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亡佚原因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2-10-08 11:39
史志、方志、书目、各种文献载录和现存中医图书检索显示,中医学古籍有大量的亡佚。中医古籍的亡佚,对中医学理论与经验的丰富和积累,对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延续,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医图书管理工作者和中医学术研究者,对中医古籍亡佚的原因,应高度重视并积极防范。然而,通过期刊检索和网络查询,目前尚未发现专门研究中医古籍亡佚原因的论文、论著。为了更好地做好古籍收藏、保护、管理、传播工作,本研究利用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史学的方法,通过对亡佚以及现存古医籍的分析,通过亡佚状况和数量的考察,试图探寻古医籍亡佚的原因以及由古医籍亡佚导致的中医学学术损失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年代愈久,亡佚愈重,存留愈少。但是亡佚数量的绝对值,年代越近越大,这与书籍的产出量成正比。导致古医籍亡佚的因素很多,写录、保存、传播不便是汉代以前医籍亡失的关键所在。医书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未经刊刻,仅有抄本,则复份稀少,极易亡失。刊刻版次越多,社会流传越广,存留几率越大。国家政府和统治者对医籍高度重视、施行保护政策、保护行为,对增加收藏,减少亡失十分重要。战争、动乱等社会动荡状态,从多方面减少了医籍的产生并严重加速医籍的散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中医学
1.2 中医文献
1.3 中医古代文献的形式
1.4 中医古代文献涉及的范围
1.5 中医古籍的范围与概念
1.6 中医古籍的亡佚概数
1.7 本研究的背景、现状、方法、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录写、保存与传播困难是汉前医书亡佚的关键
2.1 医籍亡佚的数量和程度与时代先后的关系
2.2 汉以前医书大量亡佚
2.2.1 马王堆汉墓等简帛医书未见著录
2.2.2 《七略》著录医书几乎销声匿迹
2.2.3 《素问》《灵枢》所引医籍不见踪影
2.2.4 汉代四大经典并非原本传世
2.3 汉以前录写、保存、传播的困难
2.3.1 简帛制作费工夫,成本高
2.3.2 简帛书写字数有限
2.3.3 备份少,“发行量”小,传播受限
2.3.4 使用不便,易损坏
第3章 刊印状况是古医籍存亡的影响因素
3.1 历代刊印医书的概况
3.2 未经刊刻的抄本医书存世艰难
3.2.1 抄录本
3.2.2 原稿本
3.3 原稿本未刻主因资金短缺
3.4 版次多寡导致古医籍的命运不同
3.4.1 再三刊行易于流布
3.4.2 昙花一现难求永芳
第4章 政府行为与医籍存亡休戚相关
4.1 政策得力的积极作用
4.1.1 隋唐的政府作为
4.1.2 北宋校正医书局
4.1.3 金元的宽松文化
4.1.4 明代的世医制度
4.1.5 清朝的纂修医书馆
4.2 皇庭失误的消极影响
4.2.1 明朝因人废书
4.2.2 清朝偏废针灸
4.2.3 清朝文字狱殃及医籍
第5章 社会动荡致使众多医籍在劫难逃
5.1 旧籍不保,新著难行
5.2 流布受限
5.3 兵火焚烧
第6章 自然淘汰是古医籍亡佚主因
6.1 疾病谱变化影响
6.2 学术价值不大
6.2.1 房中类
6.2.2 运气类
6.2.3 摘编便用类
6.3 适用范围有限
6.3.1 人体解剖类
6.3.2 养生类
6.4 新陈代谢
6.4.1 本草著作的更替
6.4.2 佚书对学术的影响
第7章 对古医籍亡佚因素的几点思考
7.1 “秘而不传”是否罪魁祸首
7.2 抄本是否绝密奇术
7.3 地方志是否完全真实
7.4 文献载录是否准确无误
7.4.1 抄本与刊本书名变换
7.4.2 同一作者一书多名
7.4.3 投机剽窃改头换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采艾编》与《采艾编翼》作者考辨[J]. 李会敏,董尚朴. 中华医史杂志. 2009(06)
[2]《指微赋》作者籍贯考[J]. 董尚朴,李会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03)
本文编号:3687648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中医学
1.2 中医文献
1.3 中医古代文献的形式
1.4 中医古代文献涉及的范围
1.5 中医古籍的范围与概念
1.6 中医古籍的亡佚概数
1.7 本研究的背景、现状、方法、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录写、保存与传播困难是汉前医书亡佚的关键
2.1 医籍亡佚的数量和程度与时代先后的关系
2.2 汉以前医书大量亡佚
2.2.1 马王堆汉墓等简帛医书未见著录
2.2.2 《七略》著录医书几乎销声匿迹
2.2.3 《素问》《灵枢》所引医籍不见踪影
2.2.4 汉代四大经典并非原本传世
2.3 汉以前录写、保存、传播的困难
2.3.1 简帛制作费工夫,成本高
2.3.2 简帛书写字数有限
2.3.3 备份少,“发行量”小,传播受限
2.3.4 使用不便,易损坏
第3章 刊印状况是古医籍存亡的影响因素
3.1 历代刊印医书的概况
3.2 未经刊刻的抄本医书存世艰难
3.2.1 抄录本
3.2.2 原稿本
3.3 原稿本未刻主因资金短缺
3.4 版次多寡导致古医籍的命运不同
3.4.1 再三刊行易于流布
3.4.2 昙花一现难求永芳
第4章 政府行为与医籍存亡休戚相关
4.1 政策得力的积极作用
4.1.1 隋唐的政府作为
4.1.2 北宋校正医书局
4.1.3 金元的宽松文化
4.1.4 明代的世医制度
4.1.5 清朝的纂修医书馆
4.2 皇庭失误的消极影响
4.2.1 明朝因人废书
4.2.2 清朝偏废针灸
4.2.3 清朝文字狱殃及医籍
第5章 社会动荡致使众多医籍在劫难逃
5.1 旧籍不保,新著难行
5.2 流布受限
5.3 兵火焚烧
第6章 自然淘汰是古医籍亡佚主因
6.1 疾病谱变化影响
6.2 学术价值不大
6.2.1 房中类
6.2.2 运气类
6.2.3 摘编便用类
6.3 适用范围有限
6.3.1 人体解剖类
6.3.2 养生类
6.4 新陈代谢
6.4.1 本草著作的更替
6.4.2 佚书对学术的影响
第7章 对古医籍亡佚因素的几点思考
7.1 “秘而不传”是否罪魁祸首
7.2 抄本是否绝密奇术
7.3 地方志是否完全真实
7.4 文献载录是否准确无误
7.4.1 抄本与刊本书名变换
7.4.2 同一作者一书多名
7.4.3 投机剽窃改头换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采艾编》与《采艾编翼》作者考辨[J]. 李会敏,董尚朴. 中华医史杂志. 2009(06)
[2]《指微赋》作者籍贯考[J]. 董尚朴,李会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03)
本文编号:3687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368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