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中的农村精神脱贫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00:59
我国目前处于脱贫攻坚的历史性的决战期,精神脱贫工作自然也处于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推进,中央对农村工作及乡村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当前的脱贫攻坚战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其中乡风文明振兴、有效基层治理等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贫困地区农民的精神脱贫。这无论是对于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还是对于乡村地区实现振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贫困群体既是脱贫攻坚的帮扶对象,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力量,所以通过抓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脱贫、完善基层治理机制以帮助农村贫困群体激发思想动力、调动行为活力、促成治理合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若干县村的扶贫实践为研究样本,探讨农村贫困群体精神脱贫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解决路径。农村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贫困群体主动脱贫志气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及贫困基层存在选择性治理危机。其原因主要有三:由传统的小农经济、长期的贫困状态和封闭的乡村环境所塑造的“贫困文化”,使得农村贫困群体缺乏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层次较低、道德教育力度不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高,使得农村贫困群体缺乏脱贫信心和持续性;由于传统治理模式和不完善基层治理机制的限制,农村开展脱贫工作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指导,以《意见》中的“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为原则,本文针对农村精神贫困问题提出三条路径。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先进典型榜样教育为重点,激发农村贫困群体脱贫攻坚的思想动力;二是丰富文化教育内容形式、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增强农村贫困群体脱贫攻坚的行为活力;三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主体能动作用、发挥法治文化的规范教化作用,形成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治理合力。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422.6;D6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选题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创新点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的农村精神扶贫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的农村精神脱贫的内涵
(二)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的农村精神扶贫的必要性
二、当前农村精神脱贫现状
(一) 当前农村精神脱贫取得的成效
1. 大力兴建基础教育设施,改善了农村贫困地区师生的学习环境
2. 大力修建公共文化设施,丰富了农村贫困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3. 鼓励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增强了农村贫困群体的本土文化自信
(二) 当前农村精神脱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贫困群体的主动脱贫志气不高
2. 农村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3. 农村贫困地区存在选择性治理危机
三、当前农村精神脱贫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受“贫困文化”的束缚,农村贫困群体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
1. 传统的小农经济造成农村贫困群体养成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
2. 长期的贫困状态造成农村贫困群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3. 封闭的乡村环境造成农村贫困群体形成固步自封的精神状态
(二) 受落后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村贫困群体缺乏理性和连续性
1. 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层次较低,有限认知导致非理性的决策模式
2. 贫困地区的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人际信任关系薄弱影响合作生产
3. 贫困地区的信念教育实效不高,意志力的不足阻碍脱贫的连续性
(三) 受不完善基层机制的制约,农村贫困地区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
1. 部分基层政府具有自利性
2.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治理不足
3. 利益网络格局导致权力滥用
四、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加快农村精神脱贫的路径
(一) 激发农村贫困群体脱贫攻坚的思想动力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助农村贫困群体立信念
2.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助农村贫困群体增信心
3. 以先进典型榜样教育为重点,助农村贫困群体强志气
(二) 增强农村贫困群体脱贫攻坚的行为活力
1. 丰富科学文化教育内容形式,提高脱贫科学性
2.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锤炼脱贫品质
3. 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强化脱贫劲头
(三) 形成农村贫困群体脱贫攻坚的治理合力
1. 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战斗堡垒作用
2. 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主体能动作用
3. 充分发挥德法共治的规范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7224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422.6;D6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选题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创新点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的农村精神扶贫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的农村精神脱贫的内涵
(二)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的农村精神扶贫的必要性
二、当前农村精神脱贫现状
(一) 当前农村精神脱贫取得的成效
1. 大力兴建基础教育设施,改善了农村贫困地区师生的学习环境
2. 大力修建公共文化设施,丰富了农村贫困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3. 鼓励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增强了农村贫困群体的本土文化自信
(二) 当前农村精神脱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贫困群体的主动脱贫志气不高
2. 农村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3. 农村贫困地区存在选择性治理危机
三、当前农村精神脱贫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受“贫困文化”的束缚,农村贫困群体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
1. 传统的小农经济造成农村贫困群体养成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
2. 长期的贫困状态造成农村贫困群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3. 封闭的乡村环境造成农村贫困群体形成固步自封的精神状态
(二) 受落后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村贫困群体缺乏理性和连续性
1. 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层次较低,有限认知导致非理性的决策模式
2. 贫困地区的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人际信任关系薄弱影响合作生产
3. 贫困地区的信念教育实效不高,意志力的不足阻碍脱贫的连续性
(三) 受不完善基层机制的制约,农村贫困地区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
1. 部分基层政府具有自利性
2.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治理不足
3. 利益网络格局导致权力滥用
四、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加快农村精神脱贫的路径
(一) 激发农村贫困群体脱贫攻坚的思想动力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助农村贫困群体立信念
2.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助农村贫困群体增信心
3. 以先进典型榜样教育为重点,助农村贫困群体强志气
(二) 增强农村贫困群体脱贫攻坚的行为活力
1. 丰富科学文化教育内容形式,提高脱贫科学性
2.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锤炼脱贫品质
3. 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强化脱贫劲头
(三) 形成农村贫困群体脱贫攻坚的治理合力
1. 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战斗堡垒作用
2. 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主体能动作用
3. 充分发挥德法共治的规范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朋;;治理现代化:地方层面的挑战与应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04期
2 温清霞;;习得性无助研究述评[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3 翁淮南;王慧;;美国社会真的是机会均等吗[J];党建;2013年04期
4 吕宾;;构建提高农民道德素质的长效机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5 钟宁;赵连章;;中国政府发展生态政治建设的困境[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6 李春花;于大海;;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王学俭;宫长瑞;;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8 辛秋水;;谈中国村民自治的历史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9 覃章成;;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究竟需要变革什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5期
10 叶普万;;贫困概念及其类型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6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郝涛;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婧;探析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乡规民约的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7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7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