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博弈论视角下腐败行为的社会学分析(3)

发布时间:2014-06-30 22:13

  同时,从个体角度来考虑。在潜在腐败群体中,潜在腐败个体每一次博弈的“对手”都是随机的,他只知道在整个群体中采取某种行为方式的个体有多少,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自己将要面临的博弈中采取哪种行为方式。这种决策在多次博弈后逐渐积累和继承下来成为控制个体行为方式的程序,这种程序一旦确定将影响个体在以后博弈过程中的行为选择。
  (二)影响潜在腐败委托人博弈过程的文化因子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的观点,制度是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两者的强制性所组成,是影响个人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新制度经济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带有强制性的正式制度上,而忽视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认为非正式制度对于制度的良性运行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关于这一点连诺斯本人也承认。“尽管信仰显然已经成为信念体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对信念体系和随之产生的非正式规则的发展却了解很少”。
  1.信仰缺失。信仰是一种重要的力量源泉,它能够为个体的行为选择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和推动,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以及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崇高理想式的信仰逐渐褪去神圣的光环。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繁荣、物质丰富、财富增长,人们感性的物质需求被极大激活,信仰逐渐失去了其驱动力,人们对信仰的热情追求转变为对现实利益的理性计算,尽管人们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认识到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但人们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现实物质生活。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同时在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的影响下,信仰对于人们行为方式选择的导向作用也逐渐弱化,当信仰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常常会放弃信仰而选择更为现实的利益。
  2.价值观念的失范。价值观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价值的基本判断及评价。价值观念来源于生活实践,某种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它作为社会文化的解释框架就会反过来引导和制约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价值观念也经历着急剧的、深刻的嬗变,造成了这样一种失范状态: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被普遍接受或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形成社会规范“真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
  首先,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和判断,也导致人们面对同一情景中采取多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和选择。一方面,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传统价值观念愈来愈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新旧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被重新认识。人们价值观念也经历着不断重构的过程。在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我国也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经济,这就注定了价值观念是多样化、多层次的系统。
  其次,价值观念的功利化。经济行为主体的相对独立性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条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主体意识的普遍觉醒和主体地位稳固确立:追求个人利益、强调个性选择、要求个体自主;同时市场经济的繁荣也唤醒了人们对感性物质生活的满足需求。以往人们推崇的崇高价值理念受到冲击,理想在现实面前苍白无力。价值观念的功利化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用更加理性、更加现实的眼光看待一切。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待一切事物都以利益、效益、利害来标示。

  四、基础秩序的再造——制度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关于制度与文化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且众说纷纭。这一问题取决于人们对于文化与制度概念的界定。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而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制度、国家制定的正式制度和执行机制所构成。社会学制度主义学派所界定的制度不仅包括正式规则、程序、规范。而且还包括为人的行动提供‘意义框架’的象征系统、认知模式和道德模板等。他们都倾向于从广泛意义上来界定制度,将通常被认为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都纳入到制度范围内,即制度包含文化。而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大多将文化视为一个广义上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的概念,即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因而,在某一社会中由人们所创造和设立的各种制度便被文化所涵盖,成为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哪种看法,文化与制度之间都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关心的是文化、制度在腐败行为中的作用和影响,如果制度抑或是文化都无所不包。那就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为此,可以将制度与文化视为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的两个部分,即制度理解为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将文化理解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具体到腐败问题的治理而言,制度反腐与文化反腐就成为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且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制度与文化各自更新变化的速度不一致,导致传统社会中制度与文化的内在对应关系被打破。就腐败治理问题而言,制度是腐败治理之体,而文化是腐败治理之魂,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并使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我国目前反腐败的实践来看,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推动下,我国反腐败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在社会转型相对迟缓的情况下,作为反腐败制度顺利运行的基础秩序的文化反腐机制却没能跟得上,制度反腐与文化反腐出现了内在的不协调,造成我国腐败现象迟迟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因此。如何培育与反腐败制度良性互动的反腐败文化并使之共同协调发展。就为我国治理腐败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路径选择。


本文编号: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691_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8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