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中对话的误区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1-01-06 08:58
道德教育的发展轨迹既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也反应出浓烈的社会决定性,这种社会决定性的具体化就是不同的时代反映在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品质和印记。当下,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它既给道德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让人们重新开始审视道德教育的一切,包括其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乃至方法的运用等;也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面对多元的文化主体以及复杂的文化价值取向,若缺乏理性的态度和恰当的处理方式,最终将不可避免的陷入道德相对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的迷茫。将对话引入道德教育领域是积极应对多元文化挑战和利用其所带来机遇的理性选择。但是,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假对话”大行其道,若置之不理,真正的对话就难以展开,其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就难以实现。为了能够在道德教育中真正的开展对话,实现其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本文展开了对于道德教育中的对话的研究,在梳理对话、道德教育中的对话以及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意义的基础上,呈现道德教育中对话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对于我国的道德教育实践有所启示和思考。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言部分、对话及道德教育中的对话部分、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缘起
(一)社会现实:多元文化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影响
(二)拨乱反正:道德教育中的“假对话”待澄清
二、研究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对话
(二)道德教育中的对话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第一章 对话及道德教育中的对话
一、对话
(一)内涵
(二)精神特征
二、道德教育中的对话
(一)需要说明的问题
(二)道德教育中的对话的内涵
第二章 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探析
一、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育起源的实质及学校教育环节的呼应
(二)道德的对话性及通达其内在品质的需要
(三)互动、协商是学习道德知识的重要方式
(四)道德教育积极应对多元文化的理性选择
二、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 推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搭建道德教育平台
(二) 激发学习者形成内在的道德需要,形成自主学习机制
(三) 促进学习者道德能力的不断提高,深化道德教育目的
第三章 道德教育中对话的误区
一、在对话精神上,囿于表面止步实质
二、在对话主体上,压制学生淡化主导
三、在对话方式上,重视生成轻视传授
四、在对话过程上,追求形式漠视结果
第四章 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对策
一、确保对于对话精神理解的准确性,防止道德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
二、兼顾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和多元对话
三、坚持生成与传授之间的有效整合,避免对话基础缺失
四、促进对话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平衡,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目录
致谢
附录: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元文化教育下的我国课程改革[J]. 王素华,李荔. 教学与管理. 2009(21)
[2]论西方对话理论的源起与发展[J]. 杨凯,吴芳. 巢湖学院学报. 2009(02)
[3]对话德育管窥[J]. 王士钊.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5)
[4]走向交往与对话的道德教育[J]. 刘志山.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5]道德教育语境中的道德对话[J]. 刘志山,李卫英. 中国德育. 2008(03)
[6]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 冯建军,傅淳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7]小学德育中“对话”的艺术[J]. 赵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25)
[8]道德对话:一种新的德育话语策略[J]. 李艳. 教学与管理. 2007(18)
[9]对话·人类存在·教育——对话教育研究之引论[J]. 王向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3)
[10]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我国民族教育[J]. 刘丽丽. 理论前沿. 2007(09)
本文编号:2960296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缘起
(一)社会现实:多元文化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影响
(二)拨乱反正:道德教育中的“假对话”待澄清
二、研究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对话
(二)道德教育中的对话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第一章 对话及道德教育中的对话
一、对话
(一)内涵
(二)精神特征
二、道德教育中的对话
(一)需要说明的问题
(二)道德教育中的对话的内涵
第二章 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探析
一、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育起源的实质及学校教育环节的呼应
(二)道德的对话性及通达其内在品质的需要
(三)互动、协商是学习道德知识的重要方式
(四)道德教育积极应对多元文化的理性选择
二、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 推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搭建道德教育平台
(二) 激发学习者形成内在的道德需要,形成自主学习机制
(三) 促进学习者道德能力的不断提高,深化道德教育目的
第三章 道德教育中对话的误区
一、在对话精神上,囿于表面止步实质
二、在对话主体上,压制学生淡化主导
三、在对话方式上,重视生成轻视传授
四、在对话过程上,追求形式漠视结果
第四章 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对策
一、确保对于对话精神理解的准确性,防止道德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
二、兼顾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和多元对话
三、坚持生成与传授之间的有效整合,避免对话基础缺失
四、促进对话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平衡,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目录
致谢
附录: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元文化教育下的我国课程改革[J]. 王素华,李荔. 教学与管理. 2009(21)
[2]论西方对话理论的源起与发展[J]. 杨凯,吴芳. 巢湖学院学报. 2009(02)
[3]对话德育管窥[J]. 王士钊.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5)
[4]走向交往与对话的道德教育[J]. 刘志山.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5]道德教育语境中的道德对话[J]. 刘志山,李卫英. 中国德育. 2008(03)
[6]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 冯建军,傅淳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7]小学德育中“对话”的艺术[J]. 赵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25)
[8]道德对话:一种新的德育话语策略[J]. 李艳. 教学与管理. 2007(18)
[9]对话·人类存在·教育——对话教育研究之引论[J]. 王向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3)
[10]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我国民族教育[J]. 刘丽丽. 理论前沿. 2007(09)
本文编号:2960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96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