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容动词为中心考察中日同形同义词
本文关键词:以形容动词为中心考察中日同形同义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3年
以形容动词为中心考察中日同形同义词
周岩
【摘要】:中日同形词可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同形异义词三类。以前的研究多将重点放在同形类义词及同形异义词之上,关于同形同义词的研究很少。由于同形同义词在实际应用中的语义也不完全相同,所以本论文以日语中的形容动词为中心,通过中日同形同义语的共起词,考察了中日同形同义词在实际运用中的词性的差异和语义范畴的偏重。 形容动词可分为和语系形容动词,汉语系形容动词,外来语系形容动词和混种语系形容动词。其中,汉语系形容动词是借用中国的汉字,并且在与日语同化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形容动词的特性的字音语。由此,日语的字音语语干采用了同汉语相同的标记。中日两国的语言学研究者认为这就是同形词。在本论文的准备阶段,通过笔者的调查可知,汉语系形容动词共有4137个。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本论文设置以下原则从而缩减研究对象的数量。 1.语构成为并列关系的汉语系形容动词 2.由两个字构成的汉语系形容动词 在对中日同形词进行对照研究之时,研究者多参照词典来确定研究对象的词义。因此,本论文使用《广辞苑》《国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字典,收集了满足以上原则条件的形容动词。然后,从以下两个方面研究了中日同形同义词的差异和特征。 1.中日同形同义词的词性的差异 2.中日同形同义词的语义范畴的偏重 第3章的主要内容是中日同形同义词的词性的差异。通过分析可知,中日同形同义词的词性共分为7种类型。其中,中日同形同义词同时具有形容词性用法的比例很高,除此之外,只有极少数的中日同形同义有名词性用法,动词性用法和副词性用法。 第4章的主要内容是中日同形同义词的语义范畴的偏重。通过分析可知,,日语的语义范畴较汉语狭窄且偏重于抽象性。但是,也有汉语的语义范畴比日语狭窄的情况,这一点也通过实例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舒小沙;中日同形词之对比——以两字词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珍;汪慧;;从教学难点来分析汉日韩三国辅音体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2 于淼;;关于日语敬语与礼貌原则的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3 王瑶;;浅析日语中女性语的交际心理[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4 赵伟欣;于晓欢;;日语推量助动词用法小结[J];才智;2009年31期
5 栗霞;;日语汉字音读中的吴音与汉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罗雪梅;;日语汉字“気”与汉语汉字“气”之比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黄慧;;日语语法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1期
8 何欢;;四川方言对日语语音学习的影响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邹乃馨;;浅议日语当中的被动与授受表达[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3期
10 傅文娟;;关于日语汉字学习正迁移现象的研究[J];大家;2010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于长宏;;浅析日语助动词「ようだ」「みたいだ」「らしい」「そぅだ」[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陈咪咪;;浅析日语自他动词使用的语用意识[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郝蕊;;外来词撼动不了汉语——日本外来词输入带给我们的启示[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4 张磊;;从日汉互译的角度浅析日语被动句的教学难点[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5 卢骁;;“猫”惯用句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隐喻认知视角的考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均;苏美尔语的格范畴[D];北京大学;2008年
2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3 佐藤芳之;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露;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とこ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赵春辉;关于日语敬语误用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5 张玉兰;古代汉语动词的概念结构及其句法后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叶林;关于日本语动词继续性与瞬间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树花;关于“ぁの(一)”和“ぇ一と”的谈话机能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锐;日语教学中有关中日汉字的形义比较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晓;谈中日同形词的学习[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曹培培;“(?)”的语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旭;;日文中的汉字词及其历史层次性[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杨剑;;浅析中日同形汉字词在汉译日中的处理[J];海外英语;2010年07期
3 崔崟;;汉字对日语教学的干扰——以中日同形同义词为主线[J];大家;2011年02期
4 徐建宏;汉语词汇和韩国语汉字词的对比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管秀兰;从生活习俗看中日文化差异[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色·戒》背后的中日暗战[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7年22期
7 孙中运;古代人名、地名的读音问题[J];语文建设;1965年08期
8 郑声滔;;英语词汇中形、音、义、类之间的关系[J];外国语言文学;1985年01期
9 段桂梅,刘定一;50年来中日学校体育发展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1999年02期
10 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墨路;高书林;;中日“水神”话友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高海宽;;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文化关系的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4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武寅;;武寅会长在中日战略性相互依存与合作研讨会上的致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6 张云方;;加强中日环保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挑战[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7 江涛;覃琼霞;宋明顺;;中日茶叶贸易中的加总偏误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8 关宜平;;汉日同形名词的意义与用法差异——从“视线”和“视线”的对译来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Ezra F. Vogel;;美中日三角关系(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陈小法;;明代中日书籍交流之研究——以《卧云日件录拔尤》为例[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江雪;[N];中国企业报;2009年
2 记者 陈涛 张琳;[N];中国交通报;2009年
3 台桂花 雷鸣;[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早报记者 王国培;[N];东方早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江雪;[N];中国企业报;2011年
6 记者 赵静;[N];辽宁日报;2011年
7 记者 薛秀春;[N];中国建设报;2011年
8 记者 张冠年;[N];广西日报;2011年
9 记者 陈岩;[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佳;[N];中国经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崔惠玲;韩国语词类学的历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李伟亚;自闭症谱系障碍学生汉语句子理解过程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孟祥英;汉语待嵌格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黄瑞红;程度副词与动词的搭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陈曼君;惠安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10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岩;以形容动词为中心考察中日同形同义词[D];吉林大学;2013年
2 张静;中日感情表现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劉暁璐;相同语境下的中日同形同义词比较研究——以中日文《挪威的森林》为例[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彭美娟;关于丰富多彩的中日青年用语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马云升;中日缩略语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运璇;从认知角度看中日方位的“左”“右”[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施慧平;感谢表达方式的中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岩;中日双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陈翾;中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以形容动词为中心考察中日同形同义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49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