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国内外后现代主义学与图书情报学研究综述与思考(2)

发布时间:2014-07-01 16:35

  国内学者对图书情报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图书情报学研究和实践现状的分析上,并没有涉及研究所反映的社会存在以及对研究本身的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内容较为浅层。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学者开始探索深层次运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国内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与实践,比如俞传正在其博客中提到国内图书馆事业的后现代转型,即从事业转向职业,藉以改变国内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并提出如何借助话语分析方法对图书馆用户进行分析。

  
  3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图书情报学现状的解释

  
  3.1 技术的地位
  技术要素在图书情报学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自明。从讨论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院对技术、方法和管理技能的忽视开始,美国学者一直关注新技术的出现对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以及情报学之间关系的影响。萨瑞塞维克认为情报学与信息技术有密切的相关性,约赫兰德认为“一门学科必须由其研究对象而不是使用的工具来界定”。欧美研究者承认信息技术在促进情报学出现和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研究对象本身,连萨瑞塞维克也提出情报学面临着最大的危险——忽视用户和人,只专注于技术。
  如何看待技术在图书情报学中的地位?一方面,生态后现代主义认为技术既不是拖着我们尾巴随它而走的独立力量,也不仅仅是一种中立的、非价值的工具集合,每一种新技术的目标和设计都反映了我们的文化。图书情报学中的技术应该成为学科价值和方向的体现和实现手段。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认为技术是知识体系理性的表现形式,是现代社会最能展现理性实力的手段。现代性的图书情报学研究正是用技术证明人对社会存在的掌控以及其在学术群体中的尊严地位。图书情报学中普遍存在的工具理性被人们质疑,其解决之路又在哪里?①在于对技术的重新定位,即技术为理论、实践和价值服务,而不是技术本身是理论、实践和价值;②在于技术适用范围的确定,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用技术解决以及在方法选择表中的排序。非理性主义中对工具理性的发难、强调情感思维和感性方法可以作为突破口。传统的社会学方法,扎根理论,也能促使图书情报工作的改善并提供新的思路。
  
  3.2 多种声音的存在
  图书情报学研究的一大特点就是多种声音同时存在。有人统计国内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末有五六十种之多。该特点一方面体现出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本质和基点的固执追求;另一方面又表明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正愈来愈显现出后现代主义哲学非中心化、非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和视角主义的特征。表现为:①抛弃“普遍性知识、总体化语言”,图书情报学的总体总是不完全的,需要增补,这种增补有赖于认识的深入以及认识对象本身的发展;②图书情报学的客体和主体都是非中心的、非封闭的,只有正确认识图书情报学认识对象和认识活动的位置与空间,才不会局限于“机构”与“非机构”、“大图书情报观”与“小图书情报观”之争;③图书情报学中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和永恒的框架,即不能对任何观点抱以绝对化或力求学界统治地位的想法,也不能将追求真理与追求绝对等同;④对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应脱离固定界限概念限制,传统哲学和逻辑实证主义推崇的是概念分析,但其分析对象往往是抽象的和静止的,忽略了对象本身的动态发展和复杂性,图书馆学所关注的“图书馆”正是如此。国内图书馆学研究倾向于找到学科研究基点,试图通过明确学科基点和学科体系的建立来指导实践并确立其科学地位的做法体现出现代性和后现代的碰撞与冲突、坚持与突破。
  
  3.3 身份危机
  关于图书情报学身份的迷惑以及由此带来的危机感一直是研究者关注但又不愿直面的问题。学科的地位以及由于现代性理论中对理性、地位的尊崇使得我们一直陷入“术”与“学(道)”争论的怪圈中。从图书馆专业(1ibrarianship)、图书馆研究(1ibrary study)到图书信息学(1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y),这些变化可以显示此学科研究取向的范式递变,图书信息学的研究与学科本身也从录音带、影带、光盘到网络,不断学习调整,以求跟得上技术变迁的脚步,但却面临名称的争议、学院归属、失焦的教育目标、核心课程的难产、学生来源狭隘、本土性教材、研究工作等方面的困境。后现代主义哲学能够为这种身份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困境带来什么改变?首先是思想的转变,图书情报事业不再是最初现代性中维护自由与公平的宏大事业,在其合法性危机、技术导致的生存危机的背景下,需要从现代性时期的一项事业转而成为后现代时期一项普通的职业;其次转变方法,比如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建构主义,即关注用户使用图书馆的目的及图书馆对他的帮助是什么。现代性指导下的用户研究由常态模式看用户,因此,在某一时空背景下,某一群人的行为是一样的,和个人的信息需求情境没有相关性。建构主义认为使用者是在建构环境,而不是适应环境。所以,预测及了解用户如何使用信息,必须先了解其信息需求产生的情境,进而了解用户是在怎样的情境下使用图书馆。图书馆若能由意义建构理论来了解用户信息需求产生的情境,并提供帮助,图书馆使用率必能提高,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得以体现。

  
  4 后现代主义哲学指引下的图书情报学未来——一种可能

  
  4.1 图书情报学的存在环境
  图书情报学的诞生与知识和信息传播及利用密切相关。利奥塔对后现代社会知识和科学状况的考察展现出社会知识的深层特征。①知识的信息化(量化和可操作化),以计算机运用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迅速改变知识的性质,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信息量,才能被生产者和使用者获取和使用。②知识的商品化。知识和认识者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关系,而是为了价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供求关系。如此,知识的获得(包括研究)和知识传播(包括教学)都发生了改变。图书情报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的信息化要求那些传统载体形式的知识必须改变,否则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和可能性;知识的商品化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动机、知识流动的方式、知识的生产都将与利益、价值和金钱紧密相关,那么纯粹的本文来自笔耕文化图书档案(http://www.bigengculture.com/tushudanganlunwen)阅读、文化的教养与熏陶、知识的提供,乃至传统的保存和继承都将受到金钱的制约与改变,传统的图书馆使命和情报机构的工作该将何去何从?

本文编号: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716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3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