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金融投机攻击、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管理

发布时间:2016-07-09 01:11

  本文关键词:金融投机攻击、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管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3年

金融投机攻击、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管理

刘慧悦  

【摘要】:自二十世纪后半期开始,世界各国纷纷爆发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成因和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导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使各国深受其累,由此导致世界经济发生严重动荡,也引发了大量关于金融危机成因、金融风险防范以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联的研究。在诸多研究中,一种形成共识的观点认为,金融系统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在现今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的内生性导致了金融投机攻击的易发性和危机传染的扩散性,开放经济下金融投机攻击的频发和金融传染范围的扩大又进一步破坏了各国金融系统稳定,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基于金融风险管理的经济风险管理成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金融脆弱性、金融投机攻击和金融传染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首先,本文对金融脆弱性一般理论框架和经典模型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将金融脆弱性的理论按照传统信贷市场的视角与金融市场的视角进行划分和归纳,传统信贷市场的主要理论包括: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克瑞格的安全边界假说、银行的顺周期行为理论、银行挤兑论和Allen和Gale的金融脆弱性模型。金融市场的脆弱性理论则主要是针对资产价格波动及其联动效应的研究,包括资产价格波动理论、汇率超调理论、价格波动的关联性理等。 其次,本文对货币危机的三代理论模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引中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货币危机的微观作用机理和宏观传染模型。货币危机理论模型主要经历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模型是Krugman(1979)发展的无抵御政策和抵御政策模型,认为宏观基本因素的恶化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第二代是Obstfeld(1994,1996,1997)发展的阶段性条件政策模型,认为货币危机的诱因主要是预期因素;第三代模型以道德风险模型、证券组合投资资本项目危机模型和羊群模型为代表,是从微观的角度对货币危机的解读。对于货币危机的微观作用机理,本论文对Mendoza等(2009)的模型进行了扩展,加入了结构化的金融机构,分析了在资产负债表剧烈变动时,金融部门是怎样将金融风险传递给其他微观主体并如何发生作用。同时,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两国模型对货币危机的宏观传染机制进行了说明。 第三,为系统判断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程度,本文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区间进行甄别。根据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特点,现阶段金融业发展的实际以及相关金融经济指标数据获得情况,本文采用银行体系存款总额同比增速、银行体系贷款总额同比增速以及银行存贷比三个指标作为考察金融脆弱性的变量,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述三个指标提取主成分,最后采用加权指数法构造我国金融脆弱性指数。结果表明,在近期,我国的金融脆弱指数已经超过警戒线。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金融脆弱性对我国宏观经济主要变量的冲击效应,通过构建包括实际GDP同比增速、通货膨胀率以及金融脆弱性指数在内的三个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计算脉冲响应函数,并绘制了脉冲响应曲线。另外,为反映金融脆弱性指数对实际GDP同比增速以及通货膨胀影响的稳健性,本文还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抽样计算了脉冲响应曲线的标准差,并重新绘制了脉冲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利用解析法计算的脉冲响应曲线的标准差与利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计算的标准差并无显著性的差别。 第四,为说明宏观经济中的金融投机行为,本文沿用了Corsetti和Mackowiak(2006)以及Burnside等(2001,2006)的研究思路,将金融投机攻击引致的货币危机看成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失败的结果。在开放经济模型中引入政策转移机制,假定政策组合出现转换,投机攻击就会发生作用。通过对模型的分析说明了固定汇率制度崩溃的原因。从经济政策组合机制角度和宏观调控机制方面,提供国家经济风险度量和管理的理论观点和经验证据。在模型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当采用积极货币政策时,开放经济模型采用固定汇率制,而出现经济政策组合方式转变之后,固定汇率制将被迫向浮动汇率制转变,名义利率急剧上升,国债规模也快速增长,名义汇率也随之膨胀,出现了加速攀升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货币危机。 第五,金融传染的主要路径包括三条,本文以美国股票市场和亚洲7国股票市场为样本,应用DCC-GARCH模型对开放经济下金融传染的第三条渠道,即不同国家金融部门之间的传染进行了探讨与检验,并对国际股票市场上的金融传染的动态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国股票市场的条件相关系数存在一个显著的增长,金融传染现象在2007-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期间尤为显著。通过对三段金融危机爆发期的金融传染的动态关联系数与“正常状态下”的条件关联系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金融危机爆发期,美国股票市场的波动对亚洲股票市场的影响更大。 最后,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建立了含有GDP增长率,CPI增长率,M2增长率,股票市值收益率增长率差分序列以及金融脆弱性指标的向量VAR模型。将金融脆弱性、金融深化的问题与经济增长的问题相联系,并对这些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脉冲响应检验。研究的结果说明,金融深化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负向的影响,但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止向的影响。此外,经济增长的正向冲击将对金融脆弱性具有长期止向影响:CPI的止向冲击先对金融脆弱性产生正向影响,随后将变为负向影响且逐步收敛:M2增长率的正向冲击对金融脆弱性有持续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24;F83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文卿;;商业银行亲周期性与宏观经济波动:一个基于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解释[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2 张志波;齐中英;;基于全球经济大系统的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13期

3 崔畅;刘金全;;我国股市投机泡沫分析——基于非线性协调整关系的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06年11期

4 李成;王建军;;国际金融危机:直向性传染到交叉性传染的动态效应分析[J];财经科学;2009年06期

5 范恒森,李连三;论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经研究;2001年11期

6 孙立坚,牛晓梦,李安心;金融脆弱性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1期

7 伍志文;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理论分析及实证考察[J];金融论坛;2003年01期

8 陈守东;田艳芬;赵大坤;;预算软约束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11期

9 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1991~2000):综合判断及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5期

10 刘金全;隋建利;闫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与经济政策取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延利;刘丹;;金融危机实体传染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邢毓静;[N];中国信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晶;国际资本流动与拉美经济稳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启金;货币危机国际传染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宋加旺;基于分形市场理论和Copula函数理论的中国资本市场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王雄威;基于Copula理论、MMBP方法度量多变量金融时间序列相关性[D];吉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跃中;;LME和SHFE期铜价格的动态计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李树林;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国家利益冲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李敦瑞;郝嘉妮;孔群喜;;中国农村金融供给抑制问题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姜英梅;;中东阿拉伯国家金融自由化探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1期

5 边绪奎;试论国际金融创新及其经济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边绪奎,王迎春;EURO汇率的决定及其中长期走势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楼芳;阮明烽;;外资银行进入后对浙江省银行稳定性影响预测[J];北方经济;2007年20期

8 陆岷峰;葛虎;;后危机时期金融中心的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孙宁华;楚文慧;;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实证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段小茜;试论金融监管法制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学者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惠君;李晋;陈龙;;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启示[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3 王顺庆;;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何宜庆;万媛媛;;次贷危机下我国长三角地区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6 刘江会;刘兴堂;;银行俘获行为与监管者声誉关系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7 王翔;李凌;;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两难选择吗[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8 吴剑飞;;中国经济增长波动与价格波动的关系:1992—2008[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鹏;魏宇;;我国金属期货市场波动的典型事实及风险计量模型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元月;丁文;;宏观金融不稳定对青岛市经济波动的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辉宇;境外企业境内股票发行与上市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范建华;股票市场稳定性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项云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赵善华;虚拟经济视角下我国房地产泡沫生成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凌云;“双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汪孟海;股市价格泡沫与投资者行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生明;论我国商业银行接管制度的完善[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曹煜;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工具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程铭;不良贷款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姜震;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金建东;股市风险度及关联性研究---以泸深300与恒生行业综指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丹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志颖;银行信用风险及其一类衍生产品的定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邓乐;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晋晓飞;基于变点理论的我国宏观金融不稳定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赵浩然;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模型及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洁;银行不良贷款分析与确认的技术方法[J];商业研究;2000年12期

2 王胜邦;;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存在一个具体的比例吗[J];财经科学;2006年03期

3 蔡则祥,殷孟波;构造我国的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J];财经科学;1999年03期

4 张立军,湛泳;我国金融发展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向新民;;信贷周期的形成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的剖析[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陈磊;中国转型期的信贷波动与经济波动[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9期

7 张鹏;中国银行竞争力分析[J];财经研究;1999年02期

8 刘金全,王大勇;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假说和波动性溢出效应检验[J];财经研究;2003年05期

9 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2期

10 金洪飞;姜诚;;关于货币危机后经济衰退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力;我国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旭;从信贷市场结构看金融脆弱性与银行竞争的关系[J];经济科学;2002年03期

2 毛一文;进入WTO后中国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之设计[J];经济科学;2002年05期

3 王俊方;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对策研究——一个基于金融脆弱性理论的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董金玲;金融脆弱性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J];金融与经济;2004年06期

5 赵华刚;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J];经济师;2004年08期

6 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1991~2000):综合判断及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5期

7 徐亚平;金融结构与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8 孙立坚;再论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9 雒雅梅,王丽娅;加息、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脆弱性研究[J];特区经济;2005年01期

10 王东风;;国外金融脆弱性理论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经长;曾雪云;;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价格波动[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松奇;[N];中国财经报;2000年

2 梅新育;[N];国际商报;2004年

3 杨苏红;[N];上海金融报;2008年

4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沃尔夫冈·明肖 编译 兰晓萌;[N];华夏时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方方;[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6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N];东方早报;2008年

7 邢毓静;[N];中国信息报;2001年

8 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前日本负责国际事务的财政副大臣、前IMF研究部高级顾问 伊藤隆敏;[N];南方周末;2010年

9 秋云;[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袁原;[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慧悦;金融投机攻击、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管理[D];吉林大学;2013年

2 王东风;新兴市场金融脆弱性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3 吴忱;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传染微观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丽;金融脆弱性:微观机制与治理路径[D];南开大学;2009年

5 赵高翔;政府金融救助研究:理论与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海青;东亚金融合作制度设计和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贾俐贞;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聂小刚;经济冲击与汇率制度的选择[D];复旦大学;2005年

9 郭建伟;最后贷款人[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罗娟;资本帐户开放与金融危机[D];湖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娟;金融脆弱性与区域经济稳定性及测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周昌斌;金融脆弱性传导机制与中国现代金融的模式选择[D];重庆大学;2010年

3 缪小眉;基于金融交易客体权利性质的金融脆弱性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4 张竹海;金融脆弱性研究及其在次贷危机中的表现[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曹明;中国金融脆弱性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D];西北大学;2011年

6 徐庆州;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7 张雪娜;金砖五国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李艳杰;变点分析及其在中国证券市场脆弱性研究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张健;网络银行的发展与风险监管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阿兰;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金融投机攻击、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管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7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67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9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