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06:36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媒体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实现途径


【摘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话语取得掌握、控制、支配和阐释的权力和权利。它是统治阶级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一种对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和塑造的资格和能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它促进了官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同时,西方话语、民间话语和网络管理失范也在不同层面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努力抓住机遇,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主题、表达方式方面进行创新是政府和学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哲学、政治学、网络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近年来国内外典型事件为案例,依托新媒体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其建构路径。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导论。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揭示了研究意义,概括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述评,同时陈述了研究的基本思路、所用的主要方法和框架结构,给出了主要创新点。第二章,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核心概念界定: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同时分析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环境、话语效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理论基础。即:政治合法性理论、文化领导权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揭示了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基本原则:先进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第三章,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在对新媒体的概念、类型、特征进行概述基础上,阐述了新媒体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带来的机遇并揭示了西方话语、网络话语、民间话语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的挑战。第四章,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有效途径。从话语主体(谁在说、对谁说)、话语内容(说什么)、话语方式(怎样说)、话语环境(什么情况下说)四个维度进行构建。即:话语内容上,建构蕴涵优秀文化的中国话语体系;话语方式上,转换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话语主体上,打通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话语环境上,强化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第五章,结语。
【关键词】:新媒体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实现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导论10-19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4-15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5-16
  • 1.3.1 研究思路15-16
  • 1.3.2 研究方法16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16-19
  • 1.4.1 研究内容16-17
  • 1.4.2 主要创新点17-19
  • 第2章.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基本理论19-31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19-22
  • 2.1.1 话语权19-20
  • 2.1.2 意识形态话语权20-21
  • 2.1.3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21-22
  • 2.2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22-25
  • 2.2.1 话语主体22
  • 2.2.2 话语内容22-23
  • 2.2.3 话语方式23-24
  • 2.2.4 话语环境24
  • 2.2.5 话语效果24-25
  • 2.3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理论依据25-28
  • 2.3.1 政治合法性理论25
  • 2.3.2 文化领导权理论25-26
  • 2.3.3 议程设置理论26-28
  • 2.4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基本原则28-31
  • 2.4.1 先进性原则28
  • 2.4.2 人本性原则28
  • 2.4.3 实践性原则28-29
  • 2.4.4 开放性原则29-31
  • 第3章.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31-39
  • 3.1 西方话语利用新媒体挤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32-34
  • 3.1.1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构筑话语霸权32
  • 3.1.2 披着普世价值外衣诋毁我国核心价值观32-33
  • 3.1.3 通过文化产品进行价值观渗透33-34
  • 3.2 民间话语借助新媒体遮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34-36
  • 3.2.1 民间话语偏激化遮蔽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感召力34
  • 3.2.2 民间话语世俗化遮蔽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34-35
  • 3.2.3 民间话语复杂化遮蔽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整合力35-36
  • 3.3 网络话语代表新媒体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36-39
  • 3.3.1 非主流网络话语蔓延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36-37
  • 3.3.2 网络话语问责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37-38
  • 3.3.3 网络话语失范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38-39
  • 第4章.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途径39-49
  • 4.1 话语内容上,建构蕴涵优秀文化的中国话语体系39-41
  • 4.1.1 吸取传统文化精髓39-40
  • 4.1.2 丰富主流文化内容40-41
  • 4.1.3 善用西方文化概念41
  • 4.2 话语方式上,转换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41-44
  • 4.2.1 由宏大叙事转向平凡叙事41-42
  • 4.2.2 创建高贵通俗的网语体系42-43
  • 4.2.3 精心设置话语议题43-44
  • 4.3 话语主体上,打通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44-46
  • 4.3.1 加强对意见领袖的政治引领44-45
  • 4.3.2 鼓励广大网民为政府代言45-46
  • 4.3.3 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积极推动政务公开46
  • 4.4 话语环境上,,强化网络舆论监管机制46-49
  • 4.4.1 制定法律政策引导网民理性建言47
  • 4.4.2 强化网络话语预警监督机制47-48
  • 4.4.3 实施分层管理与权责均衡48-49
  • 结语49-50
  • 参考 文献50-53
  • 致谢53-54
  • 附录54-55
  • 硕士学位论文信息备案表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丁云亮;;大众阅读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李珊;;漫谈大众文化中的粉丝产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莫国芳;;好莱坞电影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邓熙;曾小娟;;浅析韩寒小说中的叛逆人物塑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桂莉芬;;全民狂欢与身体消费——全民K歌互动节目“挑战麦克风”的文化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9 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王伟;;节日语境中的影像狂欢 接受视阈下的贺岁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强;;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学解读——以起点中文网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蔡骐;;大众传播与作为受众的粉丝[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9 张冠文;;微博话语秩序的建构[A];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分会场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12年

10 周山东;;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亚文化特征分析——基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视角[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笛;上海市奉贤区大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63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963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a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