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与灾区社会稳定研究 ——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13 05:39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传家宝,是我国经济工作的导向标。历史和现实启引证明,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思想统一和政治清醒。在改革开放时期,当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尤其是面对天灾,如何积极凭靠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传家宝赢得民心、保障社会稳定、保障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兴衰。本文试图通过应对大灾、稳定社会的分析研究,凸显灾区党组织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始终代表受灾民众利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态度和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执政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汶川灾区社会保持稳定本身就是各级党委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一个成功案例,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稳定和发展以及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推广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国内研究
        1.2.2 关于国外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之处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选题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2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稳定研究基本态势
    2.1 社会稳定释义
        2.1.1 社会稳定基本内涵
        2.1.2 保障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
        2.1.3 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2.2 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
        2.2.1 思想政治教育释义
        2.2.2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2.2.3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灾区社会稳定
3 汶川灾区思想政治教育样态分析
    3.1 历史上的汶川——辉煌与苦难
        3.1.1 汶川基本地理概况
        3.1.2 汶川民族历史文化形态
        3.1.3 汶川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3.2 震后汶川灾区民众思想心态及观念态势
        3.2.1 特大地震对汶川的物质性破坏
        3.2.2 特大地震对汶川灾民的心理生态破坏
    3.3 汶川灾区思想政治教育样态因素分析
        3.3.1 汶川灾民思想状态的宏观性病理分析
        3.3.2 灾民心理健康的文化阐释
        3.3.3 汶川灾区民众价值观念的变化
    3.4 地震灾难与汶川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模式分析
        3.4.1 震后影响汶川灾区社会稳定的可能性因素
        3.4.2 地震灾难与汶川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模式分析
4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阐释
    4.1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4.1.1 灾民心理的稳定性与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涵义
        4.1.2 灾民心理倾向变化与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指向
    4.2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4.2.1 灾民思想行为模式的变化与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4.2.2 灾民的人格危机与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方法
        4.2.3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行为体系
    4.3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
        4.3.1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4.3.2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
        4.3.3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4.3.4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性
        4.3.5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
        4.3.6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化性
5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灾后科学重建
    5.1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家园重建
    5.2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家园重建
        5.2.1 心理康复与精神家园重建
        5.2.2 文化精神与灾后精神重建
    5.3 社会管理创新保障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5.3.1 灾区社会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5.3.2 灾区社会管理的完善与创新
6 加强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6.1 加大灾后重建步伐,增强灾区群众的安顿感
        6.1.1 优先推进城乡住房的重建
        6.1.2 优先推进学校的重建
        6.1.3 优先推进医疗机构的重建
        6.1.4 优先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的重建
    6.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灾区群众的方向感
        6.2.1 明确思想教育引导的主要任务
        6.2.2 注重宣传引导的基本方法
        6.2.3 提高宣传引导的工作能力
    6.3 着力民众心理抚慰,增强灾区群众的光明感
        6.3.1 做好灾区群众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6.3.2 实施好灾区群众心理康复工程
        6.3.3 搞好灾后群众心理援助任重道远
    6.4 给力社会人文关怀,增强灾区群众的温馨感
        6.4.1 大力营造人文关怀的良好氛围
        6.4.2 促进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建设
    6.5 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增强灾区群众的归属感
        6.5.1 文化重建过程中注重民众的主体地位
        6.5.2 充分保护羌族文化的完整性、延续性
        6.5.3 加大羌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力度
    6.6 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增强灾区群众的安全感
7 结论
    7.1 这项研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7.2 这项研究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汶川地震灾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J]. 孔博,陶和平,李爱农,刘斌涛.  水土保持通报. 2010(06)
[2]灾后重建中的矛盾和冲突及其化解[J]. 钱宁.  中国减灾. 2010(19)
[3]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 汪先平.  科学社会主义. 2010(01)
[4]与时俱进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改革[J]. 王静.  中国电力教育. 2010(06)
[5]四川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精神解读[J]. 高钢.  新闻与写作. 2008(06)
[6]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概念发生逻辑研究[J]. 姚顺良,刘怀玉.  河北学刊. 2007(05)



本文编号:3281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281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1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