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译本《手》看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
发布时间:2017-05-10 11:18
本文关键词:从日译本《手》看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只以“侍女”、“仆人”的身份在翻译活动中努力地进行着“忠实”、“对等”于原文的活动。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的“语用学转向”和九十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生,中国翻译界的学者们才开始把眼光从“文本研究”转向“主体研究”。由此翻译主体性便成了翻译界日益被关注的课题。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被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由于研究者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便忽略了对译者主体性制约因素的研究。其实,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因为任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要有其制约性做为前提。但是,目前关于“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单薄。而且就其研究结果来看,多数都是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简单探讨和主观判断,很少有人就具体的译例进行实践分析和深刻挖掘。本论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阐释学、功能翻译理论等相关论说,采用对比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萧红作品《手》的两个不同时期日译本的比较,来分析翻译结果不同的原因。以此来阐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受译者自身的审美标准、语言文化、思想意识层面中各因素的制约。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促进文学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和发展。同时也希望能为汉日互译翻译及评论提供参考与借鉴。 论文构成除了结论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梳理国内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情况并提出问题。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论文的主要部分,分别从审美标准、语言文化、思想意识三个层面对两个日译本《手》的不同译例进行分析,挖掘在翻译过程中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最后对全文进行回顾与总结,并指出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制约因素 审美标准 语言文化 思想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6;I0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1
- 1.1 选题背景及其内容9-10
- 1.2 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10-11
- 第2章 先行研究情况11-16
- 2.1 国外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11-12
- 2.2 国内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12-14
- 2.3 国Qg外关于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的研究现状14-16
- 第3章 审美标准层面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16-22
- 3.1 译者对原作美学特征的领悟能力16-18
- 3.2 译者对原文意境及语境的感悟能力18-20
- 3.3 译者对原文形象的捕捉能力20-22
- 第4章 语言文化层面译者主题性的制约因素22-26
- 4.1 译者的双语功底22-24
- 4.2 译者的文化背景知识24-25
- 4.3 译者的性别文化心理25-26
- 第5章 思想意识层面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26-29
- 5.1 译者的翻译目的26-27
- 5.2 译者的思想观念27-29
- 结论29-31
- 参考文献31-33
- 致谢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尔奇;;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05期
2 王晓为;宋倩;;关于译者主体性制约因素的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王音;;基于阐释学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及其限制因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本文关键词:从日译本《手》看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5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