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词隐喻意义的形式实现——动词多义性的集成描写
本文关键词:论动词隐喻意义的形式实现——动词多义性的集成描写
更多相关文章: 动词隐喻意义 多义性 句法条件 句法—语义界面 集成描写
【摘要】:动词隐喻意义的不同必然会在形式性能上反映出来。文章主要从题元的配价结构或题元形态—句法结构、题元次语义属性、题元语义功能、副题元兼容扩展以及句法转换条件等方面对动词隐喻意义的相应形式机制展开分析和描写,尝试建立起俄语动词隐喻的句法—语义界面观。文章研究将为动词隐喻意义找到新的语言学依据和佐证,也将有助于揭示动词认知意义同句法语义、形式特征之间的密切关联。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俄语动词隐喻机制研究”(11BYY12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动词多义性的集成描写研究”(NCET-10-0152) 黑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俄语语言学创新研究”(TD2012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5
【正文快照】: 一、引言动词隐喻产生的语义变化必然投射到形式层面,这构成动词隐喻意义的形式机制,是形式-语义同构性在动词认知隐喻中的独特表现。动词隐喻意义对应的形式内容主要指句法方面的特征,包括句法分布和句法转换两大类形式特征,前者主要指题元的配价结构或题元形态-句法结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家骅;;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义素分析语言[J];当代语言学;2006年02期
2 彭玉海;俄语动词范畴与语言理论体系[J];外语学刊;2003年02期
3 彭玉海;;论动词转义的题元结构变异机制——动词语义的认知转喻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4 刘宇红;;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研究的三种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06期
5 杜桂枝;俄语动词明喻转义的认知心理机制[J];中国俄语教学;2003年03期
6 蔡晖;;试论диатеза[J];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01期
7 潘文国;;界面研究四论[J];中国外语;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德;汉语句子理解进程中句法整合与语义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王静;;“格”语法对TG标准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王洁;;试论新词的可接受度[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4 李银兵;文萍;;后期维特根斯坦语法分层的目的性分析[J];北方论丛;2008年05期
5 王洪铭;;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解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5期
6 韩野;;“伽利略—牛顿风格”与生成语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6期
7 郭琳;;转换生成语法对歧义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2期
8 王明亮;刘智慧;;结构歧义句之转换生成语法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9 吴延平;;重新审视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孙腊枝;;试析英语语言的转换规则及其对表达风格的影响[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连影;解读《意义(?)文本》模式[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苏剑;语言演化与语言保护: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王志坚;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李侠;配价理论与语义词典[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王洪明;俄汉阐释动词词义的元语言释义对比[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徐东辉;加克“语言转化”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志丹;哈贝马斯语言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9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达胡白乙拉;蒙古语基本动词短语自动识别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云;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丽娜;《世说新语》空语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芳;泰汉被动句比较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郭春燕;汉语复句分类研究新探索[D];安徽大学;2011年
5 杨柳;奥哲果夫《俄语详解词典》中表示认知过程动词的释义模式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丽;汉语类别词的基元—同场释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桐芝;俄汉动词释义元语言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张丽韫;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9 潘龙刚;语感、语言意识与语文教学论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恩福;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发展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年01期
2 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年03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彭玉海;题元与俄语语义理论[J];外语学刊;2003年04期
5 董燕萍,梁君英;走近构式语法[J];现代外语;2002年02期
6 詹卫东;;论元结构与句式变换[J];中国语文;2004年03期
7 陶红印;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J];语言研究;2000年03期
8 彭玉海;俄语动词词汇信息库[J];中国俄语教学;2000年01期
9 彭玉海;论客体题元[J];中国俄语教学;2000年03期
10 Ю.Д. Апресян;杜桂枝;;莫斯科语义学派[J];中国俄语教学;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英;;据2006年高考完形填空题谈词的多义性[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08年12期
2 刘敏;郭永刚;;对日语动词「かける」的认知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3 文传淑;;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禁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6期
4 高玲玲;;IF条件句的多义性探究[J];科技信息;2010年33期
5 顾玲;;意象图示下的英语情态动词多义性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章宜华;多义性形成的认知机制与词典义项的处理——兼谈多义词的语义理据及词典义项的解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樊军;;英语介词OF语义多义性及其翻译[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王晚明;郭永刚;;从移动图式探究格助词“に”的多义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张建芳;;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多义特性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王淑英;;英语词汇多义性及多功能性的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熊学亮;;论构式的认知多义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唐玲;;英语情态意义的认知解读和多义性的顺应论释解——以must一词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志虹;;日本古代文献中的“なさけ”——《源氏物语》之前的用例考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魏以达;;试论世界语和英语的词缀体系[A];湖北省世界语协会世界语研讨会论文集(1980-2002)[C];2002年
5 徐李洁;;英语IF条件句主观化模式的建构[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版编辑邋郭之纯 谢征 葛颂良 郑宏;龙,英文译名及文化意义的争鸣(二)[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全国政协原常委、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李赣骝邋九三学社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 顾祚华;龙,英文译名及文化意义的争鸣(四)[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许苏民;汉语不如德语富于思辨性吗[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葛晶;整合性描写原则视域下的语言多义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林正军;英语感知动词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晓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Dao(道/Way)的多义性及其拓展的语义概念形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杨晓敏;日语复合动词的多义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李侠;配价理论与语义词典[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张绍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陈林俊;现代日语情态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丽;俄语词汇多义性探微[D];辽宁大学;2011年
2 刘玲;关于“山”和[山]的多义性[D];吉林大学;2013年
3 熊田甜;A and B表达式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淼;量词「本」多义性的认知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5 薛媛;介词在VPN结构中的动态识解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訾文静;从认知语义论的角度考察日语复合动词的多义性[D];重庆大学;2009年
7 邓静;一般过去时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洪明;俄语动词语义中预设问题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刘树念;认知框架下英语词汇多义性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84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118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