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空间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多维空间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我们今天所处的空间,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地理空间,而是复杂的社会空间;不再是固定的物质空间,而是包含有流动着的虚拟空间。社会空间、虚拟空间以地理空间、物质空间为载体,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关系、社会要素与社会含义,空间因此不仅提供着实践的场所,更具有了场所整合的力量。此时的空间与彼时的空间已不是完全相同的空间,在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空间与地理邻近性之相关性似乎越来越少,但其空间的意义却越来越丰富,出现了个体的精神生活空间、沟通交往空间、网络虚拟空间、制度安排空间、社会生态空间等多重空间交错叠加、交互作用的局面。空间的烙印存在于并深深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社会交往等。显然,仅仅用传统的“时间—空间—运动”这一观点来解释多维空间下的实践活动或者活动实践已经行不通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也是如此,多维空间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要性凸显。
一、思想政治教育多维空间概念的引入
要把握多维空间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先了解空间、多维空间以及近年来对于空间、多维空间认识上的空间转向。在一般意义上,空间是由物体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的。也就是说,空间是物体存在的位置和场所,空间意味着物体之间的分布与联系。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把空间概括为事物“并存的秩序”①。马克思则进一步指出了空间的意义和价值:“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要素。”②马克思恩格斯对基于城市生产、空间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刻思考,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资本力求用时间消灭空间”之“时间换空间”思想。马克思说:“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流通空间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③这些思想都为空间理论的深入研究、为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空间转向”发端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亨利·列斐伏尔、米歇尔·福柯、曼纽尔·卡斯特、詹姆逊、大卫·哈维、爱德华·W. 苏贾等人(特别是其中的亨利·列斐伏尔与米歇尔·福柯)的研究与传播,突破了传统的以时间为主导而忽视空间的线性的、静态的、因果的、必然的历史决定论观念,以“社会、心理、文化和地域”的多维立体视角强调空间不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时性与并置性,进而引发了思维方式、提问方式、言说方式与解释模式的变革,形成了诸如社会空间、政治空间、都市空间、女性空间、休闲空间、虚拟空间以及空间生产、空间实践、空间表征等新理论,以崭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图绘着当代学术思想的文化地图。
我们看到,空间概念是多维的、动态的、辩证的,这些都基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改变以及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需要。我们所探讨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空间问题也是如此。多维意味着立体、系统、全面。如果我们把变化发展着的事物以不同的维度视角来看并依据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的话,那么,以“点”的角度来看,是“零维”(即没有长、宽、高);以“线”的角度来看是“一维”(即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高度);以“面”的角度来看是“二维”(即有长度、宽度,没有高度);以“静态空间”的角度来看是“三维”(即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以“动态空间”的角度来看是“四维”(即我们生活中所面临的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孤立的点、线、面都无法独立成为空间,具备“空间”这一意义必须具有“三维”或者“三维”以上的视角构成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空间或者多维空间就意味着复杂、系统与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或者多维空间亦是如此。尤其是在社会改革发展的时期,要完成好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与历史使命,要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认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或者多维空间问题。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属性又有哪些呢?
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内涵及其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发生的场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义所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场域④与意义的结合体——秩序。关于秩序的自然含义,古人凭借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把天地运行之道也即秩序描述为“天圆地方”;关于秩序的社会含义,,古往今来的政治哲学家们以及社会学家们一直在思考和追求社会秩序的建构及其有效实现。辞海中对秩序的解释为: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显然,秩序意味着一致性、稳定性、连续性和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便是在遵循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前提下,有条理地、有组织地或安排或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构成要素并维持其构成因素的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在物质空间、精神生活空间、社会空间的互通协调中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主流思想要求相统一的和谐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含义是多维的、动态的、可变的、辩证的。举例来说,维护受教育者人群思想的稳定、维护区域政治的稳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重要使命之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功能与发展如果仅限在“维稳”当下、现实的空间框架之中,受教育者就会缺少对现实空间的必要的超越之思考,这种缺少会使他们的精神生活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变得相对狭窄。事实上,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并非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鼓动”,而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内容”。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如果认为人民跟着布尔什维克走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的鼓动较为巧妙,那就可笑了。不是的,问题在于布尔什维克的鼓动内容是真实的。”⑤
要更进一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属性,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关于教育空间的一般属性。关于教育空间的一般属性,美国教育思想家亨利·吉鲁指出以下几点:(1)教育空间不能被当成脱离于特定社会场合的制度来研究;(2)教育空间应被视作话语、意义和人的主题建构和控制的政治性场所;(3)指导教育空间的价值观和信仰不是先验的普遍性原则,而是规范和政治性力量的社会建构。由此,我们可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属性也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空间制约并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一定空间内的实践,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生的场域,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着载体与支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发展空间的拓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方向指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设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营造一定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情感理性、思想认识、行为遵循等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人的更好发展。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培育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精神生活空间与行为空间的协调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在思想引导,重点在行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信、行等方面遵循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体系而且做到思想政治观念的知行统一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属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也扩展了人们的思想政治认知的空间范围。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体的精神生活空间、沟通交往空间、网络虚拟空间、制度安排空间、社会生态空间等相关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空间架构就需要在这些不同特点的空间中,把握规律性,找好结合点,具备话语权。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空间架构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中,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除了要考虑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科学态度以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基于发展规律之上的科学建构外,时间和空间因素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科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我们很难去想象脱离时间和空间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会是怎样的情形。我们看到,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深入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如主体论、过程论、方法论、课程论等的认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时间)的专门研究也即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也收获颇丰。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活动的空间以及活动所创造的空间给人的感觉仍然是狭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空间架构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空间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空间架构要有全面、立体、系统的视角。现从几个方面来着重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维空间架构。
1.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运行空间
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与学科建设的发展、课程体系与课程教材的完善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与更好发展,囿于现有的学校与教室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大思政观”⑥,开阔视野,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运行空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实践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和网络空间延伸等。
具体而言,通过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社团以及开展专题辩论会等形式,能够开阔受教育者的理论视野,拓宽受教育者的理论思考空间;通过举行诸如“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领悟,为受教育者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了解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通过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网络空间,能够使相对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变为受教育者畅谈人生的论坛和思想交流的精神家园,进而满足受教育者渴望沟通与交流的需要。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运行空间的延伸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状况,能够更近距离地熟悉受教育者的话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传授、宣传、引导工作。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的精神生活空间
精神是人的基本属性。精神生活空间是与人的精神活动直接相关的空间形式,是具有主体意识、人性觉悟的人所特有的并且充满着复杂的感知、想象、隐喻、意念与情感,是作为社会性的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本质地体现着“人”的生存状态,既是人性不断生成与丰富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完整的人”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完整的人”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⑦。显然,人的精神生活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本身便是个体不断占有自己的本质而获得人性的丰满和完善的过程,同时,人的精神生活空间与物质技术空间的平衡是塑造“完整的人”的“一体两翼”。纵观人类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思想的变革落后于技术的变革往往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技术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这种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表现得很明显的时候,思想的发展若不能与技术的发展相协调或者滞后于技术的发展,这就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正是这种不符合和偏离的存在,会给人类文明、给人类自身带来许多不幸。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解放和开拓人的精神生活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的精神生活空间的自由或者精神生活自由的空间,就是要合理地引导人不断超越当下物化的、异化的、对象化的束缚,趋向更为理想的、可能的、无限丰富的“精神庄园”。尽管人的精神生活空间无涯,但趋向理想的精神生活空间或者说精神生活空间的拓展要比理论课的讲授复杂得多、困难得多。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尝试结合优秀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知识,虽然这些文化知识不等于精神,但精神却蕴含在这些文化知识中间。这些文化知识大都经过了历史的沉淀,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凝结。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对这些文化知识的体验、感悟,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信仰,进而丰富和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空间。另外,价值观也可以沉淀到人的精神生活空间并作为新的精神力量引导精神生活空间开始新的拓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还应特别重视与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关联研究,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的精神生活空间。
<CMS>第一页1 2 3 >>最后页<CMS>
本文关键词:多维空间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3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53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