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6 05:26
  人的尊严,是涉及主体个性追求与价值认可的核心范畴。古往今来,对尊严的实践性追求构成了人类文明累进攀升的精神向标。在对西方传统尊严理论深刻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将人的尊严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量之中,进而实现了人的尊严思想从抽象到现实的转变。他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的人”尊严隐没的生存境遇的前提下,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尊严实现的美好蓝图,并明确人的尊严实现是一种朝向未来的历史性活动。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对马克思思想体系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当下个体尊严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本文分为三个章节(不含绪论)来展开研究与论述:基本概念的界定与分析。先是在中西方语境下对“尊严”进行内涵溯源,考辨这一概念的语义要旨。随即在历史与观念的重建中,爬梳尊严理念的三重历史形态。然后着眼于“人的尊严”概念的自然、社会和道德等三重意蕴,考察其基本内涵。在初步把握人的尊严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人的尊严与人的幸福、人的权利和人的自由等相近范畴间的关系。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的基础理论。先是深入考察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的承变脉络,捋顺其发展逻辑,客观回答了马克...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价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2.3 未来研究空间及展望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逻辑结构
    1.4 可能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2.1 尊严概念的词源考辨
    2.2 尊严理念的历史形态
        2.2.1 尊严理念的古典模式
        2.2.2 尊严理念的现代模式
        2.2.3 尊严理念的当代模式
    2.3 人的尊严的基本内涵
        2.3.1 自然意蕴:“自然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2.3.2 社会意蕴:社会关系总和中的标志性因素
        2.3.3 道德意蕴:实现精神需求最高境界的阶梯
    2.4 人的尊严及其相关范畴的辨析
        2.4.1 人的尊严与人的幸福
        2.4.2 人的尊严与人的权利
        2.4.3 人的尊严与人的自由
3 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的基础理论
    3.1 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的发展脉络
    3.2 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的主要内容
        3.2.1 “谁之尊严”:“现实的人”是人的尊严的价值主体
        3.2.2 “何种尊严”:“获得性尊严”是人的尊严的本质内涵
        3.2.3 “为何尊严”:“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尊严的内在依据
        3.2.4 “何以尊严”:“社会变革”是人的尊严的实现方式
    3.3 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的基本特征
        3.3.1 价值主体:使尊严的阶级性服务于尊严的人民性
        3.3.2 内涵承载:把尊严的个体性内置于尊严的社会性
        3.3.3 判断标准:将尊严的终极性体现于尊严的历史性
        3.3.4 实践视野:用尊严的理想性来观照尊严的现实性
4 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旨向:“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4.1.1 必然劳动向自由劳动转变:人在劳动中实现尊严
        4.1.2 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尊严实现的社会形态
        4.1.3 由民族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全球化视野下的尊严愿景
    4.2 症候:在尊严问题上的不同致思取向
        4.2.1 人与自我关系层面:“劳动创造主义”同“享乐主义”的抗争
        4.2.2 人与社会关系层面:“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的撕裂
        4.2.3 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角力
    4.3 消解:在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的融通中寻找人的尊严
        4.3.1 个人选择:尊严实现的前提条件
        4.3.2 社会责任:尊严实现的客观保障
结语:尊严实现是一种朝向未来的历史性活动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809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809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4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