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9 09:08
本文关键词: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全党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是重中之重。要长期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充分发挥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道德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面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公民的文化素养在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着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的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公民文化素养的相关理论,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现状、原因及素养提升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本文主要由前言和正文部分构成。 前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目的、学术界研究现状、主要观点与基本构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 正文由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公民文化素养相关概念分析。该部分详细阐述了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阐释了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对公民科学素养、公民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相关概念的解读。 第二部分,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现状分析。该部分通过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行具体比较和客观的分析,具体阐述了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现状。 第三部分,提升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原则和现实意义。该部分介绍了提升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五个原则以及提升我国公民文化对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四部分,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现状原因分析。该部分通过对公民文化素养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提出导致公民文化素养低的原因。 第五部分,提高公民人文素养对策探讨。该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社会、教育、社会组织、制度、法律法规等方面详细的提出了提高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民 文化 素养 文化素养
【学位授予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8
【目录】:
- 中文摘要9-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24
-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12-13
- (一) 理论意义12
- (二) 实践意义12-13
- 二 学术界研究现状13-20
- (一) 当前学术界主要研究成果13
- (二) 学术界对公民文化素养的几个问题的研究13-19
- (三) 对于公民文化素养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19-20
- 三 主要观点与基本构架20-21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21-24
- (一) 研究方法21
- (二) 创新点21-24
- 第一部分 我国公民文化素养内涵及相关概念概述24-32
- 一 公民文化素养相关理论分析24-32
- (一) 公民内涵24
- (二) 文化内涵24-25
- (三) 素养内涵25-26
- (四) 公民文化素养内涵26-32
- 第二部分 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现状分析32-40
- 一 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现状分析32-35
- (一) 我国城乡公民科学文化素养不平衡32-33
- (二) 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养存在性别差异33
- (三) 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区域发展不平衡33-34
- (四) 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养年龄结构失衡34-35
- 二 我国公民人文素养现状分析35-38
- (一) 按性别构成35
- (二) 按学历构成35-36
- (三) 按区域构成36-37
- (四) 按职业构成37-38
- 三 我国公民道德素养现状分析38-40
- (一) 公民道德价值观呈多元化和功利化趋势38
- (二) 公民社会道德心理失衡38-39
- (三) 公民责任意识弱化39
- (四) 社会诚信问题凸显39-40
- 第三部分 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现状成因分析40-46
- 一 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现状的成因分析40-42
- (一) 经济方面的问题40
- (二) 教育方面的问题40-41
- (三) 科普体系方面问题41
- (四) 机制方面的问题41
- (五) 公众多样化需求与单一社会供给的矛盾41-42
- 二 我国公民人文素养总体现状的成因分析42-44
- (一) “看重知识传授,轻视人文教育”误区的负面影响42
- (二) 传统文化和地域分布对公民人文素养的影响42-43
- (三) 公民群体受到社会、政府、市场不均衡的影响43
- (四) 城乡差距、两极分化严重的连锁反应43-44
- 三 我国公民道德素养总体现状的成因分析44-46
-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44
- (二) 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影响44-45
- (三) 我国道德体系建设缺乏连续性45
- (四) 行政体制改革不完善45-46
- 第四部分 提高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基本原则及现实意义46-52
- 一 提高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基本原则46-48
- (一) 以人为本的原则46-47
- (二) 系统统筹的原则47
- (三) 创新务实原则47
- (四) 适应社会发展的原则47-48
- (五) 共同参与的原则48
- 二 提高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现实意义48-52
- (一) 推动我国经济综合国力的提升48-49
- (二) 可以提升我国优质人力资源质量49-50
- (三)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50
- (四)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50-51
- (五) 有利于法治事业的发展51-52
- 第五部分 提高公民文化素养对策探讨52-64
- 一 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对策探讨52-55
- (一) 拓宽公民科学文化素养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52
- (二) 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52-53
- (三) 高度重视高等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53
- (四) 加大科学普及力度53-54
- (五)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54-55
- (六) 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养提高工作55
- 二 提高公民人文素养对策探讨55-59
- (一) 注重家庭的人文教育功能55-56
- (二) 创新公民人文素养建设活动载体56-57
- (三) 开发整合公民人文素养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资源57
- (四) 提升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人文素养57-58
- (五) 发挥学校人文教育的引导作用58-59
- 三 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对策探讨59-64
- (一) 构建科学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59-60
- (二)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60
- (三)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60-61
- (四) 强化公民角色认知,大力发展社会团体61
- (五) 完善社会诚信体系61-62
- (六) 适时地调整法律保障道德底线62-64
-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70
- 致谢70-71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楠;;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王琼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文化素养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姜超凡;;论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J];中国有色建设;2008年01期
4 冯志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我国现代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5 王振国;公民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张宥;;从文本视角解读社会语境变迁对公众科学素养测评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7 周远清;积极推进以提高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06期
8 伍帆;;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陈友东;;试析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及培养途径[J];开封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刘书雁;翟玉晓;戴同斌;;关于公民科学素养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4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434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