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儒家义利观与网络道德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12-25 17:57
  儒家义利观历经几千年的流变,形成不同的派别,也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义利观。各时期的学者也对不同的义利观进行了阐述,他们的义利观以其深刻的影响力而成为传统社会义利观的主流。直至今日,传统义利观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我们。对儒家义利观进行客观的分析,发掘儒家义利观中积极有用的义利观,分析某一具有多维意蕴的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最终使传统义利观在当代社会起着应有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自从其产生以来,以其自身的优点而迅速普及到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并进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最终形成一个和现实社会并行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中有太多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病毒传播、黑客以及黄色信息的泛滥等等。通过对诸多现象的分析,得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即网络行为主体不能协调处理求利行为与道德约束两者之间的关系。网络道德建设主要是对网络行为主体的建设,利用儒家义利观对网络行为主体进行道德建设,可以培养行为主体自律精神、形成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并最终构建网络和谐。 当然,依据儒家义利观进行网络道德建设,我们不能偏离整体利益的原则,更不能忽视个...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儒家义利观
    2.1 儒家义利观的渊源
    2.2 先秦儒家主要义利观
    2.3 秦代以后儒家主要义利观
    2.4 儒家“义”“利”概念的界定和涵义
第3章 儒家义利观是进行网络道德建设的理论依据
    3.1 当代儒家义利观探析
    3.2 儒家“义”的思想和网络道德的关系
    3.3 儒家“利”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4 儒家义利观对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功能
        3.4.1 对行为主体的价值导向功能
        3.4.2 对行为主体道德情感的培养功能
    3.5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
        3.5.1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表现
        3.5.2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背后的原因探析
    3.6 儒家义利观与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建设
        3.6.1 儒家义利观与网络行为主体自律精神的培养
        3.6.2 儒家义利观与网络行为主体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3.6.3 儒家义利观与网络行为主体人格的塑造
第4章 利用儒家义利观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4.1 利用儒家义利观进行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4.1.1 构建和谐网络的需要
        4.1.2 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需要
    4.2 利用儒家义利观进行网络道德建设的原则
        4.2.1 以义制利,道德对行为的制约原则
        4.2.2 义以为上,道德对行为的疏导原则
        4.2.3 义利统一,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原则
    4.3 利用儒家义利观进行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中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思考[J]. 沈春华.  考试周刊. 2009(03)
[2]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 曾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12)
[3]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 钟大勇.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11)
[4]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与实证分析[J]. 姚信,陆娟君.  远程教育杂志. 2008(04)
[5]试论董仲舒的“义利”思想[J]. 陈嘉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6]当前网络道德建设困境的人性诉求[J]. 甘霞,梁瑜静.  科学之友(B版). 2008(08)
[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网络道德建设[J]. 马璐.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8]关于中学生网络道德素质问题的思考[J]. 魏素婷.  宁夏教育科研. 2008(02)
[9]关于中学生网络道德素质问题的思考[J]. 魏素婷.  宁夏教育科研. 2008 (02)
[10]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J]. 郑彦华.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5)

硕士论文
[1]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D]. 李邦红.合肥工业大学 2006
[2]对当前网络道德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D]. 刘一勤.山西大学 2006
[3]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 陈静.电子科技大学 2006
[4]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 刘丽平.东北师范大学 2004
[5]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D]. 鲁卫平.西北工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727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727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4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