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后现代主义学与图书情报学研究综述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4-07-01 16:35
1 引 言
用哲学化的视野观察科学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揭示科学研究与知识、社会存在和人之间的关系,并最终促使我们用更为合理的方法得出更真实反映社会存在的理论…。图书情报学理论和实践中对自身理论基础和身份的迷惑正是缺乏学科哲学观照(philosophicalcounterpart)的反映。在此研究需求下,国内外学者开始探索图书情报学哲学层面的解释和理论基础”。],其中后现代主义哲学解释下的图书情报学研究不乏深入见解。
本文在回顾图书情报学哲学研究渊源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也有“后现代哲学”的说法,本文采纳冯俊教授的说法,即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后现代社会的社会特征、知识特征、文化特征、心态和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在理论上的反映)与图书情报学的关联研究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图书情报学若干问题的一种解释。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被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涵盖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以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化为特征。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指导思想对图书情报学现状具有映射价值,并能够为其发展提供可能的方向和观照。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图书情报界的研究者基本认同图书情报学与哲学的天然内在联系。约赫兰德(Birger Hjrland)曾总结出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如下哲学假设,包括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经验主义(empiricism)、女性主义认识论(feministepistermology)、解释学和现象主义(hermeneutics andphenomenology)、历史主义(historicism)、马克思主义哲学(marx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范式理论(paradigm—theory)、后现代主义和后建构主义(postmodernism andpostconstmetural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realism and critical realism)、实用主义(pragmatism)和系统论(systems theory)。随着哲学层面上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哲学①、社会认识论、信息哲学开始进入研究视野。
在此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图书情报学的关系开始引起关注。主要分为后代主义哲学与图书情报学研究本身的关系以及对图书情报学学科环境的观照。
密苏里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巴德教授(John M,Budd)是较早开展图书情报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关联研究的学者,认为经过修正的认识论可以解释图书馆的本质和人在图书情报学实践中的认识状态,并强调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即用后现代主义认识论取代以理性和绝对正确为代表的现代性理论。1998年,莱德福德依据福柯的论文“The fantasia of li—brary”,运用后现代认识论的观点对图书馆、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员以及读者的认知和理解进行重构,提出“图书馆的目标是使读者和作者自由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理解外界强加的知识排序”。此后,福柯的观点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图书情报学研究者关注。200B年,莱德福德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探讨图书情报学中的“管状视野和盲点(tunnel vision and blind spots)”,即图书情报学中的话语成规何以成为问题,这种话语成规如何阻碍图书情报学研究多样化以及如何利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来促使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者进行反思,并促使新的话语规范的形成。这种运用后现代主义哲学典型理论方法对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活动本身进行的思考,推动了图书情报学哲学研究的严谨化和深入化,并促使图书情报学展开跨学科思考。
与此同时,美国情报学家维思格提出了后现代科学知识变迁的概念,包括知识的非个人化、可信度、零碎化和理性化,在这种情况下,情报学应该成为一门后现代科学,即不应完全了解外在世界的运作,而是以问题为导向。英国情报学家穆迪曼提出图书情报学的教育背景不再是informatin society能够表述的,应该用“复杂的、片段的和后现代”来表述,图书情报学关注公共知识社会变迁的管理视角已不再适用。霍巴则把书目指导和学生教育联系起来,提出传统的书目教育应该汲取后现代教育理念,图书馆应是一个在话语背景下的学习中心。
国外研究至少在三个方面为图书情报学提供了研究帮助:①为关于图书情报学本质的思考提供新思路,比如福柯的观点、后现代认识论;②为图书情报学研究提供了多种研究方法,比如解释学的方法、话语分析的方法等;③为图书情报学学科生存环境提供新的解释,以此帮助研究者重新认识图书情报学的社会存在。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哲学层面的图书情报学研究,一方面是引进介绍西方哲学理论;另一方面也试图用本土话语来解释本土现象,或用西方话语来透视本土现象。傅荣贤认为中国古代文献收集、整理和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向个体存在敞开的,表现出与科技相对的哲学性。金胜勇等人提出用科学哲学的判断标准来对图书馆学的科学性进行观照性研究。王知津则对情报学中的哲学基础理论、哲学方法应用、哲学理论应用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国内学者运用后现代主义观点和方法对图书情报学展开研究较晚。蒋永福明确提出中国的图书馆学具有后现代理论特征:价值多元主义、权利话语取向、工具理性盛行。王建冬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情报学基础理论的影响,包括波普尔现代本体论思想、库恩科学历史主义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哲学在情报学理论中的显性引入与启发以及新解释学和社会建构主义两种取向的作者、读者与文本关系的后现代解读方法对情报学认知观和领域分析等基础理论的影响。王知津认为情报学中表现出的非表达特质、不确定性、多元性和去中心化等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而情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报学后现代主义趋势的表现。俞传正认为后现代主义阶段的科学哲学对“语境”的关注会对情报学的发展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赖鼎铭分析了后现代社会对图书资讯服务的冲击,包括对经典作品的解构、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和学习体制的虚拟化冲击以及数字化技术对图书资讯服务的质量、可得性和可用性的新要求。叶乃静提出后现代社会的图书馆学要从传统的精英视角为大众服务。此外还有对后现代图书馆的描述。
本文编号:716
用哲学化的视野观察科学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揭示科学研究与知识、社会存在和人之间的关系,并最终促使我们用更为合理的方法得出更真实反映社会存在的理论…。图书情报学理论和实践中对自身理论基础和身份的迷惑正是缺乏学科哲学观照(philosophicalcounterpart)的反映。在此研究需求下,国内外学者开始探索图书情报学哲学层面的解释和理论基础”。],其中后现代主义哲学解释下的图书情报学研究不乏深入见解。
本文在回顾图书情报学哲学研究渊源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也有“后现代哲学”的说法,本文采纳冯俊教授的说法,即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后现代社会的社会特征、知识特征、文化特征、心态和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在理论上的反映)与图书情报学的关联研究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图书情报学若干问题的一种解释。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被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涵盖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以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化为特征。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指导思想对图书情报学现状具有映射价值,并能够为其发展提供可能的方向和观照。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图书情报界的研究者基本认同图书情报学与哲学的天然内在联系。约赫兰德(Birger Hjrland)曾总结出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如下哲学假设,包括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经验主义(empiricism)、女性主义认识论(feministepistermology)、解释学和现象主义(hermeneutics andphenomenology)、历史主义(historicism)、马克思主义哲学(marx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范式理论(paradigm—theory)、后现代主义和后建构主义(postmodernism andpostconstmetural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realism and critical realism)、实用主义(pragmatism)和系统论(systems theory)。随着哲学层面上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哲学①、社会认识论、信息哲学开始进入研究视野。
在此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图书情报学的关系开始引起关注。主要分为后代主义哲学与图书情报学研究本身的关系以及对图书情报学学科环境的观照。
密苏里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巴德教授(John M,Budd)是较早开展图书情报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关联研究的学者,认为经过修正的认识论可以解释图书馆的本质和人在图书情报学实践中的认识状态,并强调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即用后现代主义认识论取代以理性和绝对正确为代表的现代性理论。1998年,莱德福德依据福柯的论文“The fantasia of li—brary”,运用后现代认识论的观点对图书馆、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员以及读者的认知和理解进行重构,提出“图书馆的目标是使读者和作者自由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理解外界强加的知识排序”。此后,福柯的观点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图书情报学研究者关注。200B年,莱德福德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探讨图书情报学中的“管状视野和盲点(tunnel vision and blind spots)”,即图书情报学中的话语成规何以成为问题,这种话语成规如何阻碍图书情报学研究多样化以及如何利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来促使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者进行反思,并促使新的话语规范的形成。这种运用后现代主义哲学典型理论方法对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活动本身进行的思考,推动了图书情报学哲学研究的严谨化和深入化,并促使图书情报学展开跨学科思考。
与此同时,美国情报学家维思格提出了后现代科学知识变迁的概念,包括知识的非个人化、可信度、零碎化和理性化,在这种情况下,情报学应该成为一门后现代科学,即不应完全了解外在世界的运作,而是以问题为导向。英国情报学家穆迪曼提出图书情报学的教育背景不再是informatin society能够表述的,应该用“复杂的、片段的和后现代”来表述,图书情报学关注公共知识社会变迁的管理视角已不再适用。霍巴则把书目指导和学生教育联系起来,提出传统的书目教育应该汲取后现代教育理念,图书馆应是一个在话语背景下的学习中心。
国外研究至少在三个方面为图书情报学提供了研究帮助:①为关于图书情报学本质的思考提供新思路,比如福柯的观点、后现代认识论;②为图书情报学研究提供了多种研究方法,比如解释学的方法、话语分析的方法等;③为图书情报学学科生存环境提供新的解释,以此帮助研究者重新认识图书情报学的社会存在。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哲学层面的图书情报学研究,一方面是引进介绍西方哲学理论;另一方面也试图用本土话语来解释本土现象,或用西方话语来透视本土现象。傅荣贤认为中国古代文献收集、整理和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向个体存在敞开的,表现出与科技相对的哲学性。金胜勇等人提出用科学哲学的判断标准来对图书馆学的科学性进行观照性研究。王知津则对情报学中的哲学基础理论、哲学方法应用、哲学理论应用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国内学者运用后现代主义观点和方法对图书情报学展开研究较晚。蒋永福明确提出中国的图书馆学具有后现代理论特征:价值多元主义、权利话语取向、工具理性盛行。王建冬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情报学基础理论的影响,包括波普尔现代本体论思想、库恩科学历史主义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哲学在情报学理论中的显性引入与启发以及新解释学和社会建构主义两种取向的作者、读者与文本关系的后现代解读方法对情报学认知观和领域分析等基础理论的影响。王知津认为情报学中表现出的非表达特质、不确定性、多元性和去中心化等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而情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报学后现代主义趋势的表现。俞传正认为后现代主义阶段的科学哲学对“语境”的关注会对情报学的发展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赖鼎铭分析了后现代社会对图书资讯服务的冲击,包括对经典作品的解构、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和学习体制的虚拟化冲击以及数字化技术对图书资讯服务的质量、可得性和可用性的新要求。叶乃静提出后现代社会的图书馆学要从传统的精英视角为大众服务。此外还有对后现代图书馆的描述。
本文编号: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