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博物馆信息-文本、实物、档案、展览及博物馆转型问题研究(4)

发布时间:2014-08-18 16:04

海德.H.海茵在反思福柯理论时说:“一个社会为保持社会自身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会命名对自身重要的事物,想方设法维护这些事物,教育社会成员认识它们的价值和用处,并为它们在每日生活或仪式上出现创造机会。这些目的通过无数公众参与的仪式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得以完成,其中包括对物体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通过赠送礼物、娱乐活动、侵略、商业交换、宗教仪式、自我装饰、医疗实践、艺术展示和社会认可的权利规则等等。”11博物馆展览同属于强化物的“价值”的一种形式,而把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当做是文本、文献与档案并列在一起看待时,正好有利于突破福柯所说的“人类思维的局限”。
.....................................

本文结论

博物馆的转型:从意义建构者到体验的激发者
阿瑟.丹托说:“西方哲学思维的整个形式和过程都绝对取决于这一事实,即其最初以及最好的文本,都曾是对话”
公共博物馆从开放那一刻起起就意味着“对话”将改变他原有的面貌,将不可避免地与社会、政治、民主运动产生关联。从 1789 年法国大革命开始,巴黎的批评家们就着力于宣扬博物馆机构要作用于公众,让他们变得能读书写字,认识历史,从而推翻旧的政体,因此批评家们推崇在博物馆展示大卫《贺拉斯兄弟的宣誓》这种指涉当代生活的“当代艺术”。从那时开始,批评家们就已经在督促博物馆向一个自由的“公共空间”发展,他们将大卫这类隐喻社会政治的作品本身看做一个激发公共对话的“文本”,批评家们认为博物馆若能够大方地展示这样的“文本”,那么博物馆在当时生活中的社会功能就是正面和积极的,至少可以抑制国王和官员在公共场合言论的专权。

在现代博物馆的模型中,公众自由选择性进一步扩大,如果公众愿意把艺术博物馆看做自己徜徉的艺术宫殿,带着自由愉悦的心情把那些在评论家眼里的严肃作品看作是一些美丽的艺术品来欣赏的话,博物馆实际上在精英主义以外就已经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就像大型的购物超市,人们可以随心所欲,或者享受只看不买的“窗户式”购物体验,或者随便看看有什么令人开心的新鲜物品,激发自己对生活探索的乐趣。这种“看风景”式的体验可以满足更多观众进入博物馆的愿望。克罗在他的书《公共文化中的现代艺术》中提问:现代主义艺术家和来自通俗或大众文化中的材料持续不断的发生关系,将会形成什么呢?实际上,那些存放在博物馆中的古代艺术品,无法真正令我们置身于和古代的联系之中,古代艺术虽然需要阐释,但是也因为我们和古代艺术家身处的文化是有某种距离的,因此我们在不完全能够体会这些艺术品的意义“全貌”时,博物馆可以用当代的“视野”及当下的美好体验去弥补艺术品本身所不能给予的“时光之旅”。
洛杉矶的盖蒂博物馆和由贝聿铭设计的中国苏州博物馆正是把古代艺术品与“博物馆旅行”结合的最好例子,二者强调了一种“观看-游玩”一体化的愉悦体验,把古代的经典藏品与当代的建筑结合在一起,既满足了在博物馆中观看珍贵藏品的学习欲望,又满足了人们在旅行中对于体验“别样的风景”的心理诉求。那么,博物馆的精英艺术也就成了与大众艺术一样的东西了,这样的设想是解放性的,博物馆能够再次成为当下文化的一部分。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8398_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d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