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0 10:06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为实现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文明富裕而提出的一个课题。伴随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深入发展,当代中国积累并不断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矛盾,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语境下,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社会发展的巨大反差,中国乡村社会呈现出凋敝之势。然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文明不应只是城市文明的发展,也应是乡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更是全社会的文明有序和谐。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放在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特别是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在这一宏观政策背景下,当代乡村文明建设研究立足于我国己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及乡村社会需要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要求,在“两个反哺”指导下,为探索一条继承和传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不断创新内容的当代中国乡村文明模式而做出的一次理论尝试。这一研究以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时代背景,将当代乡村文明理论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体系的框架中,全面考察当代中国乡村文明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首先从建构乡村文明的概念入手,整合文明与乡村的概念内涵,提出建构乡村文明...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逻辑思路与创新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乡村文明的基础概念
第一节 乡村文明的概念及其建构
一、"文明"的内涵
二、"乡村文明": 一个关涉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范畴
三、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对传统"农业文明"的继承与超越
第二节 建构"乡村文明"的理论视野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体系
二、新乡村建设理论
三、当代"乡村文明"的理论建构
第三节 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的当代价值
一、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推进乡村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三、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我国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的理论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乡村文明的内涵及内在结构
一、乡村文明的理论内涵
二、乡村文明的内在结构
第二节 乡村文明的内在要求
一、乡村文明的基本原则
二、乡村文明的基本要求
三、乡村文明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乡村文明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与协调性
二、开放性与包容性
三、民族性与世界性
四、时代性与稳定性
五、创新性与前瞻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农业文明观及乡村文明建设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文明观提炼
一、马克思: 村社制度的历史沉淀性与出路
二、恩格斯: 农业文明与小农策略
第二节 列宁、毛泽东的乡村社会主义改造思想
一、列宁: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毛泽东: 特定历史阶段的农村集体化尝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的乡村文明建设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理论的农村改革与发展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农村建设战略思路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农村发展战略
第四章 近现代中国乡村改造与文明建设的历史叙事与启迪
第一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模式探析
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
二、梁漱溟的文化复兴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
三、对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及实践的评价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乡村改造运动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乡村改造运动
二、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以生产关系变革为中心的农村社会变革
一、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3年)
二、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农业集体化生产(1953-1958年)
三、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1958-1978年)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突破(1978-1984年)
二、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市场经济探索(1984-1992年)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002年)
第五节 新世纪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一、开创农村经济社会综合改革的新路径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
第六节 近现代以来我国乡村改造与文明建设实践的经验启示
一、以农民为主体,依靠多种社会力量建设乡村社会
二、尊重农民主体意愿,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
三、结合乡村实际,发挥农村合作组织作用
四、更加注重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教育
第五章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小农经济基础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二、乡村基层治理结构与发展要求的矛盾
三、乡村文化传统的失序
四、乡村社会关系中的信任缺失
五、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乡村文明建设的主体: 政府主导,依靠农民,造福农民
二、乡村文明建设的要求: 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重点突破
三、乡村文明建设的原则: 因地制宜,多样发展,循序渐进
四、乡村文明建设的灵魂: 传统回归,价值重塑,文化再造
五、乡村文明建设的方针: 科学发展,"统筹城乡","两个反哺"
六、乡村文明建设的目标: 文明传承,乡村优美,农民富裕
第三节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给予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
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夯实乡村物质文明
三、提升农民道德文化水平,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建设乡村精神文明
四、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村民民主权益,建设乡村政治文明
五、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增进农民社会福利,建设乡村社会文明
六、倡导自然、和谐理念,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乡村生态文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集体化、市场化到人本化——建国以来“三农”政策的目标定位及重大转变[J]. 叶敏华,陈祥生. 理论探索. 2010(04)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乡村建设史的考察[J]. 孙文亮.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0(02)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的若干问题[J]. 辛秋水. 学术界. 2010(02)
[4]我国乡村文化传统的形成、解构与现代复兴问题[J]. 张中文. 理论导刊. 2010(01)
[5]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误区及其根源辨析[J]. 许锦英. 理论学刊. 2009(12)
[6]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改善问题研究[J]. 周黎鸿,聂碧芳. 改革与战略. 2009(10)
[7]当前农村形势与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J]. 陈锡文.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09(04)
[8]中国农村改革阶段性和飞跃性分析[J]. 徐芳,蒋少龙,张燕. 当代经济研究. 2009(07)
[9]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J]. 胡浩民,马步广.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4)
[10]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建构[J]. 陈德钦. 学术论坛. 2009(05)
博士论文
[1]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 白蕴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27678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逻辑思路与创新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乡村文明的基础概念
第一节 乡村文明的概念及其建构
一、"文明"的内涵
二、"乡村文明": 一个关涉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范畴
三、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对传统"农业文明"的继承与超越
第二节 建构"乡村文明"的理论视野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体系
二、新乡村建设理论
三、当代"乡村文明"的理论建构
第三节 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的当代价值
一、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推进乡村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三、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我国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的理论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乡村文明的内涵及内在结构
一、乡村文明的理论内涵
二、乡村文明的内在结构
第二节 乡村文明的内在要求
一、乡村文明的基本原则
二、乡村文明的基本要求
三、乡村文明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乡村文明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与协调性
二、开放性与包容性
三、民族性与世界性
四、时代性与稳定性
五、创新性与前瞻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农业文明观及乡村文明建设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文明观提炼
一、马克思: 村社制度的历史沉淀性与出路
二、恩格斯: 农业文明与小农策略
第二节 列宁、毛泽东的乡村社会主义改造思想
一、列宁: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毛泽东: 特定历史阶段的农村集体化尝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的乡村文明建设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理论的农村改革与发展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农村建设战略思路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农村发展战略
第四章 近现代中国乡村改造与文明建设的历史叙事与启迪
第一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模式探析
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
二、梁漱溟的文化复兴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
三、对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及实践的评价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乡村改造运动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乡村改造运动
二、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以生产关系变革为中心的农村社会变革
一、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3年)
二、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农业集体化生产(1953-1958年)
三、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1958-1978年)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突破(1978-1984年)
二、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市场经济探索(1984-1992年)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002年)
第五节 新世纪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一、开创农村经济社会综合改革的新路径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
第六节 近现代以来我国乡村改造与文明建设实践的经验启示
一、以农民为主体,依靠多种社会力量建设乡村社会
二、尊重农民主体意愿,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
三、结合乡村实际,发挥农村合作组织作用
四、更加注重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教育
第五章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小农经济基础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二、乡村基层治理结构与发展要求的矛盾
三、乡村文化传统的失序
四、乡村社会关系中的信任缺失
五、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乡村文明建设的主体: 政府主导,依靠农民,造福农民
二、乡村文明建设的要求: 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重点突破
三、乡村文明建设的原则: 因地制宜,多样发展,循序渐进
四、乡村文明建设的灵魂: 传统回归,价值重塑,文化再造
五、乡村文明建设的方针: 科学发展,"统筹城乡","两个反哺"
六、乡村文明建设的目标: 文明传承,乡村优美,农民富裕
第三节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给予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
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夯实乡村物质文明
三、提升农民道德文化水平,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建设乡村精神文明
四、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村民民主权益,建设乡村政治文明
五、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增进农民社会福利,建设乡村社会文明
六、倡导自然、和谐理念,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乡村生态文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集体化、市场化到人本化——建国以来“三农”政策的目标定位及重大转变[J]. 叶敏华,陈祥生. 理论探索. 2010(04)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乡村建设史的考察[J]. 孙文亮.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0(02)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的若干问题[J]. 辛秋水. 学术界. 2010(02)
[4]我国乡村文化传统的形成、解构与现代复兴问题[J]. 张中文. 理论导刊. 2010(01)
[5]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误区及其根源辨析[J]. 许锦英. 理论学刊. 2009(12)
[6]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改善问题研究[J]. 周黎鸿,聂碧芳. 改革与战略. 2009(10)
[7]当前农村形势与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J]. 陈锡文.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09(04)
[8]中国农村改革阶段性和飞跃性分析[J]. 徐芳,蒋少龙,张燕. 当代经济研究. 2009(07)
[9]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J]. 胡浩民,马步广.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4)
[10]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建构[J]. 陈德钦. 学术论坛. 2009(05)
博士论文
[1]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 白蕴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27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92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