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构建研究的转向突破
发布时间:2021-01-26 13:59
[目的/意义]透过国内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构建研究式微、研究方法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兴起的表象,揭示"此消彼长"背后是研究方法世界揭示范式的危机与转向突破。[方法/过程]首先,界定、分疏两类研究,提出研究问题;其次,结合CNKI与万方检索、内容分析法、文献追溯法,获得并梳理53篇相关文献;第三,探讨两类研究进展;第四,就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构建研究的范式危机进行论述;第五,比较新旧范式,就转向与突破的必然进行论述。[结果/结论]这种范式转向既是可贵探索也是困局突围的现实途径。新范式不仅有助于建设一个适合中国特色与情报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其确立与完善更能够为科学界提供一个适合时代特征与情报学特征的专门研究方法。[局限]情报学与图书馆学、信息学历史上交叉、关联乃至趋同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文献调查未考虑其他学科领域是不足之处。
【文章来源】: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43(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1 两类研究发表情况年代统计描述图
国内情报学理论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春天”[5],萌芽期的情报学方法体系构建研究在发展伊始自然延续“经典社会科学层次说”构建思想。情报学界坚信一个适合中国特色和情报特点的情报学研究方法论是可以建立和完善的,王崇德揭开了我国情报学方法体系构建研究的序幕。王崇德主张哲学方法在情报学领域具有直接性,不仅指导人们回答具体问题,哲学方法有时直接回答具体问题[4],不同于“经典社会科学层次说”,“王崇德层次说”中哲学方法、一般方法、专门方法并非上下层次关系,而是同一层级内的并列关系。随后1986—1988年,情报学方法体系构建研究迎来了历史高峰期[6]。近40载栉风沐雨,情报学逐渐发展起多种各具特色的方法体系构建学说,依据体系构建研究的构建视角、逻辑起点、思维程序、对核心问题持有观点等的差异,现有成果大体可分为6种学说:“层次说”“流程说”“功能说”“二分说”“对象说”,以及尚需时间检验的“时代说”。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进一步生成和完善化,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7],发展亦可视作人们对逐渐暴露问题的补救。本节透过对6种方法体系构建研究学说发展历程考察,对暴露出的危机进行评述。
表2 研究内容和层次编码规则 效果 研究内容 无特殊效果 1)对研究方法使用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和演化分析2)对不同群体的方法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如中外比较,期刊间比较等 10磅发光(蓝色,较小的“光晕”效果) 1)对“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共现关系进行探讨2)就“作者—研究方法”关系进行探讨3)扩展编码对象,如增加对研究工具编码 30磅发光(黄色,中等的“光晕”效果) 对“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关系进行探讨 50磅发光(红色,较大的“光晕”效果) 对“作者—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多重关系进行探讨如图3所示,调查研究成果突破集中在最近两年。王静宜等[14]、马秀峰等[15]分别通过引入计算机辅助方法识别情报学学术文献中所使用研究方法实体与研究主题,尽管自动标注在可靠性上存在探讨空间,但极大拓宽调查研究的范围和粒度。2019年,周娜等[16]将调查研究带入新的高度,基于调查结构构建了“作者—研究主题—方法”多重共现网络,提升了调查研究的深度与内涵,并为揭示学科领域隐性知识组合提供新范式;肖连杰等[17]将最新机器学习技术(BiLSTM-CRF模型)运用于情报分析方法实体识别,以对安全情报领域研究方法使用情况开展调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报分析方法识别研究——以安全情报领域为例[J]. 肖连杰,孟涛,王伟,吴志祥.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2019(10)
[2]情报分析中的方法应用研究[J]. 王静宜,徐敏,祝振媛,李广建.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01)
[3]我国情报学研究方法研究综述[J]. 李博闻,章成志.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02)
[4]基于LDA主题模型的“作者—内容—方法”多重共现分析——以图书情报学为例[J]. 周娜,李秀霞,高丹.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06)
[5]基于LDA主题模型的“内容-方法”共现分析研究——以情报学领域为例[J]. 马秀峰,郭顺利,宋凯. 情报科学. 2018(04)
[6]山水兼程探新知——记信息管理与情报学家马费成[J]. 裴雷.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2)
[7]图书情报学中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哲学基础及双重整合原理探析[J]. 叶鹰.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7(02)
[8]我国情报学理论的来源、应用及学科专属度研究[J]. 王芳,陈锋,祝娜,杨京. 情报学报. 2016 (11)
[9]新世纪以来科技术语的“消亡”举隅[J]. 信萧萧. 中国科技翻译. 2016(04)
[10]大数据环境下情报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J]. 余波,温亮明,张妍妍. 情报科学. 2016(09)
本文编号:3001235
【文章来源】: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43(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1 两类研究发表情况年代统计描述图
国内情报学理论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春天”[5],萌芽期的情报学方法体系构建研究在发展伊始自然延续“经典社会科学层次说”构建思想。情报学界坚信一个适合中国特色和情报特点的情报学研究方法论是可以建立和完善的,王崇德揭开了我国情报学方法体系构建研究的序幕。王崇德主张哲学方法在情报学领域具有直接性,不仅指导人们回答具体问题,哲学方法有时直接回答具体问题[4],不同于“经典社会科学层次说”,“王崇德层次说”中哲学方法、一般方法、专门方法并非上下层次关系,而是同一层级内的并列关系。随后1986—1988年,情报学方法体系构建研究迎来了历史高峰期[6]。近40载栉风沐雨,情报学逐渐发展起多种各具特色的方法体系构建学说,依据体系构建研究的构建视角、逻辑起点、思维程序、对核心问题持有观点等的差异,现有成果大体可分为6种学说:“层次说”“流程说”“功能说”“二分说”“对象说”,以及尚需时间检验的“时代说”。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进一步生成和完善化,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7],发展亦可视作人们对逐渐暴露问题的补救。本节透过对6种方法体系构建研究学说发展历程考察,对暴露出的危机进行评述。
表2 研究内容和层次编码规则 效果 研究内容 无特殊效果 1)对研究方法使用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和演化分析2)对不同群体的方法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如中外比较,期刊间比较等 10磅发光(蓝色,较小的“光晕”效果) 1)对“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共现关系进行探讨2)就“作者—研究方法”关系进行探讨3)扩展编码对象,如增加对研究工具编码 30磅发光(黄色,中等的“光晕”效果) 对“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关系进行探讨 50磅发光(红色,较大的“光晕”效果) 对“作者—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多重关系进行探讨如图3所示,调查研究成果突破集中在最近两年。王静宜等[14]、马秀峰等[15]分别通过引入计算机辅助方法识别情报学学术文献中所使用研究方法实体与研究主题,尽管自动标注在可靠性上存在探讨空间,但极大拓宽调查研究的范围和粒度。2019年,周娜等[16]将调查研究带入新的高度,基于调查结构构建了“作者—研究主题—方法”多重共现网络,提升了调查研究的深度与内涵,并为揭示学科领域隐性知识组合提供新范式;肖连杰等[17]将最新机器学习技术(BiLSTM-CRF模型)运用于情报分析方法实体识别,以对安全情报领域研究方法使用情况开展调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报分析方法识别研究——以安全情报领域为例[J]. 肖连杰,孟涛,王伟,吴志祥.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2019(10)
[2]情报分析中的方法应用研究[J]. 王静宜,徐敏,祝振媛,李广建.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01)
[3]我国情报学研究方法研究综述[J]. 李博闻,章成志.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02)
[4]基于LDA主题模型的“作者—内容—方法”多重共现分析——以图书情报学为例[J]. 周娜,李秀霞,高丹.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06)
[5]基于LDA主题模型的“内容-方法”共现分析研究——以情报学领域为例[J]. 马秀峰,郭顺利,宋凯. 情报科学. 2018(04)
[6]山水兼程探新知——记信息管理与情报学家马费成[J]. 裴雷.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2)
[7]图书情报学中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哲学基础及双重整合原理探析[J]. 叶鹰.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7(02)
[8]我国情报学理论的来源、应用及学科专属度研究[J]. 王芳,陈锋,祝娜,杨京. 情报学报. 2016 (11)
[9]新世纪以来科技术语的“消亡”举隅[J]. 信萧萧. 中国科技翻译. 2016(04)
[10]大数据环境下情报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J]. 余波,温亮明,张妍妍. 情报科学. 2016(09)
本文编号:3001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300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