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论信息社会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发布时间:2021-02-27 02:25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步入了信息时代。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快捷的传播速度和广阔的覆盖面等优势逐步成为当代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和路径,互联网成为了当代社会最大的信息传播工具。面对信息网络技术所带来的虚拟化、渗透化、即时化和全球化等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了创新的必要性。如何利用信息社会条件下的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并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中,成为了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课题。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加深自身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才有能力吸纳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成果,构建适应信息社会条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方法体系。本文正是基于对信息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认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新路径。第一部分在对信息社会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概括的基础上指出了信息社会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信息社会时代所存在的不足,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在...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成果
    三、研究的依据与方法
        (一) 研究的依据
        (二)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信息社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信息社会的概念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启示
        (一)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
        (二)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启示
    三、信息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 适应媒体新环境的需要
        (二) 适应教育主体发展的需要
        (三) 适应价值多元化的需要
    四、信息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一)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 与时俱进原则
        (三) 以人为本原则
        (四) 实效性原则
第二章 信息社会条件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目标
    一、构建信息导控下的战略制导型的方法体系
        (一) 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内容
        (二) 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实现
    二、建立以交互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方法体系
        (一) 以交互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方法体系的内容
        (二) 以交互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方法体系的实现
    三、开创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多维立体式的方法体系
        (一) 多维立体式的方法体系的内容
        (二) 多维立体式的方法体系的实现
第三章 信息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体系的创新
        (一) 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决策方法体系的创新
        (二)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体系的创新
        (三)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调节方法体系的创新
        (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高方法体系的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体方法的创新
        (一) 网络视觉动态教育方法
        (二) 传媒隐性渗透教育方法
        (三) 日常超时空互动教育方法
        (四) 树立网络榜样教育方法
结语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析信息社会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J]. 常启云.  天中学刊. 2009(04)
[2]科尔伯格德育思想研究[J]. 赵癸萍.  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2)
[3]中西政治社会化方法论之比较分析[J]. 娄淑华,杨勇.  政治学研究. 2008(02)
[4]信息社会大学生思想建设的策略研究[J]. 纪晨.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
[5]网络时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J]. 李伟明,龚锡恩.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2)

硕士论文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创新研究[D]. 罗雄.中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53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053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0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