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14:02

  本文关键词: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开始向服务经济转型,目前,全球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总产值比重达到70%,服务业还成为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导力量。我国服务业在国家及各地方一系列发展政策扶持下,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与发达国家及全球相比,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长期徘徊于40%,甚至都不及欠发达国家水平,而且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现象日渐凸显,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难题。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要素积累和生产率提高是产出增长的两个主要源泉,,受资源条件限制,要素积累不能带来持续的产出增长,只有提高生产率,才能产生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那么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考察我国服务业发展及地区差异的状况就成为本文的目的。 文章以经济增长理论、服务业理论、生产率理论为基础,结合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文章考察了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状况,揭示了全要素生产率对服务业增长及地区差异的影响与贡献,分析了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从实践方面看,这些分析为推进服务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服务业地区协调发展将提供有益参考。全文共有7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研究背景介绍与相关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对世界服务业发展趋势和我国服务业发展特点进行了介绍;梳理并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 第二章,理论与方法介绍及数据处理。本章首先介绍了服务业发展的理论,概述了服务经济理论发展脉络;然后介绍了在实证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包括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并比较了三者的优缺点;最后对后文所使用的样本及数据的来源与处理方法进行了说明,尤其是详细交代了各省区服务业资本存量的处理过程。 第三章,中国服务业产出的省际差异概况分析。本章以服务业劳均产出为对象,考察1993-2010年中国服务业产出的地区差异状况和长期发展趋势。对地区差距的度量方法采用了最大最小值比、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指标和Theil指数。各测量结果都显示出中国服务业地区发展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第四章,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构成的测算。本章的主要工作是测度了中国服务业的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构成,采用的方法是将SBM超效率模型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相结合。研究发现:1993-2010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83%,技术进步水平的平均增长率为2.4%,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1.5%,技术进步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 第五章,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服务业产出省际差距的关系研究。本章利用索洛余值方法对中国各省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分布图比较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服务业产出的分布状态,同时还利用方差分解方法考察和分析各省区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要素投入对服务业产出的省际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对服务业产出差距的贡献逐渐上升,可以预见的是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对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影响将越来越大,并成为主要因素。 第六章,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及对服务业产出省际差距的影响。本章对经济收敛和生产率收敛的相关文献进行介绍后,对中国各省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和劳均产出的收敛状况分别进行了检验。文章还引入一个非参数的分解框架把服务业劳均产出进行四重分解,进一步利用Maudos模型将服务业劳均产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及各种投入要素纳入统一框架,研究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或发散是多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各省区服务业产出增长的差异及变化。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均产出均不存在绝对收敛,而只存在条件收敛;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服务业产出的收敛性贡献最大,是导致省区间服务业发展差距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七章,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本章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中国各省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和市场化进程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促进作用,而政府控制对其提高则有阻碍作用。由此得到的政策含义是从生产率方面着手缩小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需要收到重视,下一轮应该在加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的改革和推进体制改革等方面做文章,比如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释放活力、制定公平统一打破地区分割的发展政策,其中首要的是以政府自身的改革来换得市场的发展空间。 本研究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针对传统DEA方法的不足,采用SBM超效率模型测算中国各省区服务业的技术效率,该方法不但考虑了投入与产出的松弛问题,还可实现对DEA有效决策单元的进一步区分和排序;将SBM超效率模型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测算了中国各省区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构成,使测度结果更加准确、科学。第二,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和Theil指数)检验了中国服务业地区发展差异,并通过实证分析(核密度估计、方差分解方法)手段验证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对服务业劳均产出的地区差异贡献越来越大,各种方法相互佐证,增强了结果的稳健性。第三,运用非参数分解框架考察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长效应和劳均资本积累增长效应这四部分对中国各省区服务业劳均产出增长及差异的影响,运用生产率收敛理论实证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对服务业劳均产出收敛性的影响,得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服务业产出地区差距变化的主要原因的结论。
【关键词】:服务业 全要素生产率 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 收敛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22.33;F719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5
  • 1.1 研究背景12-17
  • 1.2 研究意义17-18
  • 1.3 研究文献综述18-22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22-24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24-25
  • 第2章 相关理论、方法及数据处理25-36
  • 2.1 服务业理论25-27
  • 2.2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27-31
  • 2.3 样本与数据31-34
  • 2.4 本章小结34-36
  • 第3章 中国服务业产出的省际差距的概况分析36-43
  • 3.1 中国服务业劳均产出省际差距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6-39
  • 3.2 中国服务业劳均产出省际差距的空间结构特征39-42
  • 3.3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构成43-68
  • 4.1 方法介绍43-50
  • 4.2 服务业技术效率水平测算、分解与分析50-59
  • 4.3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59-66
  • 4.4 本章小结66-68
  • 第5章 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服务业产出省际差距68-76
  • 5.1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测度68-70
  • 5.2 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服务业产出省际差距的核密度分析70-74
  • 5.3 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对服务业产出省际差距的贡献分析74-75
  • 5.4 本章小结75-76
  • 第6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及对服务业产出差距的影响76-91
  • 6.1 关于经济收敛的理论与文献76-79
  • 6.2 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绝对收敛检验79-81
  • 6.3 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条件收敛检验81-83
  • 6.4 服务业生产率的收敛对劳均产出收敛的贡献83-89
  • 6.5 本章小结89-91
  • 第7章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91-108
  • 7.1 主要影响因素及数据说明91-93
  • 7.2 平稳性检验93-98
  • 7.3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98-106
  • 7.4 本章小结106-108
  • 结论108-110
  • 参考文献110-128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28-129
  • 致谢1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吕秀萍;;中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Malmquist指数分析——一个新的视角[J];保险研究;2009年09期

3 赵蕾;杨向阳;;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变化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7年02期

4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系统性分析[J];财经论丛;2012年02期

5 陈宏伟;李桂芹;陈红;;中国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比较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2期

6 曾世宏;郑江淮;;技术吸收、企业家注意力配置与服务业生产率地区差异——以“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为例[J];财经研究;2010年06期

7 王耀中;张阳;;国内服务业发展研究的最新动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8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J];财贸经济;2004年01期

9 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年02期

10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9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295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0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