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市场效应下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以成都经济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25 19:1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地球显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便利,整个人类社会逐渐向“地球村”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空间的力量在缩小,实际上,经济与空间的关系却越来越明显,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隆起和塌陷非常明显。经济地理是一门历史久远的学科,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著有《地理学》,记载了各地的自然、居民、物产、人文及经济等资料,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经济地理文献。在上世纪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经济的研究应当与地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了解其中的规律。所以,经济地理已经从地理学中细分出来,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德国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卓越的先驱贡献,通过区位论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发展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地理在理论和应用领域得到长足的进步,成为对经济社会活动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重新拾起经济地理的方法,使用规范的经济模型来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变化动态,他们或将自己的学派称为“新经济地理学”。当然,这个新兴的学派并不是立刻就受到广泛的认同,很多地理学家认为将经济活动通过单纯的假设,将经济活动数量化...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密度与交通密度比较
数据缺失比较严重,所以剔除了西藏、青海和新疆三个省份的数据,使用了共28个省的数据进行分析,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水平进行估计。图8展示的是我们计算得出的省份技术溢出量分布。可以看到,技术溢出量较高的为沿海地区以及内陆的部分发达省份,其中广东最高,是唯一大于计算数4千万以上的,而1千万一4千万量级中的省份均为沿海省份,中西部地区较高的是四川、陕西、湖北以及河南,处于2百万一1千万之间。其余省份则相对很低,处于最低的一级。同产业的分布比较一致,技术溢出量在空间也是出现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主要集中于发达省份,这会导致因为累积因素的影响
图g:成都经济区三次产业产出情况(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2009》)根据2008年的产出数据,成都经济区的三次产业比为14:48:38。成都市的产业结构发展远超过其他城市,成都市三次产业比为7:47:47,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二、三产业已经非常接近,按照赛尔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邻近省区的影响——基于中国省份生产数据的验证[J]. 陈健生,李文宇. 财经问题研究. 2010(09)
[2]中国全行业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研究——从新经济地理角度诠释扩大内需[J]. 颜银根.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03)
[3]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 范剑勇,谢强强. 经济研究. 2010(04)
[4]中国钢铁工业空间格局的演化及影响机制[J]. 田山川,张文忠. 地理科学进展. 2009(04)
[5]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 管理世界. 2009(04)
[6]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模式研究[J]. 张建军. 人口与经济. 2008(06)
[7]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J]. 陈秀山,徐瑛. 经济研究. 2008(10)
[8]产业聚集在工业化进程及空间演化中的作用[J]. 刘军,徐康宁. 中国工业经济. 2008(09)
[9]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研究[J]. 胡霞. 财贸经济. 2008(06)
[10]中美双边贸易中本地市场效应估计——兼论中国的贸易政策取向[J]. 钱学锋,陈六傅. 世界经济研究. 2007(12)
本文编号:3362696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密度与交通密度比较
数据缺失比较严重,所以剔除了西藏、青海和新疆三个省份的数据,使用了共28个省的数据进行分析,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水平进行估计。图8展示的是我们计算得出的省份技术溢出量分布。可以看到,技术溢出量较高的为沿海地区以及内陆的部分发达省份,其中广东最高,是唯一大于计算数4千万以上的,而1千万一4千万量级中的省份均为沿海省份,中西部地区较高的是四川、陕西、湖北以及河南,处于2百万一1千万之间。其余省份则相对很低,处于最低的一级。同产业的分布比较一致,技术溢出量在空间也是出现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主要集中于发达省份,这会导致因为累积因素的影响
图g:成都经济区三次产业产出情况(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2009》)根据2008年的产出数据,成都经济区的三次产业比为14:48:38。成都市的产业结构发展远超过其他城市,成都市三次产业比为7:47:47,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二、三产业已经非常接近,按照赛尔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邻近省区的影响——基于中国省份生产数据的验证[J]. 陈健生,李文宇. 财经问题研究. 2010(09)
[2]中国全行业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研究——从新经济地理角度诠释扩大内需[J]. 颜银根.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03)
[3]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 范剑勇,谢强强. 经济研究. 2010(04)
[4]中国钢铁工业空间格局的演化及影响机制[J]. 田山川,张文忠. 地理科学进展. 2009(04)
[5]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 管理世界. 2009(04)
[6]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模式研究[J]. 张建军. 人口与经济. 2008(06)
[7]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J]. 陈秀山,徐瑛. 经济研究. 2008(10)
[8]产业聚集在工业化进程及空间演化中的作用[J]. 刘军,徐康宁. 中国工业经济. 2008(09)
[9]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研究[J]. 胡霞. 财贸经济. 2008(06)
[10]中美双边贸易中本地市场效应估计——兼论中国的贸易政策取向[J]. 钱学锋,陈六傅. 世界经济研究. 2007(12)
本文编号:3362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3362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