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中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18:05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中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别是作为其重要组成成分的动词从最初意义的产生开始经过人类长期的经验积累被赋予丰富的内涵。表现同一个动作的动词在不同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也扩展出不同的多义体系,通过对这些多义体系的比较研究,能够更深入地窥探人类对世界动态的感知。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描述在空中运动的基本动词--日语的“樭ぶ”与汉语的“飞”进行多义性分析与比较研究。在隐喻,意向图示与原型范畴化等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参考多本字典,通过对所收集语料的分析,从各个分意项到两动词整体进行考察。 作为研究顺序,首先,通过对权威字典的整理将日语动词“樭ぶ”分为12个义项,将汉语动词“飞”分为12个义项,在分析各个义项衍生的认知过程的基础上,概括其语义特征。其中,“离开基点”,“快速移动”与“悬空或近似悬空”是两词中心的语义特征。 基于以上的研究,论述了“樭ぶ”与“飞”的各个意项的语义扩张关系,并做出了各个意义的意向图示。在认知的隐喻功能于不同领域的映射作用之下,“樭ぶ”与“飞”的动作主体与动作性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这两个词却拥有共同的原型义,即“(昆虫或鸟类)在空中行进”。通过对该原型义分裂出的衍生义从具体到抽象的扩展过程的分析,进而考察了两词的多义扩展机制。 接下来,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樭ぶ”与“飞”的多义体系进行了综合对比。整理两词的所有语义项,指出“樭ぶ”的语义范畴比“飞”的更为广泛。最后,分别从词性,运动空间与性质,语义与认知心理等角度,从表象到本质分析了两词意义领域的异同点。探索了隐藏在语言心理及文化层面中的认知差异的根源所在。即,在语义扩展的深层阶段,日本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决定了“樭ぶ”这个动作的“不确定性”。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天空的向往却给与了“飞”这个动作“上升”的含义。 本论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樭ぶ”与“飞”的意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通过对两词之间关联的分析,有助于日语学习者掌握动词的多义体系,期待由此能够对日中比较研究及日语教育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日中比较 “樭ぶ”与“飞” 语义扩展 隐喻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3;H36
【目录】:
  • 要旨4-5
  • 中文摘要5-6
  • 目次6-7
  • 正文7-50
  • 参考文献50-52


  • 本文编号:363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63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6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