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中国国民人格现代转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4 03:48
  事实证明,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经历了现代化的阵痛之后,才清醒地意识到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许多落后的传统意识之中,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使现代化举步维艰。“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仅仅依靠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①。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一方面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另一方面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社会转型期,人的转型也势所必然。而人格转型则是由传统人走向现代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只有既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又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才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民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然而由于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入,社会转型对国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的问题不断凸显。目前我国许多国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机”,而这正影响着人的现代化进程和制约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对这些因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人格问题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与相应的社会措施去引导和解决。本论文包括三大章内容...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人格的阐释
    一、人格的内涵
        (一) 对人格内涵的界定
        (二) 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现代人格
        (三)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边际人格”
    二、人格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一) 人的本质理论
        (二)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 人的个性发展理论
        (四) 人的价值理论
第二章 中国国民人格现代转型的理性思考
    一、社会转型期中国国民的人格状况
        (一) 中国国民人格危机的表现
        (二) 中国国民人格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二、当前中国国民人格现代转型的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一) 国民人格现代转型的必然性
        (二) 国民人格现代转型的现实可能性
    三、中国国民人格现代转型的基本走向
        (一) 从依附性人格到独立性人格
        (二) 从单一性人格到多重化人格
        (三) 从同质性人格到异质性人格
    四、现代人格的基本特征
        (一) 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乐于接受新事物
        (二) 人格的平等独立性
        (三) 敬业奉献,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四) 自尊与尊重他人
        (五) 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举
        (六) 勇于竞争并善于合作
        (七) 追求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第三章 中国国民现代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一、塑造现代人格的意义
        (一) 培养与塑造现代人格,是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 培养与塑造现代人格,是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和先决条件
    二、现代人格的塑造途径
        (一) 现代人格养成的社会途径
        (二) 现代人格培育的家庭途径
        (三) 现代人格的自我铸造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格现代化[J]. 张春燕.  理论观察. 2005(06)
[2]有关人格理论的几点思考[J]. 王敏.  齐鲁学刊. 2004(06)
[3]论中国传统人格局限与现代人格建构问题[J]. 李映山.  求索. 2004(10)
[4]从传统到现代:政治人格的塑造与政治稳定[J]. 任丽萍.  求索. 2004(01)
[5]论大学生人格的现代化[J]. 王卓亮,陈建文.  煤炭高等教育. 2003(05)
[6]社会结构转型与国民人格塑造[J]. 王忠武.  文史哲. 2002(05)
[7]社会转型期人的现代化建设初探[J]. 彭志勇.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2(03)
[8]误区与出路:学生独立人格培养论[J]. 谷建春.  现代大学教育. 2002(01)
[9]人格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J]. 杨诚德.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10]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格转型[J]. 鲁献慧.  社会科学辑刊. 2001(04)

硕士论文
[1]当代生活境遇中的文化人格[D]. 刘政西.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5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605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9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