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与供求拐点

发布时间:2020-05-09 08:53
【摘要】: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显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出现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民工潮”现象。大规模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沿海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使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迅速,为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2004年之初,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发达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民工荒”现象。随后“民工荒”开始由南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蔓延,内地一些传统劳务输出地区也开始出现缺工现象。劳动力市场的这种由劳动力无限供给到短缺的变化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发展经济学称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变化,也就是二元经济的结构转型过程为“刘易斯转折点”。随着经济发展越过刘易斯转折点,二元经济转型进入加速阶段,同时意味着解决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充分、收入不平等、劳动者权益等一系列问题的条件成熟。因此研究中国经济是否到达刘易斯转折点,对于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揭示经济发展特征,特别是具有转折意义的特征,从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提供方向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思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对我国二元经济的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和透彻,但是采取现代化的计量方法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的研究相对落后,因此采用现代计量的方法研究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农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及收入差距等角度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论证和检验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本文的结构如下:本文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描述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刘易斯转折点理论,第三部分分析了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以及农业总产出曲线,第四部分分析了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第五部分是基尼系数与库茨涅茨曲线.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的结论是:①由农业总产出曲线计算的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在2006年之前均为负值,2007年开始转为正值,并且快速增长;②从制造业和建筑业劳动力供给模型可以明显的看出2004年之后劳动供给曲线明显的向上倾斜;③从中国城镇、农村和全国的基尼系数及城镇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说明我国城镇出现了代表经济阶段性变化的库茨涅茨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以上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已在2006年后越过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即短缺点),进入劳动力有限供给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越过“刘易斯转折点”,即劳动力短缺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加大实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应在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政策,同时实施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政策,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挤出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上向工业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持。
【图文】:

从业人员,农村,劳动力,户籍制度


的劳动力和收入的变动情沉来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图3一2显示中国农业的从业人数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1995年处于上升的阶段.这是由于当时我国的户籍制度刚刚开放,劳动力跨区域转 4840C480QG476004丁.2OG46.800 199‘19931995图3一2199丁 1999200邝 2003200520072009农村从业人员(万人)

实际工资,可比价,农业


个不变的水平上,而2001年农业从业人数略微上升,,这是由于 1999年末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从2001年开始所有的统计数据都按照人口普查数扼进行了修正。从图3一2中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到城市,2004年后农村从业人员数量则表现出大幅下降的局面,这一下降状况成为以下分析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大幅上升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农村年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居民总收入对农村总人口的平均,用来衡量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是不合适的,但是由于没有中国农业劳动力平均工资的数据,本文采用近似的方法:农业年人均工资二(农村人均年纯收入x农村人口)/农业从业人数来估计,并利用农村消费价格指数(1991年二l)除去价格因素计算得到农业年人均实际工资。图3一3是1991年一2009年农业年人均实际工资,))}、图3一3可以看出农业年人均实际工资1997年前有一段快速增长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24;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莉娟;吴中宝;;刘易斯转折点、要素价格均等化与产业升级——基于中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阐释[J];财经科学;2009年08期

2 李月;;刘易斯转折点的跨越与挑战——对台湾20世纪60—70年代经济政策的分析及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9期

3 宋洪远,黄华波,刘光明;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5期

4 张宗坪;;“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出现”证伪——“民工荒”假象分析[J];山东经济;2008年02期

5 刘洪银;;从中国农业发展看“刘易斯转折点”[J];西北人口;2009年04期

6 周健;;关于我国“刘易斯转折点”研究的述评[J];西北人口;2010年04期

7 张晓波;杨进;王生林;;中国经济到了刘易斯转折点了吗?——来自贫困地区的证据[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王诚;;劳动力供求“拐点”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9 黎煦;;刘易斯转折点与劳动力保护——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7年01期

10 周志坚;;“民工荒”与“刘易斯拐点”——以兰溪市农民工供求和工资情况的调查分析为例[J];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2655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2655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7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