因,指因为个体原因导致的旁观者现象的发生,如个体道德良知的缺失,个体道德情感的淡漠,道德责任和勇气的丧失,个体道德信仰的缺乏,道德荣辱是非观的失效等。三、社会原因,旁观现象的产生有着非常深刻复杂的社会原因,如社会价值导向的缺失,社会环境的缺失,社会道德调控的弱化,社会救助制度的缺乏等。 第三部分,阐述消除旁观者现象的对策。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应该从多方面提高道德修养,如培育道德情感,激发道德需要,挖掘道德良知,树立道德信念。此外社会应加强道德教育和爱的教育,完善社会法律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社会道德赏罚制度。 旁观者现象的消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个体方方面面的努力,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找到解决的途径,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进行提供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6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星;;道德冷漠的形成及扭转途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3期

2 秦洁;;论“看客”现象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海珍;治理理论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监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83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783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c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